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邊緣性人格障礙,只能遠離嗎?

一般來說,建議遠離。除非你有極其強大的內心,不會因為時刻提心吊膽而崩潰,不怕生活時刻有可能陷入深淵。

如果實在離不開,那麼就請強大自我,學會與郎/娘共舞。

邊緣性人格障礙(英文簡稱BPD)會在親密關係中反覆經歷“理想化對方——貶低對方”的迴圈。這在本質上是對他人認知上的分裂型防禦,因為BPD很難把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都是在兩者之間不斷搖擺的。

通常情況下,當對方可以滿足邊緣型人格的需求的時候,BPD會理想化對方,把對方感知為理想的,可以滿足我需求的。當對方沒有滿足BPD情感需求的時候,BPD會貶斥他人,將他人感知為冷漠無情的,或者貶斥自己,將自己感知為不值得被愛的。

邊緣性人格障礙看人是非黑即白的,缺乏中間地帶,要麼極度美化,要麼極度妖魔化。對你美化的時候那是真的掏心掏肺的愛你,盲目崇拜,低到塵埃裡開出花來。妖魔化你時候又會把你踩在腳下,與你不共戴天,死命貶低,甚至咒罵,無所不用其極的憤怒。而且這種轉變通常很快,有時候只是一個極小的理由,或者完全沒有理由。ta就像變了一個人。

對邊緣性人格障礙,只能遠離嗎?

邊緣性人格障礙通常都源於童年創傷,不良的撫養方式,童年虐待,情感被忽視等等。由於他們的過度敏感以及與撫養人間存在問題,許多兒童都成長於糟糕的撫養環境下,尤其是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情緒或合理的需求不被撫養人接納認可。這種型別的撫養環境會導致兒童感到自己不被認可、低自尊。當撫養人採取懲罰、羞辱、批評或否定的撫養方式,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症狀就會容易被啟用。所以諸如“勇敢的女孩不會哭泣”的話也會使BPD患者感到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認可。BPD患者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從過度的情緒反應恢復至正常情緒,逐漸冷靜下來。

因缺愛而起,自然也應以愛去療愈。由於患者存在人格解體和邊界不明的問題,所以這種愛必須既是包容的又是有邊界的,不可以是放縱的,否則可能形成患者“自激”的惡性迴圈,每況愈下,終致不可收拾。

為此,就要學習如何應對。

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認知上的問題,施行辯證行為療法,是非常有效的。

對邊緣性人格障礙,只能遠離嗎?

辯證行為療法(DBT,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是一種循證心理治療方法,可有效治療一系列不同心理障礙。 DBT已獲得美國心理協會(APA)和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的認準被列為循證心理治療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是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

術語“辯證”指辯論的一種哲學模式,因此稱之為“辯證行為療法”。這種來回模式的獨特之處在於,治療師會在某一時刻接納並理解來訪者的體驗和情緒感受,而在另一時刻對其不良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進行挑戰並鼓勵改變。

辯證行為療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正念

發展對負面思維與情緒自我覺察能力以及活在當下,也提及到理性思維、情緒思維和智慧思維。

正念本質上是一種對當下正在發生事件的不加評判的意識狀態,包括對自己的想法、感覺的覺察。正念就是當想法、感覺和情緒出現時,覺察到它們的存在但不對其過度反應。注意,我們的目標不是完全清空大腦或停止思考,而是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或此時此刻。正念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但不會陷入其中。以一種不帶評判的態度有助於你接納出現的任何感覺。感到焦慮就承認你感到焦慮;感到悲傷時,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正常的情緒。比如“我感到很焦慮,沒關係,這是正常的情緒”;不要試圖改變情緒,只需要承認其存在即可。

理性思維 reasonable mind:指基於邏輯理性思考和判斷,依據客觀事實和規律。

情緒思維 emotional mind:受個體情緒影響,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如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親情,友情或愛情)

智慧思維 wise mind:是理智與情緒的整合,創造了一種平衡,治療師需要教授來訪者如何應用智慧辯證思考。

人際關係有效性

幫助培養並發展患者一系列的社交技能,特別是在一些人際關係衝突情境下。治療師會教授來訪者一系列技巧,促使他們以智慧思維來進行理解和處理人際關係。

情緒調節

基於基本的認知行為模型,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劇烈情緒。透過心理教育幫助來訪者理解“情緒是如何工作的”,個體對事物的解釋誘發的情緒和相應的行為。

