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文:喬世民

本文說明:本文主要指責市場上的食用油,違背了食用油應以為菜餚食品增香的目的。食用油生產商家應改變加工方法。另外,本文也不給任何商家做廣告,也不連線和推薦商家,主要是為了大眾利益而大聲疾呼!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一、現在的油不香了問題到底出在哪?

在貧窮的年代,食油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那麼地金貴。政府供應每人每月的2或3兩油,點滴都讓人珍惜。“手裡捧著窩窩頭,菜裡沒有一滴油”是當時人對無油飯菜難以下嚥和對油香渴望的寫照;那時對家裡懶人最多的責備語是“

油瓶倒了你也不扶!

”指食用油對生活的重要。蓋因為那時的油的確香。

看到菜餚或湯裡漂浮著一層油花,無論誰都會喜上眉梢,那個香啊就別提多有誘惑力了;不僅有油的飯菜香,那個年代的油就是聞著也香。四鄰八舍,誰家要是炸油糕,別想瞞著他人,方圓一公里都能聞得到四溢的油香味,想到香噴噴的油炸物,就讓人饞涎欲滴,欲罷不能……

然而現在的油卻不香了,吃著不香,聞著也不香。原因是現在的榨油方法變了,即便還用過去的壓榨法,但都省略了最為關鍵的頭道工序。也就是在榨油之前都要將原料炒香。舉例說,如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瓜籽油、大豆油等,都要事先將菜籽、胡麻、花生、瓜籽、大豆

(俗稱黃豆)

等炒熟炒香,然後用壓榨的方法榨出油來。但現代的方法即使還用壓榨法,但為了節省工藝成本

(因為用大鍋炒香原料既費人工又耗費時間)

和提高出油率

(炒熟原料榨油不如生榨出油率高)

,便省去了炒香工序,直接壓榨出油了。當然還有更現代的一種方法,叫浸出工藝法:就是將油料破碎後,用化學溶劑

(6號氫汽油)

充分浸泡後提取出純油脂。這種浸出法出油率更高。

還有一些加工企業,即使預先炒香了種子,也按照壓榨的方法來制油,本應該很香的油,為何也不香了呢?這就不能不提到另一個原因,就是為油品脫色工藝。廠家為了讓所謂的油達到更高等級的標準,要為生產出的油脫色。凡是將油料種子烘炒熟

(炒香)

後,都加深了原料的顏色

(如炒熟的花生、葵花籽仁、大豆、胡麻等,都增加了其褐色)

。之所以炒熟的種子非常香,就在於熟化的過程中,種子中原有的芳香物質即被釋放了出來,而這種芳香物質是與炒物顏色一體的,也是分不開的

(過去老作坊稱其為炒物的“油糊香”)

。然而,現代生產油為了所謂的高等級

(油品顏色越淺、越清亮、越純淨等級越高、價格也越高,如一級油為幾乎無顏色的色拉油、二級油即“高階烹調油”,顏色淡黃、加熱至200℃也不冒煙等等)

,都要經過淨化和脫色工藝,在脫掉油的顏色的同時,也將油的芳香物質

(油的糊香味)

完全去掉了。

這樣,即使有的品牌打著是用傳統古法

(指炒香種子並用傳統壓榨法)

生產出的食用油,但只要你看它的顏色,如果顏色很淡,即經過了脫色,它一定不香。

凡是糧食種子經炒制增加香味的

(均可稱作“糊香”)

,都與其炒制加深的顏色為一體。舉例說,如果給醬油

(將炒制的大豆磨成面,然後發酵釀成很香的醬油)脫了顏色,那醬油還能香(特有醬油香味)

嗎?在製作醬油中,不但不能脫去顏色,而且還透過炒糖色為醬油加深顏色,不就是讓其更有一種炒糖的“

糊香味

”。再舉個例子,咖啡是將咖啡豆烘炒

(也應該叫炒香)

後再磨成粉,煮成咖啡的。如果將咖啡脫了色,它還能有咖啡的濃香味

(炒咖啡豆的糊香味)

嗎?其實,所有的堅果炒貨,以及像炒麵、炒黑芝麻

(糊)

、炒油茶、炒米

(蒙古族食物)

之所以香,都是同樣的道理。而為什麼到了食用油這個產品,偏偏要脫色去掉它的香味呢?

我就納悶了,生產出烹調食用油是幹什麼的,不就是為了給飯菜和食品增香嗎?可是今天的廠家所生產和售賣的油,一點香味也沒有,那生產出來幹什麼?現實的狀況是,無論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出的食品

(如蛋糕、桃酥、點心、油糕、油餅等)

,還是餐館菜餚,油越用越多,卻都沒有了過去香噴噴濃郁的油香味

(指特有的油香味而不是蔥薑蒜等其他調料的香味)

。越用越多油的菜餚和食品,不僅沒增加撲鼻的油香味,反而讓人起膩。打個比方說,過去用幾克油做出的菜,比現在用幾兩甚至半斤油做出的菜都要香!

