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網大很low,所以我們希望不斷提高自己的製作水準,逐漸改變大家的看法。”已經在網路電影領域取得票房第一成績的導演林珍釗,透露了這個行業的困境與希望。

“網路大電影”是這幾年剛冒出來的新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指由影片平臺自制並首播(一般是獨播)的電影。按照這樣的定義,其實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羅馬》(Netflix出品)也算是一部“網大”。不過,國內的“網路大電影”獨特的地方在於,它背後的創作者是一批在網路平臺土生土長的青年。正由於草根出生,一開始的創作質量難有保證,“網大”從一開始就遭到諸多非議。但這幾年,隨著影片平臺的壯大,“網大”也在逐步走向精品化。從2017年的1892部縮減到2018年的1373部,“網大”向頭部集中,破千萬影片數量增長了近三倍。重量級“網大”的質感已經達到“電視電影”或“B級片”的水平。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資料釋出於2019年1月4日

去年,林珍釗導演的《大蛇》以5078萬全網票房成為了行業第一,這個成績如果換算成院線票房,已經超過了86%的院線電影。而他接下來的《大蛇2》《倩女幽魂之人間情》(暫定名)又進一步加大了製作投入,其中《倩女幽魂》還請了原版的編劇、《哪吒之魔童降臨》的配樂師,眾多老戲骨以及熱門網劇的主演。“基本上你到橫店來,看不出頭部網大劇組和院線電影劇組的區別。”林珍釗表示。 那麼,網路電影還有多大的潛力?未來還有多少的可能性?

始於一批有理想但沒有機會的年輕人

土豆、酷6之後,在2008年冒出的優酷讓網路影視真正開始爆發。那時候還沒有“微電影”的概念,而是叫“原創影片”。 在經過一段“短、平、快”的發展時期之後,愛奇藝在2014年提出了“網路大電影”的概念。2015年是網大的第一個飛速發展期,由於門檻低,湧現出了一批有理想做電影,但沒有機會的創作者。“那時候基本上10萬、20萬就可以拍一部戲,然後回報可以達到、大幾十萬、上百萬。因為影片網站慢慢培養起了一批付費使用者,我們發現原來你花錢拍戲,居然有人願意買單,或者平臺願意買單,這就解決了生存問題。正是因為平臺的支援,整個行業開始瘋狂生長。”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試錯成本低,更有一種實驗的性質

雖然說網路電影的製作成本在逐年上升,但相比院線電影,整體上還是低很多。所以對於一位年輕導演來說,從這裡起步的“試錯成本”就相對較低。這個“成本”除了金錢還在於“時間”。一部院線電影從拍攝到上映至少要經歷兩年,這對於培養一個新導演來說是個很大的時間成本。而網路電影的節奏相對較快,最快可以三個月出一部電影。所以,“網路電影更有一種實驗的性質,你可以玩實驗片。”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大蛇》

敢於冒險,也是因為網路電影的回報相對穩定,而且回報率整體比院線電影高。一般院線電影十部裡只有一部是賺錢的,回報比是9:1,而網路電影的比例應該是8:2或者7:3。頭部導演能拿到的平臺評級是比較穩定的,只要題材把握好,故事流暢,一般不至於虧本。網路電影的創作者比較懂觀眾,市場的不可控因素小。而院線電影的風險就比較大,再強大的電影公司都不敢對院線票房情況打保票。當然,網路電影虧本的並不少,但主要是小量級的影片。因為現在依舊存在很多投機倒把的網路影視團隊,很多其實不是真正的“內容人”,而是想透過網路電影來撈錢的“外界人”。

新異題材,填補了院線的空缺

從內容上來看,網路電影相比院線電影的優勢就在於題材的豐富性。這要就幾個層面來解釋,首先網路觀眾更易從獵奇的心理去觀看影片,其次早期網路審查相對寬鬆,再加上前文所說的試錯成本低,這些因素共同促使網路電影生產出更多新異、大膽的題材。

