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導讀:有人說“人到老年,真正可悲的不是沒有人陪,而是沒有一個愛好”,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人到老年,老有所樂確實非常重要。有些老人沒有培養任何興趣愛好,退休後無所事事,往往衰老得比較快。

而反觀那些到了遲暮之年卻依然外出遊覽大好山河或者在老年大學唱歌彈琴、結識朋友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夕陽無限好”的快樂,心情更加愉悅,生活也自然更加順心。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老人透過愛好滿足精神需求

中國老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就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自己全部的關注點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幸福也就只來源於孩子。

等到晚輩都慢慢長大,一個一個的漸漸離開,不再需要他們的庇佑,老人就會陷入無盡的失落和悵惘之中。

鄰家的大叔去年退休,到現在也不過才一年多,看上去卻蒼老了不少。

其實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會發現不少老年人在退休之後身體狀況還是很好的,但由於脫離了過去的單位和同事,再加上兒女大多都不在身邊,老人難免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不適應,也就加速了退休老人心理上的無所適從。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所以要想讓生活變得有趣且豐富,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感興趣的事,靠自己而不是孩子就可以獲得愉悅感的愛好。

具體愛好因人而異,讀書、旅遊、種花、下棋、廣場舞……

這些興趣都與他人無關,是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慢慢生長出熱騰騰的生活氣息和力量,一個人的精神需求由此得到滿足,同時也可能讓身邊的人在心靈上產生共鳴,那麼老年生活就會因為這些興趣愛好而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興趣是用來陪伴自己、為自己提供養分的,老人只有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而不是非要依靠其他人才能得到快樂的情緒,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健康的老年生活。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老年人也能擁有自己的小天地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為了整個人生打基礎,需要拼盡全力才能搶到一個合適的跑道,但生命到了一定階段,就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態,因為人生是一場長跑,跑得快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跑得久。

人至老年,免去了工作的壓力和承擔家庭的重負,不再有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的憂慮,如果擁有一兩項興趣愛好,就能夠有效調節情緒,而且將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的時候會享受到很多樂趣。

郭德綱先生曾經說過:“人得有點興趣愛好,如果一個人沒有愛好就不要跟他玩。”

愛好是什麼?它是老人毫無生趣的日子裡能感受到的一點溫暖,是在膝下無人的時候也依然不會喪失的希望,更是他們除了完成自己生而為人該盡的職責之外的念想和完全屬於自己的快樂。

在很多歐美的發達國家,人們並沒有與父母共同居住的習慣,因此許多老年人會搬到“老年村”,這些社群的設施條件大多都非常完善,也會有很多老人依舊住在自己空蕩蕩的房子裡,平時自己開車去超市、做義工、聽音樂會樣樣不落。

記得去年在愛爾蘭看當地的管絃樂隊演出時,發現整個劇場都坐滿了銀髮的老人,那時就不禁感嘆這些老人的生活只能用“自由”二字來形容。

經濟的自由不必多說,但更大的意義是不受兒女瑣事的捆綁,隨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廣泛的愛好讓老年生活更加精彩

老人能夠擁有自己的愛好是一件可喜的事,能夠幫助他們抵抗無趣的日常,從專注中獲得對生活的熱情。

說到愛好,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藝術,認為這很難和老年人聯絡到一起。但是興趣愛好不一定就是學習某一項技能,更不是為了成為名家大師,擁有一項不求功利的愛好僅僅只是為了充實自己,讓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作家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說:“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的確,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是閃閃發光的。如果老人沒有興趣愛好,終日為了兒女瑣事操勞,那麼他們的日子會變得枯燥乏味,心態也勢必會受到影響。

人到老年,真正可悲是沒有一個愛好

在我看來,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年輕時的學習工作都是一個人必須要完成的事情,總帶有一種“不得不”的情感色彩,但是愛好卻是由自己的喜歡拼湊而成,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悄無聲息地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生命何其短暫,同窗、伴侶、子女都只會陪你走過其中的某一段路程。

人至老年,廣泛的興趣愛好不止能打發閒暇的時光,還能成為自己世界裡的一束光,照亮每一個孤獨難熬的夜晚。

文/老夏分析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