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導讀

白酒掛杯現象,是白酒的主要特徵,標誌著酒體的質量:酒體越醇美,掛杯越濃厚。白酒掛杯也是酒精揮發的自然現象,不論糧食酒還是勾兌酒,倒在酒杯裡都會有出現。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那麼,什麼是白酒掛杯,白酒為什麼會掛杯?既然白酒都會掛杯,為什麼勾兌酒還要新增增強掛杯效果的塑化劑?透過掛杯現象能區別真假酒嗎?我們先從白酒的掛杯說起:

白酒掛杯是什麼

沒有破壁機之前,我用過簡易的橙汁器,像個模具,把橙子一切兩半,果肉對著凸起網狀面,再用凹陷部分手壓下去,果汁擠出流進下面的杯子。這樣純真的橙汁,喝完後杯壁會有一層殘留,是因為果汁黏稠的原因。

今年秋天釀造的葡萄酒,除了冰糖,沒有任何新增,如今倒在酒杯裡,喝完後的杯壁也有一層殘留酒汁。同樣道理,原漿葡萄酒汁有黏稠度,粘在杯壁上就叫掛杯。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白酒也有掛杯現象,原理相同,表現形式有區別。白酒的掛杯現象,表現在倒進酒杯後,酒液浸漫過的地方,慢慢會出現水珠。行話叫做“酒珠”,詩人叫它“酒淚”,點點成片在酒杯壁上。如果是上好的陳酒,酒珠還會成團往下流,酒友們戲謔稱作“卑鄙(杯壁)下流”。

白酒為什麼掛杯

如果說手榨橙汁粘黏杯壁,屬於常識沒疑問。再說原釀葡萄酒粘黏酒杯,喝酒人都有體驗,也不會有疑問。可是白酒掛杯,不喝酒的人不信,喝酒人要是細細琢磨,一樣有想不通。

就是說,白酒為什麼會有掛杯?那麼清澈透明的液體,應該水一樣不會有掛杯。可是酒不是水,確實存在掛杯現象。

白酒和水的根本區別,不僅是多了倍數的酒精,還有極少部分的其他物質。這個極少部分,只有2%,是白酒釀造過程中,穀物和發酵菌類產生的物質。白酒的風味,酸甜苦辣鹹,醇香厚與淡,就是這麼點點物質的表現。準確地說,是這點物質與酒精合作的表現。同樣原理,水不會有掛杯,水裡有了酒精和這點東西,就會有了掛杯現象。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白酒是這樣掛杯的

喝酒人如果琢磨這個現象,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真的受過義務教育嗎?這個現象還可以用問題的形式表達:白酒掛杯我信,可是白酒在酒瓶子裡為什麼沒有掛杯?

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才算是合格的“酒鬼”,回答不來或回答不對,只能算個酒迷瞪。當然這是開玩笑,沒誰會琢磨到這裡。可是真的要搞清楚這個現象,否則就弄不明白白酒怎麼掛杯,也就沒有用掛杯鑑別真假酒的後續結論了。

白酒掛杯是一種理化現象。酒精具有沸點低、易揮發和化學溶解性質。那麼,本節的問題就可找到答案。白酒在密閉空間,比如酒瓶子裡,酒精的活性被壓抑,睡著一樣不會有動作。開啟酒瓶倒入酒杯,酒體與空氣大面積接觸,激發了酒精的活性。酒精說:“對不起了兄弟們,我要先走一步”,於是開始揮發。酒體裡那2%的物質卻說:“咱兄弟們從發酵到蒸餾,再被陳放這多年都在一起,你別走”,拉住酒精不放。就這樣,揮發的酒精被它們牽掛著,在杯壁上逐漸聚攏成酒珠。酒珠由微小聯合到大粒,大到承受不住重量會往下流,形成絲絲酒線。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白酒的掛杯裡,還有一種“爬壁”現象。酒倒進酒杯,不動它,看見酒珠自行往上爬。原理是一樣,酒精揮發和酒體裡其他物質對酒精的滯留形成的。只是這個“爬壁”卻是掛壁的強力證明,只有陳年糧食酒才會出現。所以,遇見爬壁的白酒,一定不要放過,能喝多少喝多少,緣分難得。看我這杯酒,就是典型的“爬壁”(見上圖)。