“網路電影第一個時代應該是軟色情跟暴力的時代,往後偏向於恐怖殭屍類,再到了後來就是古裝魔幻類,現在就是以怪獸題材為主,內容上比較像過去的‘B級片’。”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由於《大蛇》的火爆,現在怪獸、災難題材成為網路電影的一個潮流,怕的是過度的消耗會讓觀眾和市場又對這個型別失去信心,重蹈之前魔幻類題材的覆轍。但其實從這個題材跟風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網大內部的一個重要轉變——從早期跟風院線,到現在形成自己的型別潮流。即將或已經到來的《水怪》《大雪怪》《大蛇2》《大鼠災》《陸行鯊》等片儼然形成了一個填補當下中國院線空缺的型別電影矩陣。

情節、人物是未來要強化的重點

網路電影距離真正的精品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再看如何去完善,最重要的就是在情節、人物上如何做得更豐富。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大蛇》

情節、人物的問題,不只在於編劇層面,更多是導演如何去講故事的問題。對於這個不缺投資、不缺機會的行業,最缺的其實是導演思維的提升:“頭部網大確實不缺投資,但我們希望跟圈外的一些成熟導演、製片人交流,像徐克、甯浩、郭帆和餃子等,跟他們做思維層面上的碰撞。目前網路電影更多停留在對於視覺的追求上,在導演層面的敘事、刻畫人物方面,還是需要向這些成熟導演的討教。”

對於商業電影來說,無論在敘事層面還是技術層面,目的都是滿足觀眾。當這個行業不再只是追求視覺刺激,開始追求故事表達、人物塑造,就是這個行業真正開始進步的時候。

探索一種網路“大片”

從去年開始,院線電影進入到了疲軟期,而剛剛風聲水起的網路電影,在林珍釗看來,也存在一個明顯的天花板:“這幾年大家漸漸發現網路電影能掙錢了,但最多隻是畏畏縮縮地拿出1000萬出頭的資金去做片子,非常像2000年左右的中國電影市場,那時候沒人敢投一個億去拍電影。”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眾所周知,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才讓電影市場火熱到現在。而林珍釗也在構想一個類似的可能性:“《倩女幽魂之人間情》(暫定名)僅製作費就2000多萬,總投資接近4000萬,其實更多是想要開闢一種網路‘大片’的概念,如果只是為了掙錢,其實不需要用這麼多成本去砸一部網路電影,我們的目標更在於不斷突破行業製作的天花板,去啟用更多圈外的人。”

每一部電影製作對林珍釗來說,都是在挑戰這個行業的極限。對於網路電影的未來,他也充滿了樂觀:“目前愛奇藝有1億會員,優酷有大幾千萬,在未來我覺得這個數字可能還會再翻好幾翻,然後觀眾會養成每週或每幾天在網路購買影片的習慣,到時候網路電影會有票房上億甚至十億的作品出現,也會培養出自己的巨星、導演。”

“網大”這個概念終將消失

在國外,Netflix出品的電影一直受到來自傳統電影界的非議,包括斯皮爾伯格在內的導演都認為,一部只在網路放映的作品應該叫“電視”,不應該被提名奧斯卡,“電影就該屬於電影院”的聲音不絕如縷。但這些無法阻擋流媒體電影迅猛發展的勢頭,目前Netflix已經正式成為好萊塢的“第七大”。 再看國內的“網路大電影”,它算不算“電影”?隨著製作水平不斷地提升,未來它和“院線電影”還會有多少區別?當“網路院線”逐漸成熟,網路電影觀眾越發壯大,“網路大電影”的概念將自行消亡:“院線電影上線網路的視窗期在縮短,‘院網同播’的時代將很快到來,到時候將不存在‘網路大電影’這種電影型別,‘網路’只會是一種發行渠道,一部電影出來,你會考慮主髮網絡還是主發院線,而未來的網路平臺一定是一個巨大的電影市場,會慢慢變成主流的發行渠道。”當網路成為主流的電影市場,“網路大電影”這個亞種類標籤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打敗86%院線電影,網大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

關注我獲取更多影視資訊及專案,深度瞭解影投,規避風險防範騙局,歡迎留言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