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更容易,可是騙世界有點難,無法決定自己的圈子,但是你能決定自己的理想境界,合群可以但不可盲目合群,那是墮落的開始。——李尚龍

職場合群者更難升職?

一個同事,來公司快三年了,同其他人相處很是融洽。每每聚會,組織者多半是他,老闆釋出什麼指令,也都是透過他傳達到我們這。那時候,我們都以為他估計要升職為總監了。

可沒想到,幾天後,老闆指定的新總監卻不是他,而是那個經常在會上發表新奇意見的小王。

為什麼合群的同事,沒有升職;特立獨行的小王卻最終成了總監呢?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不能成為候選繼承人,原因出在他們的”從眾行為“裡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從眾效應”,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而個人融入群體的過程,恰恰也是“從眾效應”的反應。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書中,指出“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的那樣,職場中個人融入集體的行為,其實是一個去個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失去了自我意識、大腦思考的能力,受無意識支配,如同機器人一般,無條件接受了集體思想,並做出與群體他人一樣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從眾效應”。置身於群體中的個人,完全革除了自己的思考,絕對聽從群體的決策。只是群體的決策是否100%正確呢?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書中提及了一個事例,上個世紀80年代,兩個小女孩在塞納河溺水身亡,五六個目擊者確認,他們認出了這兩個孩子。所有證詞一致,令法官無法懷疑,便籤署了死亡證明。可到了為孩子們舉行葬禮的時候,一個偶然事件讓人們發現,本來以為死了的人還活著。而且她們同這兩個溺水身亡的孩子沒什麼相似的地方。因為誤信了群體中其他人的意見,他們差點讓活著的孩子“假死”了一回。

可見群體決策,有時候並不可靠。當它們向錯誤的一端傾斜時,極端化、情緒化、低智商化的特點進一步凸顯。

而在職場中,那個過度合群的同事失去了理性、主見,淪為上層決策的絕對執行者。如果決策失誤,他們往往會成為第一波犧牲者,也失去了競爭的資格。

為什麼個體易受從眾效應影響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點出,個體容易成為群體附庸的原因有三:

1.數量上群體絕對壓制,讓個體無法抗拒

勒龐指出,如果僅從數量上去權衡和考慮的話,那麼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也能感受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讓其產生了本能的慾望。

當他隻身一人時,要迫使自己竭力限制這些慾望。他不大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去產生這些想法。

另外群體的匿名性,也決定了他們不必承擔責任。控制個人的責任感,也會隨之消失。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換句話說,勢單力薄的個體,可能在一開始想要獨善其身。但他很快就發現,光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抵抗群體的吸引力。而群體不必承擔責任這點,更減輕了個體的負罪感,加速了其融入集體的程序。

2.群體中的傳染現象,令個人自願將自身利益奉獻給集體

傳染的現象,在群體特點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催眠方法,

即在一個群體中,每一個行為、每一種情感都具有傳染性。這種傳染性的程度足以使個人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利益奉獻給群體利益。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我們都知道,人的天性是自私為己的,但在這裡這種傳染性迫使他向與自己天性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一個正常人很難擁有這種能力,但如果他成為了群體中的一員,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3.個人易於接受暗示的特點,將之不可避免的帶入集體

個人易於接受暗示的表現,其實是互相產生作用的傳染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也許會被帶入到一種狀態裡,完全失去他有意識的個性,完全聽命於剝奪他個性的操縱者,慢慢做出一些和他本身性格習慣相矛盾的行為。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你可以理解為一個被催眠的個體,大腦活動徹底癱瘓,成為催眠師手中任意操縱的無意識行動的奴隸。他所有的想法、感受都在催眠師的掌控之下。暗示會對群體中的所有個人產生相同的效果,引領他們在互相作用下,增強自身力量。在暗示的影響下,個人會以不可抗拒的衝力肩負起某些行動的使命。