痛苦耐受

個體在不使情況變得更糟糕的情形下順利渡過危機。透過接納和非評判態度發展心理彈性(也稱心理韌性)應對危機。

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個體存在應對危機困難的問題,所以學習這些技能有助於他們在不實施自我傷害行為的情況下順利渡過困難。

接納和改變在某種意義上互不相容;個體很難在接納,認同自己體驗的同時嘗試做出改變。解決方法是在治療期間針對患者的問題在“接納與改變”間來回移動變換,靈活運用,接納患者的內在感受與情緒,鼓勵其改變適應不良的認知與行為模式,這是“辯證”觀點的一種表現。

對邊緣性人格障礙,只能遠離嗎?

辯證行為療法DBT的四個階段治療

辯證行為療法共需經歷四個治療階段。從基本層面來說,治療師需要努力把來訪者從他們“所在的地方”轉移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第一階段 – 獲得掌控感

第二階段 – 學會以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

第三階段 – 學會將解決問題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 – 體驗到作為一名獨立個體的完整性

在第一階段,來訪者試圖重新獲得控制感。那些使用DBT的個體可能有過沖動甚至失控的經歷,也可能被視作是對自己或他人有危險的人。DBT可以幫助來訪者建立積極關係,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培養對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

第二階段主要強調合理表達情緒。DBT幫助來訪者學會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透過解離或直接回避這些負面情緒。

來訪者在第三階段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過上更高效的生活。在該階段,來訪者需要學習簡單的問題解決技術,同時學習如何去區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難情境和問題。

在第四階段,來訪者學習如何建立“完整感”。該階段旨在幫助來訪者重獲幸福感,過上想要的生活。

辯證行為療法包括許多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情緒調節技能是其中最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個體經歷某種情緒時通常會伴隨著一種行為。例如,感到焦慮或不安時可能會傾向於爭吵;感到憂鬱可能會出現社交退縮。此時,做出與情緒狀態相反的行動有助於改變情緒狀態。比如,試著輕聲說話而不是爭吵;試著向朋友求助而不是退縮。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很有效的技巧。

人們往往會傾向於關注負面事物,所以有時不得不提醒自己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正面思考。例如,如果我們聽到十次讚美,一次批評,我們可能只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一次的批評上。該練習透過每天做一些積極的小事來幫助個體關注到積極面。雖然一個積極的活動不會改變你的生活,但累積效應是驚人的。

任何情緒都是一條拋物線,負面情緒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減輕或消退。學著分散注意力直到情緒平息下來可能有助於個體更好地處理事物。

在《不再如履薄冰:如果關心的人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你要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一書中,作者Randi Kreger提供了一些實際的建議。

拿回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 Take your life back

保護好自己的邊界,是幫助他們的前提。對於親密關係的過度捲入(over-involved)會使雙方都陷入僵局。在生活中,包括諮詢關係中,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總會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挑戰並試圖突破你的邊界,因為他們習慣於和別人黏在一起,並且是操控人的一把好手。

例如, “我現在就要見你,不然我就絕食了。” 面對他們的威脅或誘惑,堅持自己的邊界是很重要的。你可以透過溫和的方式向他們傳遞:雖然我不能答應你的要求,但這並不意味我拋棄了你。

停止相互責怪 Beyond blame system

邊緣型人格會有強烈的對於性格的自責(characterological self-blame),與一般的自責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責備不是「我這件事做錯了」,而是「我就是個錯誤」(生而為人,對不起)。他們的性格自責已經是很難糾正的信念,所以請不要責怪他們,他們自己比任何人都希望更快變好。

提供穩定感 Provide with stability

在邊緣型人格的人內心,其實是很渴求一段穩定的關係的。幼年的創傷經歷使他們沒能夠形成穩定的人際互動圖式,因此在成年後,雖然很渴望穩定感,卻並不知道要怎樣去做。一個願意陪伴、能夠和他一起去探索和麵對他的“不穩定”、在人際關係中的(不講道理的)“測探”、懂得保護自己的邊界(會對他說不),同時又並不拋棄離開他的人,對於他們非常重要。

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有人格解體(人格解離)的情況,我們應該學會從總體上(戰略上)加以接納,無條件的全面接納,不拋棄,不放棄的接納。同時,對於其自我意識不穩定(無邊界感)的情況,我們又應該在具體事物上(戰術上)學會“說不”,給彼此一個界限,一個合情合理的邊界。告訴ta,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或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