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好嘛,恰好孫權也不想再打下去,因為兩邊都結仇顯然對雙方都不利,於是拍即合,各自退兵回家。所以,凡事都得看實際效果。你曹丕自我吹噓說武功多麼厲害謀略多麼神奇,可看人家打自己在旁邊說風涼話是一回事,自己上場動真格的又是另一回事。當劉備在夷陵與陸議火併之際,曹丕似乎頗懂策略。可輪到自己上場與孫權所殺,不要說什麼策略,連硬碰硬都搞不好。若以統兵能力與實戰水平而論,曹丕遠在曹操、劉備之下,也不如曹彰、曹休這些人,甚至也比不上曹仁,大概僅僅比曹爽稍勝一籌而已。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呢?據說他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搞了一個九品中正制,這究競又是什麼玩意兒呢?原來就是委派一個或幾個人做地方的中正官,由這個人負責該地區的人才選拔。州里面便有大中正,郡裡頭有小中正,但不管大小,都由朝廷或是郡裡頭的長官推舉而產生。所以,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真正的“人治”,是用人而不是制度治理國家。若是這大小中正能撤除私心,大公無私地為國家選舉人オ,那自然就能安邦定國。可事實上,哪個中正能真正做到一個“正”字?

至少大部分而言,都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產物。中國人喜歡用一個“混”字來形容其中名堂,再合適不過!在表面上,選拔人物,也就是所謂“品”也是真有點內容的。如,第一要看你的家世,老爹是做什麼的、爺爺是做什麼的,甚至祖宗八輩都給你查個清清楚楚,這就叫作簿世或簿閥。自然單有一個“品”字似乎也說不過去,所以還有一個“行”字,那其實就是對你的道德行為評定,究竟是高尚還是下作,都有一個分數。可實際操作大家也都知道,有權有勢之人,自然有的是辦法打高分、評高第,至於貧寒無依靠的子弟,那就只能看天意是否著顧了。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然後,便在這品與行的基礎之上,給你一個分數,確定你究竟屬於哪一等級。事實上,按照這個制度而言,其實是以你的“行狀”為主,“品”也就是家世只不過做背景參考而已,可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到後來,直接用家世來定+評級標準,出身高第豪門的所謂“大院”子弟,哪怕是品行都不怎麼樣,也能位列上品,做個部長、主任,而你若是出身寒門,那便只有兩條路,一是透過婚煙,常而言,那些所謂寒士,便只能定下品,做低階官員。要大戶人家的小姐,由此及第:再不然,就只能做哈巴狗,祈求他們的照顧。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通成換句話說,賣肉的張飛、做豆腐的關羽,連塞土也做不成,甚至賣鞋而說不後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來路的劉備,撐死也只能混個下品。這一套體制,便就是九品中正制!這是曹操兒子千的“勾當”嗎?要知道,曹操不久之前才說過:“要唯才是舉啊!”現在可完全變成了“唯門第是舉”,曹操若是生還,他能樂意看到這一切嗎?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不論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學歷,我們都要量才使用啊!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曹操扼腕嘆息,而後人,亦嘆息!如此說來,曹不簡直就是將曹操數十年辛苦收拾起來的基業毀於一旦之人是嗎?是的!偏偏曹丕又實在命短,做皇帝七年便鳴呼哀哉,把一個爛推子交給了兒子曹叡。而曹叡一上臺,東吳便來進犯,隨後窩在巴蜀默無聲息許久的蜀漢也終於發聲,諸葛亮開始北伐了。無可奈何的曹叡,這便只能重用司馬懿。用司馬懿平定孟達的叛亂,也用司馬懿阻擋諸葛亮的北伐。另一方面,則是曹氏宗親最後一個統帥之才曹休的中計,在石亭遭遇陸議的重創,歸來不久便愧病而亡。