擁有足夠強大個性來抵抗暗示的人是極其稀少的。大部分人會在抵抗中,認識到寡不敵眾,最終向這股逆流投降。

怎麼才能克服從眾效應不良影響,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前文中,我們提到職場中個體的合群行為其實是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而這與群體在數量上的絕對壓制、群體中的傳染現象、個體易受暗示的特點不無關係。

但是這種從眾表現也會引發很多不良影響,比如令群體中的個體失去個性、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徹底受無意識支配,成為群體決策的絕對執行者。又因為群體行為免受責罰,使個人喪失了責任感,有可能在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卻渾然不知。所以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發生,避免成為“烏合之眾”,我們就要採取一定措施。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一書中並未提及相關對策,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從人們易受從眾效應影響的原因裡,找尋對抗這股勢力的對策。

1.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

我們知道在集體中的個人,是很難擺脫從眾效應的影響的。因為身處其中,你很容易發現自己一張嘴說不過群體無數張嘴,最後發現自己寡不敵眾,只得聽從別人的指揮。那麼擺脫集體影響的辦法之一,自然就是遠離群體。

可是人作為群體動物,卻又不可能獨立存在,於是我們不得不在消除從眾效應不良影響,與遠離群體的之間,做一個平衡。

具體來講就是,個人首先要意識到,群體雖然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成為庇護的港灣,甚至會因此獲得比隻身一人時更多的好處;但是,它帶給人的弊端同樣也異常顯著。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所以無論多麼享受集體給自身帶來的利益,都不要過度沉浸其中。試著隔段時間,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利於個人更客觀地看待群體帶來的利與弊。

2.執行指令前先思考30分鐘

如果不幸,你已經成為了群體的一員,在執行決策前不妨找個空曠無人的地方,多思考一番。我的建議是,每次至少30分鐘。在這30分鐘裡,你應該做什麼呢?

首先,先花5分鐘左右,把自己從集體的角色裡抽離出來,變回曾經那個獨立的自我。

當然,這對於那些早就形成群體依賴的人來說,確實很難,只不過,所有的事,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嘗試裡,慢慢改變的。所以,不到最後一刻,請持續這種獨立思考的行為。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當你已經從群體角色裡脫離,放下群體中他人的各種意見,迴歸自我時,你需要客觀對比決策,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個決策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是否會給別人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是傷害?是否違背了自己的本心?(請注意,每個問題的先後順序)

我想在這10-20分鐘的時間裡,你大概會對這些問題有個初步的解答,儘管不算詳細,但應該已經知道自己該不該做這些事了。

最後,如果在獨立思考中,群體的多數決策都被一一否定,那麼你應該問問內心的自己,我要不要離開這個群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選擇。無視群體的挽留,堅定的離開。

3.提高自己理性思維能力

對於不自信、不理性的人來說,選擇在大環境裡相信自己的選擇,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你在前兩個步驟中,遇到了阻礙,那麼你就該考慮,是時候提高自己理性思維的能力了,以培養自己的“免疫能力”了。我建議你從這幾個方面下手:

職場過度合群升職無望,三個方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第一,確定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

你可以透過測試的方式,確定自己的擅長方面,和喜好,然後找到兩者的共同區域,把自己的目標設定在這個範圍內。想象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第二,給工作和生活做一個規劃。

規定自己每天的計劃,與未來工作生活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等等。這個方面主要是為了輔助你更好的朝人生目標進發。

第三,利用讀書、動手操作、研究智力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便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四,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機制。

用心理科學的方法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管理情緒,讓自己冷靜,不易受環境影響變得衝動,喜怒不行於色。

總結: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不管一個人多麼有才能,但是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和更有力。

可在《烏合之眾》這本書裡,我們卻看見了相反的一面,即群體不一定比個體更加聰明、有力,有時候能把高知的個體帶向無知的深淵。

儘管個體依附集體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也可以透過增加個人獨處時間、執行決策前的獨立思考、提高個人理性思維能力,來克服從眾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