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很多電影中英雄的孩子都是女兒?

很多電影中英雄的孩子都是女兒,而且還只是一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為什麼很多電影中英雄的孩子都是女兒?

施瓦辛格演的《真實的謊言》中,他的孩子是一個女孩兒,史泰龍演的多部電影中扮演的男主角都有一個女兒的形象,其中包括《赤警威龍》、《第一滴血5》,還有傑森·斯坦森主演的電影《家園防線》,也有一個女兒形象,還有連姆·尼森主演的《颶風營救》系列,也有一個女兒的形象。那麼,這些銀幕上的英雄都有一個女兒,難道僅僅應了一句古話“女兒是父母的貼身小棉襖”?

當然不是,而是編劇和導演有意為之。在西方人的觀念裡,有一個女兒比有一個男孩兒要負擔小,而且還知道疼人,當然,英雄就更不用提了,應該具備一個女兒。尤其在危難時刻,英雄要挺身而出,搭救自己的女兒,或者為了女兒而英勇獻身,就更容易表達英雄主義思想了。英雄不僅要為家為國做出犧牲,而且還要為保衛家人做出犧牲。於是,在保護或者搭救自己女兒的過程中,銀幕上的英雄就要挺身而出,費盡周折,最後圓滿完成任務,消滅犯罪分子,父女團圓。

女孩兒不容易惹是生非,但容易被欺負,尤其是被惡勢力欺負,要是男孩兒,一般情況下不存在這種可能。很多銀幕上英雄的女兒都被人販子拐賣,而政府打擊人販子的力度乏善可陳,英雄們就要自己去搞調查,獨闖虎穴,救出女兒。那麼,女孩兒的出現完全是為了劇情的需要,而不是英雄們真的都有一個女兒。電影中的英雄們有了女兒,就讓電影充滿了很多的可能性,起碼比英雄的兒子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也更能讓觀眾擔心。試想,一個女孩兒被人販子綁架了,拐賣了,比起一個男孩兒被人販子綁架了,拐賣了,哪個更讓人揪心?銀幕前的觀眾肯定會對被綁架甚至拐賣的女孩兒更擔心,也更希望她的父親能出手相助,把人販子一網打盡,救出他的女兒。而編劇和導演正是這樣設計的,既抓住了觀眾擔心的心理,又讓劇情暗合了觀眾的期待視野,獲得不錯的反響。

為什麼很多電影中英雄的孩子都是女兒?

英雄的女兒不是一般人的女兒,要是一般人的女兒被欺負了,被綁架了,他們也就只能報警,然後等待警察的調查取證,而這個時候,女兒可能早就被倒賣到外國去了。但英雄們不是這樣處理事情的,而是要自己搞調查。他們的身份不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就是海豹特遣隊退役士兵,或者是一個曾做過臥底的緝毒警察,最不行的也應該是一個搏擊教練或者健身教練,有了這樣的功底,才具備獨立調查的可能,打入犯罪分子內部,救出女兒。也就是說,犯罪分子猖獗,警方拿他們無能為力,就需要有一些英雄出來維持正義。而犯罪分子正好惹了不該惹的人,只能吃不了兜著走了。由此來看,銀幕上英雄的女兒只是一個事情的由頭,卻不是主要宣揚的物件,而是作為配角出現的,為了渲染英雄救女的壯舉,也為了讓英雄們展現

俠骨柔情

英雄們不僅有金剛怒目的一面,而且還有柔情蜜意的一面。他們要對犯罪分子冷麵無情,一個都不放過;對女兒百般呵護,不允許任何人侵犯。於是,英雄的形象也就立體生動了,不會永遠那麼冷酷無情。尤其是英雄和女兒鬧了意見,互相不理解,當女兒遭遇暴力威脅的時候,英雄盡棄前嫌,及時出手,救了女兒,也修復了父女的感情,當然也是一舉兩得的結果,讓觀眾們經歷情感由緊張到釋放的過程,也就更能體現英雄本色了。

另外,銀幕上英雄的女兒也是會成長的,在和父親經歷一番磨難之後,就要學做英雄,有的還要成為下一代英雄。王家衛拍的《一代宗師》中宮二繼承了他爹宮羽田的衣缽,要給他爹那位老英雄報仇,施瓦辛格演的《真實的謊言》中,他的女兒連同他的妻子都成了特工。她們要跟著英雄的老爹學習,學英雄,做英雄,傳承英雄的衣缽。但這只是編劇和導演的一種藝術設計,影片的敘事焦點還是在英雄身上,而不是在英雄的女兒身上。英雄的女

只是一個事情的由頭,是線索式人物,也是牽引觀眾擔心的一個影視元素。

要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就是,女孩有著一定的戀父情結,但這種情節只是一種隱性的存在,也是被弗

洛伊德

證明了的,但不一定真實可靠。在女兒的眼裡,從小就認為父親是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也是堅實的依靠。而對於父親來說,女兒是自己的精神寄託,要照顧女兒,不能把女兒當男孩子養。於是,女兒和父親成了一對互為心理依靠的存在,在銀幕上展示出來之後,就成了英雄可以為女兒而去冒險,甚至不顧性命去營救。而女兒也具備了父親身上的英雄特質,不容易屈服,也終將獲救。

為什麼很多電影中英雄的孩子都是女兒?

從社會學角度看,西方人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但大多喜歡一個女孩兒,當然也不是

重女輕男

,而是出自個人喜好。編劇和導演在電影中給英雄設計一個女兒,除了順應了人們的社會觀念,以及憐香惜玉的觀念,戀父情結的觀念之外,就是為了讓影片發展具備多種可能,也更能牽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產生共情,獲得情感的釋放。

於是,很多電影中的英雄都有一個女兒,而且必須要有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