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南通的這些過年習俗你可都知道?聽民俗專家王宇明來“港港”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燉燉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走一走。”這是有一首有關過年習俗的順口溜。再過兩天就是農曆新年了,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

南通是著名的蘇北江南、魚米之鄉,自古民風敦厚、鄉俗古拙,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而純樸的民情風俗。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替中,年俗正在不斷傳承和創新,網路拜年、紅包、無煙春節等形式,增添了低碳、環保、文明的新年味。無論是回鄉過年,還是就地過年,年味兒都在我們身邊。8日,專門採訪了南通民俗專家王宇明,請他談談“朝飯子”南通人的年俗。

蒸糕蒸饅頭

“‘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因其時適值隆冬將盡、新春屆臨,故又稱‘春節’。我們南透過年的風俗習慣與大部分地區大同小異,僅是在時間、形式和規模上有所差別。 ”王宇明介紹說,“但按照時間來看,南通地區的年俗內容包括蒸饅頭蒸糕、撣塵迎新春、醃魚肉風雞、上街辦年貨、除夕與守歲等內容。”

王宇明介紹,在南通,過年的第一個高潮是蒸饅頭蒸糕。家家戶戶、興師動眾、半夜三更蒸制糕饅的風習在南通極盛,一直傳承至今。

南通人蒸的年糕俗稱大糕,每“甑”四十市斤糯米粉,適當拌水,一層一層撒進方形蒸籠,讓水蒸汽穿透蒸熟。上下各有兩薄層米屑染以紅色,落籠時,糕色雪白,兩頭各有兩過鮮紅紋路,紅白分明。按開切大小,又分“方糕”“水巾糕”兩種。方糕橫切面呈正方形;“水巾糕”扁平,因兩頭有紅線,狀似洗臉手巾,故名。待年糕徹底吹乾硬結,人們將其浸入礬水,可防開裂生黴; 也有人切片曬乾,謂之“糕乾”,能長期儲存,供日後蒸、煮、炒、炸食用。 。

南通人蒸饅頭,除有餡的“兜心饅頭”外,還有無餡的“實心饅頭”,以及又長又大的“籠糕”。饅頭是圓的;籠糕是長腰腰的,南通人又叫它“黃貓兒”。“黃貓兒”落了籠、冷透了之後,切成片子曬乾就是饅頭乾兒,既好放又好帶。從前農民上城辦事,捨不得花錢住店買了吃,往往是帶上一包饅頭乾兒,飢餓時就近討點開水沖泡,填飽肚子了事。兜心饅頭一般以鹹菜肉丁、蘿蔔絲肉丁蝦米、豆沙脂油白糖為餡。饅頂點上不同數字的紅點,以示區分。

年節期間,糕、饅是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如今南通農村仍然保留著過年蒸饅頭蒸糕的習俗,即便城市居民也總是在年前購買糕饅存放家中。因為糕諧音“高”;饅頭象徵“滿”“發”。高升發財,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南通有首舊民歌唱道:“沒有蒲包賣的什伲(麼)鹽, 沒有饅頭過什伲(麼)年?”可見,在南通人的心理上,饅頭、年糕同“過年”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

“撣塵”迎新春

“撣塵”即夫掃除,既是流傳很廣的古老風俗,又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衛生習慣。

按照南通的風俗,在臘月二十四“送灶”前後,家家戶戶都要“撣塵”。

撣塵,既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古老的風俗,又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衛生習慣,裡頭雖說有些迷信的部分,但內涵卻是科學的、積極的。

撣塵,一般是用野生的紅草扎一個長的草把,或者是在帳竿竹子前頭綁個雞毛撣子,把屋頂上、壁角落頭的灰呀、蟢蟢網兒呀要掃清爽了,再用溼搌布把板壁、門窗、傢俱、桌椅板凳,連椅子檔兒裡頭統統要揩揩靈泛。講究的人家甚至連樑上、椽子上都要搌搌揩揩。大戶人家總是傭人做的,其他人家是老老小小一起動手。我們弟兄姊妹四個小時候在家裡是專門負責擦玻璃。

