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家出了兩位獲得“政府特殊津貼”高階專家的民營企業,用創新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創造”印記

這家出了兩位獲得“政府特殊津貼”高階專家的民營企業,用創新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創造”印記

人類前進的每一步,總是不斷以創新衝破阻隔、用科技構建連線。創業二十多年來,上海民營高科技企業奧盛集團,始終以難得的魄力與定力,堅守高階製造領域,聚焦“創新”,“連線”未來,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國創造”印記。

奧盛的創新所“連線”的,既有陸地上的天塹——目前,全球大跨度懸索橋和斜拉橋中,超過一半的纜索來自奧盛集團,包括在建的全球首座單跨超過2公里、連線歐亞兩大洲的土耳其恰納卡萊大橋;也有面向未來的能源大通道——全球第一條位於超大城市中心地區的超導輸電線路,正在上海加緊鋪設,預計幾個月後就將執行,從而開啟一場輸電革命。此外,透過介入航空發動機關鍵材料,奧盛也在嘗試“連線”天與地;透過開發製造高階醫療器械,在未來為數百萬人闢出一條連線生命與希望的通道。

作為奧盛集團帶頭人,董事長湯亮對創新有著深切的感悟。在他看來,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製造業,必須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道路,以“高科技”支撐“高質量”。創新最難的就是一以貫之的堅持,民營企業必須有長期創新的決心,把“一時領先”塑造成“時時領先”,從而不斷融入國家創新主賽道,挺進自主創新主戰場。

用“中國創造”在全球掛起“中國彩虹”

我國傳統文化中,橋樑是一個頗具象徵意味而且內涵豐沛的符號,承載著諸如“登臨彼岸”“匠心獨具”“修善積德”等遐想。不過,在以奧盛為代表的產業界取得技術突破之前,大跨度橋樑纜索市場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上世紀90年代,奧盛下屬的浦江纜索公司走出第一步,為上海南浦大橋提供纜索,打破了對海外技術的依賴。此舉不僅將進口纜索的價格泡沫擠掉了70%,也開啟了奧盛逐鹿全球、領風氣之先的征程。

這家出了兩位獲得“政府特殊津貼”高階專家的民營企業,用創新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創造”印記

說起那一座座里程碑式橋樑的纜索合同,湯亮依然如數家珍:橫跨達達尼爾海峽的土耳其恰納卡萊大橋,是有史以來首座一跨2000米的懸索橋,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樞紐;美國舊金山奧克蘭新海灣大橋,建造時是世界上投資量最大、技術要求最高、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的最大跨度單塔自錨式懸索橋;雲南龍江大橋,峽谷跨徑世界第一;杭州灣跨海大橋,海峽跨徑世界第二……

總體上,在全球超過100個地標專案中,奧盛靠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硬核技術,一次次贏得客戶的信任,可以說用“中國創造”為超級橋樑掛上一條條“中國彩虹”。在行業中,是奧盛將許多首創技術引入纜索領域,近年來還開創了許多數字化技術應用場景,構建起以大資料為核心的關鍵引數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迄今,奧盛共獲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擁有120多項發明專利。在權威的英國《橋樑》雜誌刊登的全球統計排名中,奧盛佔全球特大型懸索橋、斜拉橋的纜索市場份額近一半。

堅守初心使命毫不動搖走創新之路

創新離不開技術,但創新從本質上是一個經濟過程。湯亮大學本科讀的是金屬材料專業,碩士和博士轉攻世界經濟,這種知識結構使得他對發展高科技產業有著獨特見解。上世紀90年代,湯亮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下海”創辦奧盛集團。他為企業劃定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志存高遠”,抱定科技創新的宗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大而不強,是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的短板。而橫亙在“中國製造”從大變強道路上的一大斷點,就是關鍵核心材料。創業之初,奧盛就堅定地相信,對我國製造業而言,新材料是萬山之宗、萬水之源,是未來製造科技的源頭和上游;新材料與新工藝的完美結合,一定能在將來創造出新產品和新需求,催生出新的生產力。因此,製造業如果能持之以恆地咬定新材料研發不放鬆,最終就能達到“一樹百穫”的效果。