怎麼從掛杯看出真假酒

題頭就說過,糧食酒和勾兌酒都有掛杯,是因為兩類白酒的構成基本一樣。糧食酒有水、酒精和2%固化物,勾兌酒也是水、酒精和2%固化物構成。不同的是這個2%,一個是自然生成,一個是人為新增。但在掛杯上,因為主要是酒精揮發的現象,所以都會出現掛杯。

還從基本道理分析。糧食酒透過穀物自然發酵,蒸餾取得,然後陳放。整個過程具有生命特徵,發酵是孕育,取酒是誕生,陳放是成長,然後老熟成美酒。由此可見,糧食酒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只可延續不可間斷。比如醬香酒,當年新酒不好喝,滿5年才成熟,為合格產品。然後會有繼續成長,越放越好喝。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勾兌酒(酒精酒),也叫合成酒,學術名稱“工業白酒”,與糧食酒的根本區別,合成酒沒有生命,不具有成長性徵。只是用酒精兌出糧食酒的度,用香精模仿糧食酒的風味,然後成為高仿糧食酒。反映在掛杯上,酒精當然一樣揮發,但是沒有糧食酒固化物同根相連般的牽扯。表現不出糧食酒那種酒珠的密集和飽滿,而是稀稀拉拉,水珠一樣單薄,互不相連。

工業白酒怎樣解決掛杯

合成白酒的掛杯,不需要和糧食酒一起對比,很容易看出來。重複一遍:合成白酒的掛杯,酒珠像水珠,單薄不相連。這表現也讓合成酒的研發者們頭疼,想著那麼複雜的風味物質(白酒香精),都研發出來百幾十種,完全模仿了高中低端糧食酒,就這個掛杯怎麼也搞不定。

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個歸屬感特點,任何事情都有根,酒祖杜康,廚祖伊尹,木祖魯班。可是食品新增劑的鼻祖卻不是國人,是日本人,叫池田菊苗,1908年發現味精,打開了食品新增劑的潘多拉魔盒。就像甘蔗生於東方繁於古巴,食品新增劑卻在我們的國土繁榮昌盛,僅僅白酒新增劑都有了一百多種,常用70多種。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這麼多的白酒新增劑,俗稱白酒香精,能完全勾兌出各種糧食酒風味,偏偏兌不成糧食酒的掛杯效果。其中最理想的塑化劑,兌進白酒能出現陳年老酒效果,可是塑化劑進不了食品安全目錄。也就是說,其他新增劑不管是怎麼混進食品安全區的,塑化劑至今被堵在門口,只能偷偷新增,逮住就嗝皮。

正在被模糊的塑化劑

當前合成酒科研成果,塑化劑是個恥辱,更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說是恥辱,一點不過分,白酒製造業正是因此而障礙了更大的暴利通道。主要表現在要用更多的釀造酒去合成,也就是說合成酒裡的糧食酒比例必須大,否則酒體濃度不達標,掛杯效果不好。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直接的不要兌入糧食酒了,實現工業生產白酒的自由,想要多少勾兌多少。

當前問題,不就是個塑化劑嗎?白酒行業一直在積極想辦法。在還沒研究出食品級新增劑之前,怎麼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解釋,怎樣讓消費者接受新增塑化劑的事實。核心理由是充分利用酒精的化學溶解性質,得出“白酒無法避免塑化劑”的結論。根據是高粱玉米小麥豌豆,種植期間就用了薄膜等塑膠製品。穀物包裝運輸,發酵蒸餾和酒體儲存,都離不了塑膠製品。那麼,酒精會溶解部分塑膠成分進入酒體,於是就有了塑化劑成分。

白酒掛杯:勾兌酒本來就有,為什麼還新增塑化劑,背後真有貓膩?

這理由本來是編故事,說的時間長了居然在起作用。我們從白酒的裝置改造可以看出,幾乎沒有塑膠製品了,接酒的管道,短時間裝酒的桶,一色地換成了不鏽鋼,如今又在換陶缸。可是,只要有嚴查,仍然會出現塑化劑,說明酒精對塑膠器具的溶解說法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