按民間的說法,因為“塵”與“陳”諧音,新春撣塵有“除陳迎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開年子一家老小,包括牛、馬、豬、羊才能太太平平、安安頓頓。民間還有“清清爽爽來過年,安安樂樂享太平”和“撣塵家神歡喜,來春人壽年豐”之說。應該說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再說,撣塵也的確是一種優良傳統,對家庭衛生、消滅害蟲,防病保健是樁好事。正因為如此,撣塵的風俗也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醃魚肉風雞

南通人喜歡吃自己醃的鹹魚鹹肉和灌的香腸,這恐怕是不少人家在年前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年前上街買塊坐臀,一般要稍微精點兒。買回來後用搌布把髒東西揩掉了,記好了不能用水洗;再把炒好了的花椒鹽,往肉上裡裡外外稍許用點兒勁抹,抹透了就放到缸裡頭,要是沒有缸用拎桶也行,只要肉能貯得下去;在肉上頭加重東西壓,有的用石頭,有的用磨子,現在有的索性就用裝滿了水的拎桶,用層塑膠紙往肉上一墊再壓,效果是一樣的。壓的作用就是給水分滲出來,鹹味進去。大概醃五六天就要拿出來吹吹,要不然就嫌鹹了。不過,有吃得鹹的,還要把醃過頭浪的肉,再放到滷子裡頭浸浸,有的甚至要重複三次。醃好的肉一般的總放在屋簷頭下面吹乾。醃鹹魚也是一樣的法子,關鍵是萬萬不能搭生水。

南通人還歡喜做個風雞、風魚的。風,就是風乾的意思。怎麼做呢?風魚,一般用花魚,也有的用問子(草魚),考究的用青魚。魚是不好用水洗的,只剖肚取肚腸。過去是不刮鱗的,現在好像大家總刮鱗。剖肚以後也只能用搌布揩揩血水,用炒好了的花椒鹽裡外抹透了,再用稻草包好了、紮緊了,轉來放在屋簷頭下面風乾。弄不到稻草的,用布包也是一樣的。風魚的鹽味比鹹魚輕,有一種特殊的幹臘味。風雞和風魚方法差不多,就是不要把雞毛拔了。

南通人一向考究吃自己灌的香腸,把精肉先順絲切成肉片,再切成肉條,再切成小丁兒用淡鹽水浸泡,要使血水加速溶出就多攪拌幾次。大約個把鐘頭之後把血鹽水潷去,再用清鹽水浸泡,直到洗靈泛,濾幹了。把切好的肥肉丁兒先用開水焯下子,再用涼水洗洗靈泛揩乾後與瘦肉丁兒混和,按自己的口味加酒、醬、姜、鹽、糖、味精等調料拌勻後稍許一醃。醃的時間稍微長些才得入味。把買來的腸衣先用鹽拤下子,再用溫水泡大約15分鐘,等腸衣泡軟了再內外翻洗一遍後,用清水浸泡備用。把腸衣全部套在漏斗口上,套到尾子上時打個結。然後把拌好的肉丁帶灌帶撳地往裡塞、一頭慢慢放腸衣,等把腸衣後灌到合適的長度就打個結紮死了,再繼續灌。灌好香腸要掛在通風的地方風乾半個月,用手捏捏以不明顯變形為好。

醃鹹肉、風雞風魚、灌香腸,最主要的目的都是達到常期儲存的目的。而辛苦其中也有樂趣,那就是沉浸在濃濃的年味裡。即使在物資匱乏、收入低下的年代,平時省吃儉用度日,到過年的時候多少不等要自己醃點兒鹹魚鹹肉、風只把雞、灌幾根香腸。

上街辦年貨

年關屆近,從前的大家小戶,不論好醜,多少不等總要置辦些年貨。所謂年貨, 泛指各種主副食品、香燭紙馬、門神對聯、乾鮮供果、碗盞竹筷、鞋襪衣帽等等與過年有關的物品。農民提籃挑擔,紛紛上鎮進城, 街道上人來車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從前人們辦年貨,首先是香燭、紙馬、門神(木版年畫)、對子(春聯)、招財利市喜箋。

