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預付費“跑路”現象往三四線城市轉移 “潮庭健身店”全國多地先後“跑路”

近期,一家名為“潮庭健身”的連鎖機構在寧夏、陝西、河北等地門店相繼“跑路”,引發關注。受訪專家和商業人士表示,近年來預付費行業“跑路”事件頻發,並呈現由東部向中西部三四線城市轉移態勢,暴露出預付卡監管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門監管存在盲區等弊病,建議多措並舉治理預付卡市場亂象。

一健身店全國多地先後“跑路”

自去年至今年9月,在寧夏銀川市開設11家門店的潮庭健身先後全部停業,部分新開門店從成立到停業甚至不超過1年,會員退費無門,員工遭遇欠薪,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記者採訪瞭解到,涉事消費者自發組建了多個維權群,粗略估計會員有2000多名,損失金額超400萬元。

“沒有提前接到任何通知,卡里還有8000多元沒消費,‘跑路’前一週門店還在大搞會員卡促銷活動,這明顯就是詐騙,性質太惡劣了。”涉事消費者王璐(化名)2019年在潮庭健身恆大御景店辦了兩張卡,去年4月左右門店關停,她被轉到潮庭健身中環店,這家門店今年9月初也停業了。

王璐等消費者還介紹,潮庭健身運營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規範之處,資金管理有很大漏洞,“會員買課直接轉賬給教練,有的一次性十幾萬元,錢怎麼入的公司賬並不清楚。”記者實地走訪潮庭健身多家門店看到,健身房大門緊閉、人去樓空,一些門店還拖欠商場房租、物業等費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潮庭健身教練說,他所在的門店“跑路”前也未通知員工,現在還拖欠他7000多元工資。

記者調研發現,作為全國性連鎖健身機構,潮庭健身已在海南海口、內蒙古呼和浩特、陝西榆林等多地相繼“跑路”,這些門店大多在停業前還在低價促銷會員卡和私教課程。記者從涉事消費者的微信朋友圈截圖看到,曾在潮庭健身銀川店工作的員工,在銀川門店“跑路”後,很快又在朋友圈釋出山東濰坊開新店的預售廣告。

預付卡監管尚存三大短板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已成為多行業普遍存在的商業運營模式,但惡意詐騙、圈錢“跑路”等亂象頻發,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記者調研瞭解到,目前,這一領域監管尚存三大短板。

――缺少上位法,企業違法成本低。北京德恆(銀川)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周文靜說,我國缺少專門規制預付式消費的法律,目前主要按照商務部2012年釋出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執行,法律層級低,管理效力有限。

該辦法要求對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單用途預付卡企業法人進行登記備案,但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等行業不在範圍內,個體工商戶等非企業法人也不在備案範圍內。

“這導致消費糾紛發生時,職責部門大多以事後干預為主,手段和效果有限,陷入被動局面。”周文靜說,此外,根據該辦法,執法部門對預付卡各類違規行為的最高處罰為3萬元,企業違法成本低,無法形成威懾。

――責任主體不明,監管存在盲區。預付式消費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如髮卡由商務部門監管,消費糾紛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涉及刑事違法則交由公安,但事件發生時往往是“多頭不管”。

消費者劉玉(化名)向記者吐槽道,她在發現潮庭健身“跑路”次日就找到當地市場監管局,但市場監管局推到商務局,商務局推到公安局,最後她又被推回了市場監管局,“到底誰來管?”

――由東向西轉移,地區協作不足。記者調查瞭解到,近年來預付費商家“跑路”現象呈現“由東向西”轉移態勢,在一線城市這一問題多年前已呈現高發態勢,地方已透過立法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如北京、上海等地探索由銀行等對預付費進行全額監管或按比例凍結,確保資金安全性,而中西部地區近年來才呈現上升態勢,立法相對滯後。

此外,一些連鎖型企業在多地髮卡,先後出現“跑路”,但跨區域監管部門罕有聯合展開工作情況。

呼籲加快預付卡相關立法

目前,銀川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多部門成立工作專班,正在登記統計潮庭健身涉事消費者資訊。10月中旬,寧夏市場監管廳會同多部門印發通知,在全區展開為期3個月的重點行業商業預付卡專項規範整治工作。記者就此事聯絡多個相關部門採訪時,對方均表示當前不便接受採訪。

受訪專家學者、商業人士表示,預付式消費本是商家快速回籠資金、回饋消費者的一種“雙贏”經營模式,有助於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但近年來各種亂象嚴重損害了市場健康發展,還可能引發效仿,監管力度亟待加強。

首先要加快預付卡相關立法,在國家層面儘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周文靜建議,從源頭完善髮卡制度,採取先備案稽核、後發行模式,對髮卡機構資質加強稽核評估,建立並公開信用評估系統。建立定期報告制度,要求髮卡機構每年釋出包括資產總額、淨利潤、預付金管理等在內的年度報告,監管其經營情況。西部地區可借鑑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出臺的制度法規,儘快完善地方立法。

其次要健全日常監管協調機制和風險處置機制。銀川市市民金濤說,不少商家“跑路”前都有一定端倪,比如服務質量下降、頻繁歇業休息等,希望監管部門或消費者協會等加強輿情監測,及時處理投訴,發現不良經營行為時應及時向消費者釋出預警資訊、消費提示等,避免造成更大損失。

馬麗娟、楊穩璽/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