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人們已經習慣於糾結和悔恨過去,後悔自己當初做了某件事或是沒有做某個選擇,才導致自己現在的處境,最經典的表達句式就是“如果我當時(不)怎麼怎麼樣,現在就不會怎麼怎麼樣”。

這種看問題的角度是緊抓住過去不放,思維邏輯是:A→B→C,A事件導致了B事件,B事件導致了C事件,如果當初沒有A,就不會有B,更不會有C,所以一直糾結過去。這種看問題的方式,會讓人一直停留在過去。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其實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什麼叫倒著看問題呢?倒著看問題就是,現在之所以有C,是因為有一個更大的計劃D,D要想實現,就必須得先有C。就像很多人在覺醒之前經歷了很多痛苦,是因為人不痛苦沒悟性!

這種看問題的方式是:永遠對未知保持開放!這是一種更有能量的意識。其實,人也確實不知道,到底有一個什麼更大的計劃在等著自己,人也永遠搞不清楚那個更高的力量到底做了何種安排。

生活的經驗往往也能證實這一點,人後來的發展,會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甚至以後能達到的高度,是自己當初根本就沒有想過的。現在一件事沒成,是因為有更好和更適合自己的方案,宇宙的基本法則是:永遠為人提供最好的可能!所以,當面臨困境或事情沒有按自己的預想進展時,不妨放下氣餒和急躁,更無須對自己失望和絕望,因為“天之道”永遠是“利而不害”!

把個人意志(the personal will)放到一個更大的意志(The Great Will)中去實現,讓更高的力量透過自己的身體去完成更大的計劃,這是真正的謙卑!

人在每一時刻其實都有選擇心靜下來的能力,那就是在自己要抓狂時,提醒自己放下控制,選擇靜觀。一瞬間放下想要控制事物自然發展程序的個人意志,往往伴隨著一個巨大的沉寂和解脫,這是直接體證自己真實本性最快的方法。

人的痛苦源於堅信有一個分離的個體的存在,因此需要不停地控制。在放下個人意志的一剎那,人回到非個體化的意識(Presence),超越對一切的認同,也頓然超越作為一個個體的侷限。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慾望是人與自己的本源、本性失去連線後而產生的一種異在狀態,是非個體化的意識(Consciousness)與一個個體(肉體)相認同之後而產生的。

在本體的層面,無須有慾望,一切都是自然自發地進行。慾望是人在從本體墜落為一個個體之後而產生的。

人的本性非個體化的意識(Consciousness)本身是非個人化的,是自立自足、不依賴於任何外在條件而存在的,認為人的本質、本性依賴於一個個體或肉體,只是人的一種錯覺(illusion)和執念而已。

非個體化的意識(Consciousness)在與一個個體(肉體)相認同之後,誤以為自己是依賴於外在條件而存在的,需要不斷的外在供給才能存續。於是,就產生出無休止的慾望,驅使人停不下地外逐,越來越遠離和迷失自己的本性(真實身份)。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本無束縛,何來解脫!束縛與解脫都是針對個體而言的,既然個體都是不存在的,那又何來的修行?!修行豈不成了新的束縛,難怪太多的人把修行搞成了是一場苦修和苦行!

在沒有頓悟這一點之前,修行必然是在重複上述的模式:一個個體在追求,不管是名也好、利也好,還是更為高大上的開悟,其實本質都沒有變,還是一個個體在繼續外求!

看破了夢是夢,即是夢醒時分!看穿假相是假相,即見真相!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

看破了夢是夢,即是夢醒時分

通常,促使一個人走上修行的往往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受了挫,比如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感到很痛苦,好,我現在換條路,開始修心了,開始追求心靜、明心或是開悟這些更大的目標。

然而,這裡的一個悖論是:修行依然是在延續過去的老模式,即一個個體在追求,一個主體(subject)在追求一個客體(object),不管這個客體是名利還是開悟,依然換湯不換藥,依然沒有脫離二元對立(dualism)的範疇。

而真正的開悟恰恰是頓悟個體的虛幻性,真正的開悟恰恰是個體的終結!這個個體只是意識裡的一個意象和執念,這個個體從始到終都沒有過獨立存在的自性,即所謂的空性,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回到了非個體化的意識(Consciousness)、非個人化的存在感(Presence)。也就是說,個體從始到終都是不存在的!

面對後悔,人要學會倒著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