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一、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

壯族民歌節:農曆前三個月的第三天是壯族傳統的民歌節,又稱為歌圩節、歌婆節,分白天的歌圩和夜間的歌圩。在這一領域,唱法的主要內容是透過唱歌來選擇配偶。村裡的夜歌圩,主唱製作歌曲、季節性歌曲、泛歌和歷史性歌曲。現在,農曆三月三日,桂林壯族民居舉行了壯族民歌節。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卡通圖一

特別是壯族民歌的發展,壯族人從四五歲開始學唱民歌,父親、教子、母親、女兒,形成了早年學歌、年輕人唱歌、老年人教歌的習俗。在農村,人們用民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無論他們是去田裡,砍柴或結婚,慶祝元旦,還是男女青年之間的社交和愛情。在某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和爭吵有時也用歌曲來表現,唱歌幾乎成了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唱歌。因此,廣袤的莊鄉被稱為“歌海”,它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從歷史上看,劉三姐(有沒有劉四姐不知道,應該有吧,這裡人才濟濟又那麼低調,可能我們不知道而已)、黃三弟等著名歌唱家已成為“歌仙子”、“歌王”。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卡通圖二

在壯族聚居的村落裡,到處都能聽到二三聲風格獨特的民歌,它們被主旋律環繞,有時平行,有時重疊,高低對比,起伏起伏,非常悅耳,不同地域的壯族多聲部民歌有一百多首不同的曲調。廣西壯族多聲部民歌分佈在廣西六個地區的30多個縣,其中百色、柳州、河池、南寧是分佈最廣的地區,壯族多聲部民歌思想性很強,深受歡迎,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成熟完美,它們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精神文明形式,是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的一大亮點,它是壯族勞動人民生活經驗、思想精神和藝術智慧的結晶。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卡通圖三

二、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

花炮節:這是侗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保持時間不同,古宜鎮(三江縣縣城)、富祿鎮為農曆三月三日,程陽村為農曆正月三日。節日的主要活動是搶花炮,每個村莊都會派年輕人參加,當煙火響起時,繫著紅絲帶的鐵環被拋向天空,各隊爭先恐後地搶著鐵環,把它們送到花炮堡。抓起花炮,大家齊聚鼓樓廣場,吃糯米,吹蘆笙,唱情歌,跳舞,尋找愛人。除花炮節外,侗族傳統節日還包括迎春牛、土王節、鬥牛節和拉鼓節。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實拍圖一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福祿花炮節是最熱鬧的,主要活動是在村裡組織搶花炮,鞭炮是用紅布(或紅綢)包裹的小鐵環,放在鐵槍的頂部,然後點燃併發射,小鐵環衝向空中,當“鞭炮”降落時,預定人員將奮力抓住鞭炮並將其送至指定地點取勝,燃放花炮是幸運的,可以得到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的獎勵。花炮分為二、二、三種,有些地方有四、五種。鞭炮只限於人,他們通常是由一個家庭、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組織起來的,或者自由地跨村莊組織起來的。鞭炮原本是一種民間宗教儀式,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體育活動,並列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專案。搶爆竹是富祿市3月3日最重要的活動,它有著百年的歷史,就像一個小鎮。三月三日,又稱“上巳節”,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天,又稱“元巳”。侗族人在這一天燃放花炮,所以又稱花炮節,鞭炮是3月3日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起源於侗族人民的娛樂嘉年華,在侗族聚居的廣西、貴州邊境地區更為普遍。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實拍圖二

花炮節的主要內容是搶奪花炮,花炮是用鐵桶做的,裡面裝滿了火藥,花炮的炮口是用直徑4釐米的彩色鐵環填充的,並用絲線包裹。花炮放在鼓樓的中央,在一個簡單的儀式之後,人們下令點燃花炮,伴隨著一聲巨響,花炮飛向高空,許多成員為之競爭。場上允許擁擠、搶奪、看守、封鎖和通行,但不得采取有害的行動,能把鐵環送到講臺上是勝利者。花炮通常是三門大炮一排,但也有五門或更多的大炮,老年人認為一槍帶來幸福長壽,兩槍提官致富,三槍興旺,所以每把槍都會被雙方絕望地抓住。鞭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逢節日來臨,方圓數十里的各族人民都會來參加,任何村莊都可以組織搶槍隊,據說鞭炮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實拍圖三

今天先寫到這,《

華南地區壯族民歌節民俗傳統與華南地區花炮節民俗生活遊記

》原創不容易啊,每一個字都是辛苦的付出,大家的真心點贊是小編不斷前進的動力,轉載請標明原創出處來自百家號“土土土衣食住行”,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援,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