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學科類”“非學科類”傻傻分不清楚!如何區分校外培訓專案?教育部答疑

“學科類”“非學科類”傻傻分不清楚!如何區分校外培訓專案?教育部答疑

如何鑑別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專案?教育部來答疑解惑啦!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針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規範類檔案相繼出臺。

但是,如何辨別“學科類”“非學科類”培訓專案?部分家長表示傻傻分不清楚。

為加強學科類、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專案鑑定工作的科學性和規範性,11月15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專案分類鑑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民生週刊》記者帶你一起劃重點!

“雙減”政策一出,

就有英語培訓機構搖身一變

帶著孩子們演起了“英語劇”,

家長有點疑惑,

這算不算學科類培訓?

教育部發話了,只要符合相應指標特徵的,就可以視為學科類培訓! 培訓目的:以應試提分為目標,旨在提高學生學科成績,為升學考試服務,屬於學科知識導向。 培訓內容:圍繞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科類學習內容。 培訓方式:以刷題、考試、重複讀寫等反覆機械訓練為主要形式,以預習、授課和作業輔導等為主要教學方式。 培訓評價:以學科類考試的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強調甄別與選拔。 教育部鑑定,非學科類培訓專案長這樣↓↓↓ 培訓目的:旨在發展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以培養拓展學生興趣愛好、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 培訓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科類學習內容以外,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其他學習內容。 培訓方式:以體驗式、探究式、專案式、綜合性學習等為主要教學方式,突出實踐性、創造性。 培訓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強調綜合素質水平與發展,以表現性評價為主,不與學科類考試成績掛鉤。

看完了鑑定指標,

還是有點懵,怎麼辦?

現在,我們一起來舉例說明!

“英語劇”到底算不算學科類培訓?

《科學探索——瘋狂博士》

屬於非學科類嗎?

教育部用這些案例告訴你答案!

廣東:比例>50%視為學科類 針對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專案,廣東省明確提出:專案培訓內容在“學科類培訓專案培訓內容範圍”比例>50%,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性特徵,即做出學科類鑑定結果;培訓內容在上述範圍所佔比例≤50%,則暫不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性特徵,待其他指標衡量比較後做進一步鑑定。 上海:《英語閱讀與表演》和《古文鑑賞課》均被鑑定為學科類 專家組認為《英語閱讀與表演》專案以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為目的,強調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英語能力,並以英語詞彙、語法的學習為主要內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內容重合。同時,學生主要透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跟著教師反覆操練,強化記憶英語詞彙與語法。因此鑑定其屬於學科類。 與之類似,專家組認為《古文鑑賞課》專案的培訓內容包含了很多漢語拼音和字詞的學習,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內容重合。以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講解、重複練習為主要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覆誦讀經典詩文,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因此被鑑定為學科類。 浙江:《口語表達訓練》被認為屬於學科類課程 浙江金華的《口語表達訓練》課程在區級專家組鑑定時難以得出結論:課程的培訓目的與培訓內容與現行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有重合,培訓方式以班級授課、集中培訓為主,這些與學科類培訓專案的特徵相吻合;但課程評價方式以實踐性、創造性等活動為主要過程,符合非學科類培訓專案的特徵。 課程提交至市級學科鑑定專家組後,專家組認為該教程的教學目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目標基本一致;教學知識點與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相似度過高,部分篇目相同;教學方式主要採用講解、練習、品味、感悟、對話等,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朗讀訓練和說話訓練方式基本相同;評價標準也基本一致。最終,該課程被認為屬於學科類課程。 浙江:《科學探索——瘋狂博士》被鑑定為屬於非學科類培訓專案 浙江的另一門課程《科學探索——瘋狂博士》,專家組認為其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雖然與教材有相關性,但不強調知識導向,也不是為考試而開設。該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而不是以試題、知識點的講解以及重複練習為主。該課程對學生的評價也以表現型的評價機制為主,不涉及學業類和學科類考試成績相關的內容,被鑑定為屬於非學科類培訓專案。 《民生週刊》記者注意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實際開展鑑別工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專家組可透過資料審查、實地檢視、課堂觀察、人員訪談等多種方式,綜合研判培訓目的、內容、方式、評價等具體情況,一案一判,提出培訓專案屬於“學科類”或者“非學科類”的鑑別意見。鑑別工作不得受外界干擾,不得徇私舞弊。

此外,

此外,

《指南》還強調,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指南》還強調,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建立分級指導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統籌,當地方出現鑑別偏差或困難時,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指導和糾正。當出現較大爭議或難以鑑別時,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提請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研究裁決。根據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可協助非學科類培訓主管部門,提供有關專案分類鑑別意見,並對“學科類”鑑別有最終決定權。 建立專家鑑別制度。各地要組建專家組或委託專業機構,對無法直接判斷的培訓專案進行綜合研判,得出鑑別意見。鑑別專家組應包括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專家,且相關人員及其直系親屬未在培訓機構中任職或兼職、屬於非利益相關方。 強化機構行業自律。培訓機構要進行自我研判、自評自查,規範開展培訓活動,不得出現名不符實的情況,不得隱形變異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活動。 下一步,教育部將指導各地抓好落實,從嚴把關,進一步壓減和規範學科類培訓,確保“雙減”工作取得實效。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編輯:姜玉函

主編:崔靖芳

堅決查處學科類校外培訓隱形變異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來源:民生週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