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近日,沿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大理州”)洱海東岸環海公路前行,只見山坡上綠樹成蔭、春意盎然,從前的荒山已披上綠裝。

唐代雲南地方史書記載,洱海東岸“無樹”,千百年來一直是荒山禿嶺。這裡氣候乾熱,石灰岩裸露,土壤瘠薄,生態防護功能脆弱,屬造林困難地區。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為保護洱海,大理州委、州政府從2017年以來實施“海東面山綠化工程”,按照“林水結合、綜合治理”的思路,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綜合應用,喬、灌、草、藤立體搭配,開展系統性生態修復。截至2020年底,已造林綠化5。8萬畝,自然恢復植被3。8萬畝。

水利先行 讓千年荒山綠起來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春天,櫻花成片開放,非常漂亮;夏天,滿山綠色,賞心悅目。”大理市雙廊鎮綠羅山下,綠化工程現場負責人李天棟說,從小住在山腳下,山上只見草、不見樹。近幾年透過人工造林和原有植被撫育,綠羅山實現了海東面山綠化全覆蓋。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李天棟介紹,綠羅山的6片造林地塊中,有4片石漠化嚴重,必須換土種植。山上沒有路,只能靠人背馬馱,運送引水上山的鋼管及客土、樹苗,兩個壯勞力一天背6至7趟還運不了一立方米土。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種下860畝雲南櫻花、滇樸、滇潤楠等樹種。

“為改善洱海東岸面山生態環境,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州委、州政府積極爭取國家儲備林建設專案,2017年獲得農發行3億元貸款資金支援。計劃用3年的時間,透過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相結合,使洱海東岸面山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勇介紹。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2017年先行試點,2018年啟動建設國家儲備林洱海流域生態質量提升一期工程。委託國家林草局昆明勘查設計院進行綠化造林規劃,在試驗示範的基礎上,提出了“林水結合,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喬灌結合,造管並舉”的造林綠化思路,編制了洱海面山綠化年度施工作業設計,將配套水利措施作為保障綠化成效的核心要素,對洱海流域進行系統性的生態修復。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為避免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壞,面山綠化杜絕機械上山,所有的土方均採用人工開挖。石漠化嚴重的地段,如果挖大塘、破解石頭,不僅成本高,還無法保障成活率。我們就採用見縫插綠、點播撒播的方式,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大理海東面山綠化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楊學忠說,扣除岩石裸露地、村莊等地類,海東面山可造林面積6。4萬畝。能夠開塘換土的地段,採取挖大塘、換土、施底肥、植大苗方式進行綠化;疏林地、灌木林地採取森林撫育,改造培養方式提升林分質量;岩石裸露石漠化嚴重地段,採取補播車桑子等樹種,增加林草植被。在開展工程造林的過程中,科學選擇造林樹種,實行造管並舉,包種包養,一包5年。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海東面山綠化工程開展以來,先後投資2。7億元進行泵站、蓄水池、提水管線、輸水主管、田間噴灌管網、田間滴灌管網建設。交通便利的地方,利用水車將水運輸到種植區,從上至下供水,保證苗木種植定根水和保苗用水;山腳交通便利及水源充足的地方,從下至上多級泵站提水,保障苗木用水,實現新造林地水利全覆蓋。

中水回用 解決乾旱少雨難題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透過這幾年的綠化,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也加強了。”看著秀北山森林公園滿山鬱鬱蔥蔥的樹木,大理海東開發管理委員會園林綠化中心副主任周豔梅深有感觸。

秀北山森林公園佔地1190畝,原來是一個地形破碎的泥石流沖溝和渣土棄土場所,如今成為集地質災害治理、城市園林景觀森林公園建設、雨水收集回用並形成自然水面景觀、中水全覆蓋使用的一個綠色生態環保示範工程。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目前,洱海流域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19座,分散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35座,日處理能力達23。75萬噸;汙水收集管網4503公里。透過汙水處理廠淨化後達標的中水,部分直接流向了山地。海開委鋪設了78公里再生水管道,修建了6個高位水池,將中水透過高壓泵提到高位水池,又分流到各個綠化點。大理市上關、挖色、雙廊和海東4個汙水處理廠的中水,也作為海東面山綠化用水。

從截汙治汙,到汙水再利用,再到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科學系統的治理方案,為提升洱海的環湖生態修復及森林生態質量夯實了基礎。

科技助力 綠化邊坡修復生態

漫步在海東新區天秀路,兩旁的球花石楠行道樹掛滿了紅豔豔的球形花朵。寬敞的道路筆直地向前延伸,兩旁的邊坡上滿是綠蔭。

“天秀路邊坡綠化採用的‘魚鱗坑客土定植’技術,來自於白族民居庭院中的大理石花盆的啟發。”海開集團副總裁楊凱介紹,工程師們在土壤極少、坡度較大的石漠化陡坡上,開鑿出一個個魚鱗狀的“大花盆”,從外面運來肥沃的客土,種上三角梅、青刺果、雜漿草、倒鉤刺等“葉子花”。工程師們又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透過與中水回用系統連線,保證植物生長需求。

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

海開委自主創新的“陡巖質邊坡魚鱗坑客土定植生態修復技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海開委申報的“一種用於邊坡植被生態修復的坡面複合層”實用新型技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同時,引進國內外領先的邊坡生態修復技術,採用喬灌混交林業工程造林、匯播植草、爬藤植物種植、掛網噴漿等多種技術,提升邊坡綠化和生態修復能力。

截至2020年12月底,大理海東新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6。13億元,實施綠化專案418個,種植喬木80。2萬株,邊坡綠化生態修復225萬平方米,海東15300畝荒山得到綠化。

種經濟林 讓青山變金山銀山

“秀北山的綠化樹種,主要選用了耐乾旱的油橄欖、華山松和涵養水源極好的滇榿木。現在,海東新區種植油橄欖已達到15000畝。”大理海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文燕介紹,海開委與省林科院合作,在秀北山森林公園種植的20畝油橄欖示範點,2019年生產橄欖油24291瓶,產值200萬元。2020年預計生產橄欖油30000瓶,產值可達300萬元。進入盛果期後,海東新區油橄欖可生產200多萬瓶橄欖油,預計產值2億元。

“海東鎮文筆山種植大樹楊梅,兼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楊學忠告訴記者,海東面山綠化專案實施地塊涉及面廣,為了不破壞原有的植被,施工過程中沒有開挖便道,基本上採用人背馬馱、溜索等方式運送苗木、建材。文筆山種植了200多畝大樹楊梅,前年已開始掛果。在海東面山綠化工程中,目前種植了1000多畝大樹楊梅,既保護了環境,又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

記者:秦蒙琳 莊俊華

原標題:《州市要聞 | 三年系統性生態修復,洱海東岸面山披綠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