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隆裕太后,清朝末代皇太后,身不由己立居高位,順應時代和平退位

隆裕太后是清朝光緒皇帝的皇后,溥儀繼位後尊為太后,她親手終結了清王朝的統治,簽訂了清帝退位詔書,是清王朝最後一個太后,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太后。

隆裕太后,清朝末代皇太后,身不由己立居高位,順應時代和平退位

進宮封后,身不由己

隆裕是慈禧太后弟弟的女兒,20歲時被慈禧太后欽點入宮嫁與光緒皇帝,被立為皇后。這些在別人看來是無限的榮耀,但隆裕只是淡然處之。

她與姑姑慈禧完全不同,不熱戀權力,也不喜歡奉迎,因此並不討慈禧的歡心,相反,因為慈禧的關係,光緒對她並不待見,珍妃才是他的最愛。

但她以一以貫之的低調態度努力適應著皇后角色。沒有人知道她如何調和慈禧和光緒這兩個針鋒相對、卻又是對她最重要的兩個人的關係,她的難處可能只有夜深人靜時朝夕相伴的宮女才能窺知一二。

再難熬的歲月總歸也要過下去,沒成想更難的還在後面。光緒與慈禧兩天之內先後離世,慈禧在臨終之前立溥儀為帝,將帝國的權力交給了攝政王載灃,將最後的裁決權交給了隆裕。

隆裕不得不走到臺前,面對陌生且沒有興趣的政治,她需要掌控的,不只是她自己的命運,還有皇族的興衰和一個末路帝國的未知航程。

隆裕太后,清朝末代皇太后,身不由己立居高位,順應時代和平退位

順應時代,和平退位

身處權力之巔,隆裕也曾試圖與載灃爭權。有一次載灃擬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隆裕另外推薦了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

載灃非常惱火,同意了隆裕的推薦,也不軟不硬的嘀咕,太后是裁決大事的,這種具體的政務不勞太后費心。

隆裕本也無心於這種權力之爭,以後就乾脆撒手,由載灃掌權。

載灃的立憲制改革仍以皇族為主體,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不得不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

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成為了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辛亥革命爆發,她雖不甘心皇權基業在自己手中喪失,但在革命黨和全國上下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中,她經過權衡,同意了簽署退位詔書。

以她受慈禧多年薰陶的經驗,保有武力鎮壓的方式是她的選擇之一,但她並沒有,而且在皇族的強硬派企圖遊說她時,她指出:

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一概拒不接見。

清帝最終和平退位,這在中國和世界結束封建專制政權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隆裕太后,清朝末代皇太后,身不由己立居高位,順應時代和平退位

太后薨逝,享受民國第一國葬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心中畢竟難以釋懷,覺得對不住祖宗基業,鬱鬱寡歡,終至染病,於1913年薨逝。

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以國葬的禮儀將隆裕和光緒帝合葬,這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場國葬。

隆裕太后選擇了和平退位,避免了末代王朝的血雨腥風,將清朝統治下的領土和萬民都交到了其繼任者的手中,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亂局出現,也奠定了如今國家的版圖,孫中山先生贊其為“女中堯舜”。

總結:她是一個柔弱的女子,大半生平淡無奇,卻在決定億兆臣民命運的時刻,不希望生靈塗炭,做出了和平的選擇,在歷史上留下了偉岸的一筆;她長相平平,但在很多的影視劇中,飾演她的都是國色天香、楚楚可憐的美女,人們寧願相信這才是她真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