愛伊米

姑娘,你可以哭

姑娘,你可以哭

小潔:“老師,我不能哭。”

我:“為什麼”

“我要堅強,以後媽媽得靠我,妹妹也得靠我。”

“……。”

小潔,一個大二的女孩,她跟我講起她的故事:她生長在一個山村裡,每到冬天,她們那裡都會下雪。在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爸爸去世了,留下她、妹妹、媽媽,還有爺爺。在她的印象裡,爸爸去世後,爺爺和媽媽經常吵架,爺爺每次吵架後都說要自殺,而每一次看到這種場景她都很害怕。

後來,媽媽實在受不了跟爺爺這種緊張的關係,帶著她和妹妹外出打工了,留下了爺爺一個人在家裡。

爺爺後來去跟小叔叔小嬸過,小叔爺爺是在同一個村裡。

聽村裡人說小叔小嬸對爺爺並不好,常不給爺爺吃飯吃,打罵也是常有的事。最後,他們把爺爺趕出家門,爺爺沒辦法自已只能回到了原來的老屋。

過沒多久,爺爺死了。爺爺死的時候,是冬天,那年冬天特別冷,我不知是爺爺是因為餓死還是凍死,聽說爺爺走了好幾天才被人發現,發現他的時候,身上只穿一件單衣。

小潔說,她特別想爺爺,爺爺從小疼愛她。

自從爺爺走以後。小潔發現自已特別害怕哭,只要自已想哭,就怕,掐自已,不允許哭,在她看來:人要堅強才能活下來,人要堅強才不被嫌棄。

她只有堅強了才可以讓媽媽老了像爺爺一樣不被凍死和餓死。而哭是軟弱的。

小潔說,從小她都很膽小,她發現越讓自已堅強時候,就越恐懼,越想哭。以至於發展到現在害怕見到陌生人,特別是異性。每次看到自已這個狀態時候,越發焦慮。

有時候,當她獨自一個人的時候,特別想哭,又不允許自已哭,因為她說不能讓自已哭,哭是軟弱的表現,而她是不能軟弱的。

而這種壓抑著不能哭的自已,讓她感到特別的痛苦。她問我:“老師,我怎麼才可以不害怕,才不哭,才不軟弱“。

我回答她說:“你哭了,你害怕了,但你依然是個堅強孩子。”因為:

姑娘,你可以哭

哭只是一種情緒釋放的方式,不是軟弱。

哭只是我們的一種情緒,跟軟弱無關。我們哭是因為我們難過,我們透過哭來釋放這份情緒。每個人在處理自已難過的情緒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難過會哭,有些人難過會寫,有些人難過會找人傾訴等等。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只要情緒得以安放,哪種方式都是好的。

而如果我們有情緒,不釋放出,壓抑自已,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一種病症形式呈現出來,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等。

美國生物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有害健康,屬於是慢性影響。他的調查發現,長期不器的人,患病比哭的人高一倍。所以,難過的時候,要哭,別壓著。

恐懼和害怕只是一種自我保護,不代表軟弱。

恐懼和害怕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在受到威協時候或感覺到不安全的時候,會害怕和恐懼。

而小潔成長經歷,爸爸早年去世,媽媽和爺爺經常吵架,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小潔,長大缺乏安全感的。對人對周圍的環境都是一種不信任

所以現在面對陌生環境,或是面對陌生人會恐懼。即便現實生活中,沒什麼危險,但只要有小時候的類似場所出現的的時候,小潔就會害怕。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候,需要做的是先覺察到自已的有這樣情緒,這只是一種情緒,而這份情緒可能是小時候帶給來的創傷引發的,而不是現實情況引發的。而現實的人或者環境並沒有給我們造成什麼威協,而那是小時候,我不能保護我自已,現在我長大了,我可以應對,我們不需要害怕。

姑娘,你可以哭

接納自已才是最好的堅強。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每個人成長過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接納自已的現狀。怎麼叫接納自已的現狀?象小潔這樣,現狀就碰到難過的事或人會哭,在異性面前會害怕會恐懼。這就是她的現狀。

接納現狀就是,首先告訴自已,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而現在的這個樣子,也是不自已造成的,不要怨自已,也不要指責任何人,現在的自已很不容易了,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需要是想辦法如何應對現在的困難。

當我們接納現狀,不內耗,跨越了內心不認同自已的屏障,那麼,我們必定是自信的,當我們自信的時候,困難對我們來說,都是歷練我們的基石,而當我們自信的面對自已,面對困難的時候,這不正是我們堅強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