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能做到“不為酒困”者幾何

凡喝酒之人,試問誰能飲之有度?當然了,有人為了應酬,有人純屬喜好,有人沉迷於此,出發點不同,喝的程度自然不同,可不管怎麼樣,能“體面”收場者又有幾何?

灑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已不好準確考證。在中國,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文獻記載,出現酒的歷史幾千年是有了。從古至今,人們對酒的熱衷度似乎不減反增。

能做到“不為酒困”者幾何

酒無處不在,政務商務、紅白喜事,只要有聚集,幾乎就會有酒的身影。高興了得喝點,悲傷時也要喝點,甚至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

人們之所以好酒,可能是因為幾杯下去,便有了“無息無慮,其樂陶陶”之態,“七情”暫忘之感吧!只是幾杯當然好了,可往往在“多了多了,不能再喝了”的“常態演技”中盡顯醜態。

“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何其豪邁,著實讓人垂涎。可事實上,酒後亂性,乃至酒後喪德的人比比皆是。酒仙明明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可還要“與爾同銷萬古愁”,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好酒之人,肯定經歷過爛醉如泥,以及哭天喊地,要把內臟吐出來的慘狀。不管醉態如何“出類拔萃”,都有一個歸屬,那就是酒醒後的後悔與自責,再就是發誓再也不喝了。可是到了晚上,酒桌上依然有自己豪飲的身影。

能做到“不為酒困”者幾何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誰都知道這種狀態是最好的,可有幾人做到了?當讀《論語》讀到“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時,有點驚著了,一個人能做到不為酒困,哪還什麼事做不到呢?

“不為酒困”,是孔子不好酒?還是為了應酬才喝幾杯?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孔子可是一百懷的量,簡直是脫脫的酒徒。孔子自己也說過自己“惟酒無量”的話,什麼叫“惟酒無量”,借用趙本山的話來翻譯,那就是“一直喝”。

孔子有如此大的酒量,說明聖人也是個好酒之人,可人家說“惟酒無量”時,後面還跟著一句叫“不及亂”,也就是說人家從來不幹喝酒誤事,或是酗酒的事。

當下好多地方都出臺了“禁酒令”,其中有嚴禁“酗酒”的字樣,可什麼叫酗酒?大多數人沒搞明白,釋出“禁酒令”的人也解釋不清到底喝多少才叫“酗酒”?

百度了一下,“沒有節制地喝酒”叫“酗酒”,按照這個解釋,孔子可是嚴重的“酗酒”。曾經有個朋友說,他喝一晚上也沒多大感覺,按單位的“禁酒令”,以後沒法喝了。

能做到“不為酒困”者幾何

最近聽專家講,有人喝二兩就鬧事,有人喝幾斤都沒事,飲酒和酗酒無法用具體的量來界定,通俗地講,酗酒是指酒後發生違法違紀或是影響他人生產生活秩序的行為。

按這個說法,什麼是“酗酒”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說能喝就可以多喝點,關鍵是多喝點的結果基本上都是喝多了。醉駕被處罰,或是醉後滋事,甚至喝死賠了巨資,還有被“撿屍”的女性,這些當然是個案,但酒後失態,醉酒誤事的情況多如牛毛、天天發生。

酒量大,可以多喝點,多多少合適?“惟酒無量,不及亂”才是標準,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有人說孔子聖人,你是什麼東西,跟人家聖人比。

其實孟子說過”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話,其它比不了,就喝酒這個事,你只要把“惟酒無量,不及亂”這幾字在每次喝酒時按咒語一樣在心中不停默唸,說不定就可以做做聖人,可以“不為酒困”。

當做到“不為酒困”,那“何有於我哉?”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