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楊逍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北京故宮孩兒枕

2012年年底,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家人文歷史》雜誌邀請了九位文物考古專家,對中國館藏文物進行權衡取捨,在2013年1月1日的雜誌上隆重推出了中國九大“鎮國之寶”。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名列榜單。

定窯孩兒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陶瓷館)。但見一憨態可掬、活潑至極的男孩,身穿長衣長褲、外配長的素面坎肩,兩臂環抱,側臉將頭部撐在左手上,右手拿一繡球,趴在與身子大小相宜的錦墊上,兩腳交叉,右腳微微翹起,男孩雙唇微微張開,睜眼與人嬉戲,一副悠閒頑皮的樣子。孩童長衣下部和錦墊邊都有壓印的花紋,臉部五官生動準確,衣服線條流暢。孩兒枕的底部平整,內部掏空,為了避免燒製時爆裂,在錦墊左右兩側各挖有一個小圓洞,釉色泛黃並略帶點灰色。這是中國瓷器、尤其是定窯白瓷的頂級作品。

無獨有偶,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也藏有一件與此器型相同的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區別僅僅是孩童的長坎肩光滑而無花紋,其他部位,尤其是孩子臉部造型及表情和衣服線條均無二致。這件孩兒枕底部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春之御題詩款,並有幾處燒製時的流釉。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北京故宮剔花枕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臺北故宮孩兒枕

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中國瓷器以宋明清三朝最具代表性,而以宋代達到最高峰,出現了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腳脫抖名窯,均為官方管制。而早在隋唐,就有七大名窯,其中南方的六個窯口均以燒製青瓷為主,唯有北方的邢窯以燒製白瓷為主,出現了南青北白的涇渭之分。邢州白瓷以一抗六,技藝滿天下。定窯從唐代開始出現端倪,仿燒邢州白瓷,瓷器較為粗糙,到宋代,邢窯衰敗,定窯在白瓷燒製技術上一枝獨秀,元朝劉祁在《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初犧,顏色天下白”。定窯白瓷以質優量大而著稱。定窯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燒製技藝不斷改進,打破了邢窯只燒甚幻戰白色素瓷的正規化,在瓷器上用盡了刀刻、竹劃、模印等雕刻手段,使得瓷器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孩兒枕是定窯生產頂峰時期的藝術精品。至宋徽宗一朝,宋徽宗喜歡青瓷而不喜歡白中泛黃的定窯白瓷,定窯才逐漸走弱。

古人對瓷枕的鐘愛可以追溯到隋朝,以為瓷枕能有明目益睛的妙用,一般在夏季使用,到唐代以後,瓷枕的使用已成為一種流行模式,有三彩、褐釉、黑釉、長沙銅官窯等多種顏色,有睡枕及脈枕兩用,但造型單一,多為長條形,中間凹陷,到五代及宋初,瓷枕的造型便出現了多種樣式,而且用途也由寢具增更為陪葬用品,器型增大、樣式與紋飾也都各盡所能。孩兒枕便應運而生。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純金孩兒枕

文物中的“孩子枕”,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

日本某美術館嬰戲荷葉枕

孩兒枕,民間又叫孩子枕、嬰兒枕、娃娃枕、童子枕等。由於古人重男輕女的偏見,孩兒枕的形象一直以男孩出現,有觀音賜子的寓意,造型活潑,形神兼備,北宋時,孩兒枕便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用具,更有觀賞賜福之意。

日本某美術館收藏有一件宋代定窯嬰戲荷葉枕,無論在燒造藝術還是造型上都比故宮博物院的俯趴孩兒枕更勝一籌。這件孩兒枕底部為長方形床榻,周邊有壓印條紋,床上生出一株碩大荷葉,一頑皮男孩仰躺在床上,雙手及兩腿托住葉莖,男孩額前扎有一縷挽起的頭髮,微笑嬉戲,神態怡然,曲面荷葉作枕面,如華蓋一般遮住玩鬧的孩童,將孩子的天真無邪展露無遺。後來景德鎮窯以這件作品為基礎,燒製了許多相似的青白瓷童子荷葉枕,造型為一童子側臥榻上,雙手持一荷葉,荷葉邊緣翻卷作枕面,整個釉的青色較深,青中泛黃。另有一青白瓷童子荷葉枕,孩子側臥於榻上,頭下有一枕,頭部與枕頭、床三者連為一體,雙手持荷葉,通體顯白色,釉色較淡,童子神態自然,惟妙惟肖。但總體而言,景德鎮的青白瓷孩兒枕燒製較為粗糙,型制生硬,釉色較雜,不如定窯白瓷孩兒枕精美。

宋代盛行孩兒枕,多以瓷器為主,但也有其他材質的孩兒枕流傳於世,宋朝“玉津園” 刻款的純金孩兒枕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造型為一男孩仰躺在蓮蓬底座之上,手腳朝天託著一片肥大的荷葉,荷葉枕面上雕刻有兩隻對稱的金鳳,雙鳳之間雕以火焰祥雲;枕面下部雕刻對稱的祥雲襯托出中間的圖章,圖章烙有“玉津園”三字。孩子額前有劉海憨態可掬。此件孩兒枕在雕工方面比瓷器孩兒枕更加精緻,是古代黃金造像藝術作品中的稀世珍品。

到明清以後,孩兒枕在北宋孩兒枕的基礎上民間仿造較多,有黑瓷孩兒枕,玉質孩兒枕等,但造型與製作均較為粗糙,不及定窯白瓷孩兒枕之一二。

本文為原創內容,轉載聯絡責編,郵箱:jcshi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