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今天被網友邀請回答這個關於“天津四大名吃”來歷的問題,由於四樣美食同時講,篇幅會稍長,大家可先收藏再閱讀。

天津小吃的四絕被官方媒體宣傳的角度來講 ,分別是:一、 狗不理包子, 二、耳朵眼炸糕,三、桂發祥十八街麻花, 四、貓不聞餃子。 前3位一度被並稱為“天津三絕” ,這第四絕放在最後介紹。

先按順序往下說:

第一絕,先說說 “狗不理” 包子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狗不理” 包子近百年來都是天津的著名風味名吃。手工精緻,色白麵柔,面幫面底厚薄一致,一咬起來滿嘴流油,但又不會感覺肥膩,味道卻是異常鮮美。為何會有此特色?它在用料和手工包制上皆有工藝講究。選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分次加適量的涼水攪打和餡,適量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的醬油、薑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兒,由於湯水的加入,肉餡稀稠適中,就是天津人所說的“水餡”。

由於要包水餡的要求,包子皮要使用“半發麵”才行,因為全發麵會大量吸收肉餡的汁水,咬開時就不會有那麼多汁水了,皮也會被汁水浸泡影響口感,半發麵則不然,既可以用死麵阻隔湯汁的滲入又可以有發麵蓬鬆的口感,就這一點也是經過無數次的打磨歷經幾十年研究出來的技術要領。包入餡料時,用手指精心捏折,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上爐大火氣蒸6分鐘即可揭蓋出籠。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狗不理”包子,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看似不雅名字呢? 話說在清朝的時候,天津武清縣楊村有一個少年,名叫“高貴有”,他從小脾氣倔犟,村裡出了名的牛脾氣,如果不順著他的性子,即使九頭牛也拉不回來,誰也不理。有一天,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作了,父母呵斥勸說他都不予理睬,擰著脖子,一聲不吭,母親嘆了口氣,說道:“你這種牛脾氣呀,真是個‘狗不理’啊!”意思是說他脾氣壞得連狗都不願搭理。“狗不理”的綽號,就這樣在村子裡傳開了。 轉眼,高貴有14歲了,脾氣還是十分的暴躁倔犟。父親怕他在村子裡惹是生非,就託付別人把他帶到了天津市裡,去學點手藝,去找營生。正好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需要小夥計,高貴有就被介紹了進去。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這劉家蒸吃鋪主要經營蒸食和肉包,供應那些在運河上討生活的船工、縴夫以及小商小販,高貴有雖然脾氣壞,但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幹活很勤快,店裡的師傅們都很喜歡他。高貴有又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像,一學就會,因而店裡就專門讓他學做包子,由於他的勤奮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有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有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賣包子的小吃鋪。由於他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所以做出來的包子特別好吃,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由於人們喊慣了他的綽號“狗不理”,順帶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沒想到這個特別的名稱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高貴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來越感到“狗不理”的綽號難聽,就給自己的店鋪取了個雅緻的牌號,喚作“德聚號”,這個牌號雖然好聽,但人們還是“狗不理”不離口。

有一天,幾位外地客商專程來品嚐“狗不理”包子,一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一聽,立刻惱火起來,犟著脖子,粗著嗓子說道:“咱這兒有招牌,是德聚號,你們長沒長眼睛?‘狗不理’在那邊,要去趁早。”客商們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轉身出門去找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對高貴有說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麼開這種玩笑呢!”高貴有一看,這個綽號是怎麼也甩不掉了,現在連外地人也知道了,沒有辦法,只好任由人家去叫吧。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就這樣,“狗不理”的名號越傳越廣,“狗不理”包子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歡,連慈禧太后老佛爺都愛吃這口兒,他的名氣自然就更大了。成了中國著名的傳統風味名吃已近百年。

第二絕:清真“耳朵眼” 炸糕。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由天津回民劉萬春(1874—1962)創制,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贏得“炸糕劉”的美譽。附近的富戶、百姓過生日、辦喜宴,借 “糕” 字諧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來買他的炸糕,生意就越做越紅火。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當時,耳朵眼炸糕選用上等黏黃米經水磨後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糖汁慢火炒製成餡。包好後溫油下鍋,勤翻勤轉,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餡香甜爽口。現在的做法是用香油炸制,也是是芝麻油,炸糕撈出香氣撲鼻。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起初劉萬春走街串巷賣炸糕,沒有固定地點。後來,劉萬春的外甥張魁元入夥,就在天津的北門外大街租下一間八尺見方的門面,掛起“劉記”炸糕的招牌,正式辦起了炸糕店。之後劉萬春的兒子劉玉才、劉玉山、劉玉書等也陸續來店幹活。由於劉萬春開的“劉記炸糕鋪”位於天津北大關東側一條狹長的叫 “耳朵眼衚衕” 的旁邊,又由於廣大食客口碑:“耳朵眼那兒的炸糕真好”。傳久了,便諧稱劉記炸糕為“耳朵眼炸糕”。美譽不逕而走,生意持續興隆。

日偽時期,劉記炸糕鋪按要求加入商會,更名為“增盛成”。解放後,文革時期掃四舊,又改稱“文革炸糕店”。但民眾仍一直以“耳朵眼炸糕”習慣稱之。改革開放後的一九七八年,天津市飲食公司順乎民意,正式命名其為“耳朵眼炸糕店”。一九八三年,當時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胡子昂先生欣然命筆為耳朵眼炸糕店提寫了店名。 沿用至今。被譽為是“天津三絕之一”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第三絕:名聲在外的桂發祥十八街大麻花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十八街麻花的問世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上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範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範桂林與11歲的二哥範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1928年,13歲的範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夥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範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夥計,仍然幹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範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範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範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號叫“桂發祥”。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範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覆研製,試驗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麵,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多日干燥存放仍然酥脆可口,不改風味。範桂林的麻花尺寸也比較大,能炸出一根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裡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做不到的。這些大麻花造型美觀,就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他炸的大麻花就有了名氣,“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美食。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十八街大麻花有了名氣後,範桂林還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準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準,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麵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人們的喜愛。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慢慢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參加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讚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由此並列為“天津三絕“之一。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第四絕:說說這 “貓不聞”餃子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貓不聞餃子在其他三絕面前是最年輕的,它創立於1996年,至今21年,雖然年輕卻被列為天津的四絕之一,它是一家以模仿狗不理的名稱建立的品牌。貓不聞餃子最初由天津貓不聞大酒樓製作,餡有豬肉白菜、豬肉韭菜、豬肉茴香、豬肉芹菜四種,主要作為速凍食品銷售。貓不聞餃子於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貓不聞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貓不聞牌速凍餃子,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和“天津四絕”。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其實天津四絕吃本來只有“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但後人為了吉祥順口,就加了一個“貓不聞餃子”,與“狗不理包子”配對,同時就湊成了“天津四絕”才有了現在的天津“四絕”。

天津小吃的“三絕“變成“四絕”,最後這個的上榜理由你贊同嗎!

在天津老百姓的口中其實還是隻有“天津三絕”。貓不聞在市民口中也很少提起。若是隻因為一個叫著順口、跟狗不理配對兒就變成四絕之一,這個理由確實是有些牽強了。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