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今天就推個劇吧。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01

這個劇最近很多公眾號都在推,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豆瓣評分目前在9。4分,可以說是近期國產劇的最高分了。

該劇並未刻意煽情或渲染,卻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這與它題材本身是分不開的。

劇情講述了江蘇兩年前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李曉明在電影院開槍造成九人死亡,二十餘人受傷,最高法院宣判其死刑。該劇聚焦於此,延伸出受害者家屬、辯護律師、罪犯家屬三個家庭的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品味新聞臺總監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是這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她與先生昭國(溫昇豪飾)本因工作理念不同而漸行漸遠,兒子離開後兩人關係更是水火不容準備離婚,但11歲的女兒行為日漸失序,讓二人不得不直面傷口,試著與過去和解。

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判處死刑之後仍舊想要上訴,因此被人謾罵、潑糞,連妻子也不能理解他,為什麼非要替這些無惡不赦的人辯護——他並非反對執行死刑,而是希望能多給一點時間去查明真相,不要因為輿論跟民怨影響司法判決。他想要探究犯罪動機,尋求癥結所在,避免此類慘案再次發生。為此,他險些家庭破碎。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至於殺人犯李曉明,他入獄後,父母當眾下跪謝罪,想要變賣家裡僅有的房子彌補,卻依舊躲不開無處不在的騷擾、謾罵、攻擊。整整兩年,過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父親酗酒無所事事、母親賣粽子整日帶著口罩捂出滿臉的傷,卻因為沒錢而只能由著它潰爛。成績優異的妹妹李曉文從大學輟學,窩在家裡發黴,後被母親強迫改了名字,逼她與家裡斷絕關係,甚至讓她對外宣稱父母雙亡。

即便如此,她也活得小心翼翼,卑微而怯懦。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可偏偏巧合的是,她在導師的推薦下進了品味新聞臺,成為宋喬安手下的一名編輯。她發現宋喬安是受害者家屬後,想以辭職來逃離,可還未離開,事件卻再次發酵。

李曉明被迅速處死,李大芝(李曉文)身份暴露。宋喬安派記者跟蹤她,讓她和家人再一次暴露在公眾視野內,躲無可躲,逃無可逃,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她憤怒與絕望之下,對著滿室的新聞記者歇斯底里地吼出一句,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而辯護律師王赦也在爛醉後質問,為什麼作為辯護律師的他沒有收到李曉明將被處決的通知,他的家屬也沒有,新聞媒體卻能第一時間知道去拍攝?為什麼不讓他和家人見最後一面?這合法嗎?合理嗎?合情嗎?他殺了人該死,可不代表民主法治要跟著一起陪葬!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02

現在的新聞媒體似乎陷入了一個困境:新聞講求真實性,收視率卻拼是速度。真與假,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作為資訊輸出的埠,群眾獲取真相的主要渠道,媒體輕易便能成為一把殺人的刀。若它本身便有失偏頗,造成的結果又該由誰來買單?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了人性、道德,也探討了媒體的職業操守與未來,卻並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任何人、任何事,它只是很平靜地敘述一個事實,讓人不由自主去思考: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它有那麼清晰的分界線嗎?

李曉明無差別殺人,罪無可赦,是惡無疑。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但替他辯護想要求得真相想要維護司法正義的王赦呢?他是惡人嗎?

為了收視率,奪人眼球,而罔顧事實、人性與道德的媒體呢?他們是惡人嗎?

因為忙而忽視了他成長教育的父母呢?他們是惡人嗎?

如果他們都是惡,那麼被媒體誤導而謾罵、攻擊殺人犯家屬的普通大眾呢?又該如何去界定?

《我們與惡的距離》足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當惡發生時,我們在其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是否在無意中也成了惡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