這家出了兩位獲得“政府特殊津貼”高階專家的民營企業,用創新在世界各地留下“中國創造”印記

創新有風險,但在奧盛的文化中,能否與風險共舞,體現的是創新者的能力與魅力。在湯亮眼中,民營企業搞創新,既要量力而行,也要捨得投入。只要以市場需求為先導,看準方向,企業帶頭人就要做好“哪怕錢掉進黃浦江,不一定能聽見響”的心理準備,因為科技創新的競爭力優勢,別人是不會施捨給你的,必須狠下心來,自己“拼出來”。

多年來,奧盛始終堅持較高的創新投入強度,研發資金佔企業總營收的比重長期保持在5%以上。新技術新工藝的纜索新品,哪怕測試費用再貴,也都要送到國外一流實驗室;技術骨幹無論什麼年齡,公司都支援他們走出國門,到國際行業大會的平臺上與同行對話。

對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經濟來說,要堅守創新、聚焦製造,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旅程。而奧盛創業二十多年來,面對過各種“賺快錢”的誘惑,但始終堅守實體經濟不動搖,從未涉足虛擬經濟領域,在這背後,那一份家國情懷交織的初心使命是關鍵支撐。

湯亮的這份初心,一方面來自父親的諄諄囑託。兒時的湯亮,早早地在父親指導下誦讀古文名篇,其中,諸葛亮那篇經典的《勉侄書》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開宗明義第一句:“夫志當存高遠”,這在日後也成為了奧盛企業文化的核心。對湯亮而言,雖然父親較早就離開了,但這番教誨,他始終銘記在心。

另一方面,奧盛的創新初心也充盈著報國的激情。湯亮常援引世界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研究成果:懸索橋源於中國,而中國造懸索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曾主持修築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如今,奧盛已經在全球橋樑建築史上鑄就輝煌,這不僅是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的榮光,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份見證。回眸這些年創新創業的經歷,湯亮說:“我們一直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我發自內心地感恩這個黨領導人民所創造的偉大時代。”

在經營的巔峰敢於自我突破“再出發”

創新難,比創新更難的恐怕就是繼續創新、突破自我。經過多年努力,到2010年代初,奧盛集團研製生產的橋樑纜索已享譽全球,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可以說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但湯亮卻在此時果斷決策,在企業經營的巔峰期,開闢新的機遇視窗,完善戰略,開創“變局”,大膽謀劃“升級版”,目標就是將創新的“連線”能力,向著更廣、更高、更深的空間範圍輻射。

順著這個思路,奧盛以新材料為抓手,上天入地,多方面拓展新技術新產品,並最終形成如今“一樹四翼”的格局。“一樹”就是集團旗下的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下轄6個實驗室,以較強的前沿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對整體業務板塊形成支撐。“四翼”就是新材料轉化後延伸而出的4個高科技產業板塊,除了原先的主業橋樑纜索製造,其它還包括介入心血管醫療器械研發製造、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製造裝配、高溫超導電纜研發製造。

表面上,這“四翼”分屬4個不同行業,但從新材料的視角切入不難發現,無論是橋樑纜索、醫療器械,還是航空發動機葉片、高溫超導電纜,都可以沿著奧盛用多年蹚出的那條“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新市場”的創新通道向前邁進。

目前,奧盛旗下的普實醫療器械公司,擁有一系列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新器械,其中,LACbes左心耳封堵器系統,已透過國家藥監局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後上市,反響熱烈。旗下的佳士航空動力公司突破多項關鍵工藝技術,提高了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葉片的技術性能,成功躋身行業先進水平。而奧盛牽頭引領的超導產業鏈,目前正在上海全力推進國際領先的高溫超導輸電示範工程。

奧盛的“再出發”,一方面是因為居安思危,雖然眼前公司並不愁纜索訂單,但市場總有飽和的一天,必須未雨綢繆,搶抓先機。但另一方面,“創新局”的關鍵動力,還是源於企業上下對創新的痴迷追求。湯亮常引用《禮記·大學》中的經典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勉勵員工——既然選擇了創新創業這條路,那就必須永遠走在創新的道路上。

作者:張懿

編輯:祝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