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百姓食味|宿遷車輪餅:脆酥香甜解鄉愁

百姓食味|宿遷車輪餅:脆酥香甜解鄉愁

(速新聞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趙治安)車輪餅,是宿遷人喜歡的傳統美食,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經過宿遷時就吃過,讚不絕口。

車輪餅為宿遷地區的特色食品,主要原料為麵粉、白糖、青紅絲、生豬板油、冰糖等。這種餅,吃起來香酥脆甜。吃過車輪餅的常說:從未見過比車輪餅更味美的點心,清脆鮮香。關於宿遷車輪餅的歷史,坊間傳說很多,我們不妨來聽聽現實版有關車輪餅的故事。

從宿城區埠子鎮新街口向南,大約200米長的街道兩旁,有10餘家掛著經營車輪餅招牌的店鋪,劉家車輪餅、孟家車輪餅、蔡家車輪餅、趙家車輪餅等,這條街儼然成了“車輪餅一條街”。

百姓食味|宿遷車輪餅:脆酥香甜解鄉愁

王家車輪餅店店主王邦雲今年60多歲,他曾祖父是廚師,在埠子鎮鄰邊的南蔡、羅圩、龍河這一帶非常有名氣,經常有人請他去辦酒席。有一年冬天,南蔡鄉一位鄉紳來找他曾祖父去給孫子辦滿月酒宴。曾祖父帶著他祖父和他父親及3個叔伯,提前兩天就到那戶人家開始準備。四叔當時十七八歲,他一不小心,由他負責加工的海參被煮得太爛,夾不上筷子。

第二天就是正席,少了一道菜怎麼辦?祖孫幾人為此陷入困境,不知如何是好。大約過了一袋煙的工夫,王邦雲的父親提出,把海參包起來吃。思路一開,問題迎刃而解。防止海參有苦味,加冰糖;海參顏色變黑不好看,加上青紅絲。於是,祖孫幾個和油麵,和酥面,給海參改刀……經過半宿的忙碌,用於30桌300塊的“油酥海參餅”就做好了。

百姓食味|宿遷車輪餅:脆酥香甜解鄉愁

開席了,由王邦雲曾祖父親自掌勺油炸車輪餅。賓客吃著這香酥脆香甜又叫不上名字的食品,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不斷。有熟悉他曾祖父的人就問老人家,老人家笑而不答,並且反問好吃不好吃。得到的答覆就是兩個字——好吃。

收工的時候,鄉紳把揣了一天的疑問向他曾祖父和盤托出:“王大廚,那圓圓的油炸的東西叫什麼名字?我的海參哪裡去了?”曾祖父把事情經過向主家一一講明。鄉紳連聲說:“好、好、好,王大廚真有你的,不愧是這一帶的名廚。”曾祖父不失時機請鄉紳給這東西起個名。鄉紳略作思考說:“它圓圓的,像車輪,那就叫車輪餅吧!”

突發奇想製作出眾人稱道的車輪餅,王邦雲的曾祖父對他父親格外器重也格外嚴格。他父親叫王振洋,外號“王三刀”,如果沒去世的話,算起來已有120歲左右了。王邦雲說,車輪餅發展為豬大油餡,是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改良而成,和現在的芝麻餡、果仁餡、豆沙餡等十幾個品種一樣,都深受食客們的喜愛。過年的餐桌上,當地人家都少不了車輪餅。

王邦雲曾在泗洪縣歸仁鎮大口糧管所上班,改制後辦理了退休手續,多年前把父親傳下來的車輪餅製作手藝拾起來。百度上搜索車輪餅,能看到:車輪餅是江蘇省宿遷地區的漢族傳統名點之一,主要原料為麵粉、白糖、青紅絲、生豬板油、冰糖等。盛產於宿城區埠子鎮、桃源(今泗陽)縣洋河(2004年劃歸宿城區,現為洋河新區)等鄉鎮。據說,洋河車輪餅技藝是從埠子傳過去的,因為王邦雲祖父和他姥姥,在他父母成親前就認識。當兩家結親後,互通有無也就順理成章了。

俗話說,包子好不好吃不在褶上,車輪餅好不好吃不在餡上。車輪餅“酥”才是關鍵。王邦雲說,根據不同餡料製作出不同的酥,這需要點進取心和一點靈性。其實,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埠子鎮這條街上的車輪餅味道都不錯,各有各的配方。如今,宿遷地區生產車輪餅的作坊很多,至於王家車輪餅為何常年供不應求,王邦雲說,他家的配方保密。

【來源:速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