過去南通比較出名的雜貨店有橫橋子的“吳大生”,房子就在惠民坊巷子的最北頭,緊靠西大街,有朝西和朝東門對門的兩爿門面;還有大聖橋西、順壽堂斜對過的的“源泰和”、南大街上的“同裕”和西牛肉巷的“天生福”,這些都是南貨店。

當然,過年也不能光買香燭紙馬,也要再買些炮仗、紅棗、柿餅、圓眼、荔枝、核桃、栗子、白果、瓜子、麻元、麻餅、麻糕、黃糖京棗、豇豆角兒之類,轉來再買一紮碗、一把紅筷兒,表示添人進口,人丁興旺。農村婦女上城常常是幾個人約好了一起來的,大凡買的是香粉、頭油、絨花、頭髮夾子,伢兒的帽子襪子,還要買些棉布,回家給大的小的做新衣裳、新鞋子,棉衣裳做不起,就弄件箍掛子(罩衣),過年走走親戚,上街看燈的時候好穿。

除夕與守歲

一年的最後一天夜頭叫除夕。從一大早起,各家各戶就要忙著淘米洗菜、殺雞切肉,為年夜飯做準備;當家的要指揮貼門神、春聯、招財、馬子、喜箋;牆上要糊花紙、貼年畫;堂前家裡要掛祖宗軸子,掛大幅的中堂和灑金團花的大紅對子。

到中上就開始祭祖了。南通人把祭祖叫“燒經”,供桌上要擺魚、肉、蛋和豆腐四樣供品,外加一碗滿滿凸凸的大米飯,還要放酒杯和筷兒,不管城裡鄉下剗是一樣的,是對過世親人的一種緬懷和追思。

將夜的時候,南通還有“打囤子”和“煨百蟲”的風俗。“打囤子”就是在蒲包裡頭裝上石灰,在院前房後,屋裡屋外的地上頓磕,石灰粉從包縫兒滲漏出來,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個不圓不方的石灰印子,就像才下了雪和霜一樣。也有的人家還用鐵叉在地上畫出古錢、弓箭、農具、梯子、鳳凰等圖樣,再撒上石灰,叫“畫天囤”。意思是取“糧囤子處處滿,囤子有天高”的吉慶。“打囤子”和“畫天囤”,是古老的風俗,是預祝來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的意思。啟海一帶把“打囤子”叫“篤稻屯”。

“煨百蟲”,就是把田邊上已經曬乾了的稻根和雜草枯草堆起來放火燒,燒旺了以後再蓋上稻根讓它煨煙,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消滅越冬害蟲。老百姓認為“煨百蟲”“送百蟲”,是祖上留下來的規矩,蟲害少了,田禾茂盛,收成就好。

除夕的夜飯叫做吃“團圓飯”或“年夜飯”。過去,假如有親人不曾趕得家來,年夜飯還要留一個位置、備個酒杯、擺副碗筷,表示他也是在和大家在一起過節。其實吃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要體會那種世代相傳的、溫馨的“家”味,你能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吃過年夜飯,接下來就是“守歲”。“守歲”是古代傳承下來的風俗,有送舊延年的意思。為什麼三十夜子特別重視守歲?因為這天是很特殊叫“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一夜連雙歲”,說的是你一夜之中連了兩歲,譬如你12點鐘之前30歲,到正月初一就31歲了。“五更分兩年”,說的是前頭兩更是在今年打的,還有兩更要到明年子才打,所以大家特別重視,要守歲。

“除塵是人們對潔淨與健康的嚮往。祭祖是為了慎終追遠。回家團聚是對血緣宗親的維繫。美食是對民以食為天的肯定和追求。其實,南通地方春節的風俗很多,除上述種種外,還有正月裡親友間的相互拜年、初五的燒財神利市、元宵前後的燈節和觀燈等等,這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王宇明笑著說。

作者/來源:濠濱網

南通的這些過年習俗你可都知道?聽民俗專家王宇明來“港港”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