此時曹魏在西方還有一員老將張郃,可惜不久他也中箭而死。代替曹體的,便是曹操的族子曹真。可是這傢伙也真是沒什麼用兵之オ,雖然努力地發動了一次針對蜀漢的征討,可結果卻是毫無成就,當大麗降臨,棧道被沖毀,曹真便只能大呼無可尞何。歸來一年後,曹真便去世,他既然才能平庸,也就難以指望兒子曹爽會有多大出息。不久,便在與“新曹操”的權力鬥爭中落下馬來一一事實上,曹氏宗親,由此便再也沒有掌握兵權的機會。曹叡之後的君王,便一步步走向漢獻帝當年的困境。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而這新的曹操式人物,便是司馬懿。說他是曹操式人物,是因為他掌握了曹魏大權數十載,最後也以臣節而離世。在這一點上,他與曹操確實頗為相似。以某種歷史的因果報應而論,司馬懿父子日後如何欺凌曹魏的幼主,恰如曹操父子當年如何對待漢獻帝。但事實上,兩人還是有著根本上的差異。首先從出道而言,曹操是主動出世,而司馬懿卻據說一直託病不出,甚至說自己有風痺的症狀,難以出來做事。

這便和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大不相同了,劉備至少是傾情相邀,曹操卻是走公務員選拔的標準程式,而結果也完全不一樣,諸葛亮是感於劉備的天下胸襟與至誠情懷,而司馬懿呢,據說僅僅是因為軎怕曹操的誅殺而己司馬懿若是真拒絕出山,難道曹操會真的殺了他嗎?不好說。曹操此前並無如此記錄。略微有點相似的便是那沮授,因為拒絕加入且試圖逃回河北陣營而被誅殺。但那種情形之下,曹操殺沮授幾乎無可非議,敵我而已。但死在曹操手下的名人實在不少,剛做充州刺史不久,他便殺了當時的大名士邊讓,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更是接連不斷,孔融、崔琰、華佗、楊修都死於他之手。如此看來,若是多殺一個司馬懿,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這,自然很容易做到,卻不是就很有可能。為什麼呢?曹操所殺的,實際上都是知名度頗高的人士,無論是邊讓還是孔融,都有一大票粉絲,曹操殺他們,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將他們的粉絲鎮壓下去。“瞧,連孔聖人的後代我都照殺不誤,你們還瑟什麼呢?”可殺個司馬懿能有什麼用呢?一個無名小卒而已,殺了他,無非說明你曹孟德不能容人而己。正如當年他不殺禰衡,眼下,他也絕不會殺一個尚未出名的司馬懿。多數,這是後世寫史者有意無意的塗抹改寫,用意無非是抬高司馬懿的身價,說司馬懿從小就如何了得而已。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應該說,司馬懿是中國人治政治環境之下的最大成功者,他的一步一步,很大程度上與他在人際關係上的遊刃有餘有密切關聯。首先,我們來看他的最初仕途。司馬懿是如何出來做事的呢?最初的選聘,主持者便是河內太守魏種,這是個曾經背叛過曹操的傢伙,雖然曹操後來原諒了他,說是人才可惜,但事實上卻也沒有什麼大建樹。從年月來看,第一次徵辟人オ,讓司馬懿到郡政府裡去報到的,便是這個魏種。但司馬懿仔細盤算了一下,不去!為什麼呢?因為魏種是兗州人,屬於曹氏陣營的文官的非主流派,司馬懿若是奉他做仕途的恩師,恐怕這路數就行不太遠。那麼曹營的主流派是誰呢?

曹丕的武功僅此而已,而文治的成就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

便是或,他是顆川土大大的領人物、為推薦了無數英才。所以,當荀彧表示願意舉薦司馬螫到曹操手下做官之際,司馬懿便毫不推辭口答應了。樣是推薦,為什麼拒絕那個答應這個,原因無非是舉薦人的分量不同而已更高階的舉薦,自然會有相對更好的起點。不但是要挑舉薦人,司馬懿還挑在誰身邊做事。如早些時候,曹洪便說,聽說司馬懿這小子學問不錯,讓他到我這邊來協助處理些軍務吧!司馬懿一聽腦袋立馬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曹洪那是什麼角色,幫他做事,你搡饒了我吧!於是又使出老招數,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