不香的問題很簡單,不在於現在的原料變了

(即使有些變化,但也變化不大)

,因為從市面上我們吃的油料種子,如芝麻、瓜籽、花生、大豆

(黃豆)

等,凡是經炒熟

(即炒香)

了的,都要比生的和比用當今方法制成的油香得多。

因而,現在的油不香的根本原因,就是絕大多數廠商沒有將原料事先炒香而榨出的生油或者即使有少數廠商炒了原料,也用了壓榨法,但將本該有的香味給脫色掉了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二、工廠生產那麼多不能增香的食用油幹什麼?

既然新工藝的油不香了,為何還要產海量的油

(指植物烹調油)

,看看當今市場上,各種品牌和廠家的植物食用油琳琅滿目堆積如山,且一般都是5斤10斤的大包裝,真是到了“

富得流油

”的年代!據統計,我國植物食用油產量,從那個貧窮年代的年產幾萬噸,已經到如今的7000萬噸了,增長了上千倍。我就搞不懂了,如果油很香,你的產量比貧窮年代翻個幾十倍或上百倍,滿足人們生活所需就可以了

(足以讓所有的食品和飯菜都能香噴噴)

,如果油不香

(失去了增香的作用)

,生產廠競賽似的只為那個高產量,不是完全在浪費糧食

(每年用於榨油的大豆就接近7000萬噸,而且接近80%依靠進口大豆)

嗎?

任誰都知道炒香的種子榨出的油

(同時不脫色)

才香郁這一事實,難道商家不清楚嗎?商家當然明白,但他們為的就是逐利。從生產環節講:不炒香原料,可節省人工和時間、燃燒介質等成本,是為了更多利潤;生榨甚至更多用浸出法新工藝,可大大提高出油率,是為了追求更多利潤;採用生榨或浸出法新工藝更適合大工廠規模化生產,規模效益更突出,同樣是為了利潤;油產品的產量越大,同時產出的油渣

(是家畜主要飼料源)

就越多,兩大產品獲得的利潤就越多;採取脫色工藝,生產所謂高等級產品

(無色和淺色油)

,也是為了提高價格。從銷售上講:油不香老百姓用油量就越多,需求量就越大,賣得也越多,賺的錢就越多。當今大大小小餐館、食品加工企業和食品店,用油量突飛猛進,越用越多,即使家庭,也無不是一桶桶油

(10斤裝)

往家拎,在滿市場大量出售食用油的現狀下,食用油生產廠家、銷售商,無不賺得缽滿盆滿,利潤“肥的流油”了。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三、油失去了增香作用,一切宣傳都是噱頭和謊言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當今商家對自己食用油產品的廣告宣傳,幾乎不再提“油香”二字了,因為他們產的油確實不香,也就成為不了他們的賣點。而是以誤導和欺騙的手段,找噱頭、忽悠、浮誇、挖坑、滿滿的謊言和陷阱,想盡一切騙法讓大眾往陷阱裡跳,去購買他們的產品。

幾乎所有的油企都打起了“健康營養”牌。

在人人都知道當今的食用油不香了的無情現實下,“

忽如一夜春風降,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般,食用油企業轉風向了,無不宣傳起自己的油品可以促進人體健康了。幾乎所有食用油企業,在油界大鱷的帶頭下,無一不在宣稱自己的油能為人體健康帶來種種好處,本來收集了他們鋪天蓋地宣傳語,為了避嫌,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但從他們的宣傳廣告中就能看出,當今的油不香了之後,絕大多數都在打“健康牌”、“營養牌”、“養生牌”誤導大眾消費。

其實,用腳指頭想想也不難發現,這種宣傳充滿了謊言與騙人的伎倆:

食用油是用來幹什麼的?我們生活中炒菜也好,做食品也好,放入食用油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香味,讓其香噴噴好吃。如果它不能增香,甚至還會讓人起膩和損害身體,那加入它甚至更多地加入還有什麼意義呢?

誰都知道,食用油是從油料種子中提取出的純油脂,油脂就是脂肪酸,由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構成。不管你的植物油所謂的不飽和脂肪酸

(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

含量多麼高,即便對人體有好處,但都是和飽和脂肪酸混在一起的,過多攝入都會增加人體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

(這也是專家強烈建議人們餐食中要控油原因)

。何況人體真的需要從烹調食用油中攝取油脂來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嗎?完全沒有必要,簡單列舉一下,就能戳穿商家似是而非、本末倒置的誤導性謊言:

一是從油脂中攝取所謂不飽和脂肪酸好,還是從全營養的原種子中直接攝取好?就以花生和花生油作比較,花生油是從花生中提取的純油脂,也就是說花生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花生中全部有,而花生除了不飽和脂肪酸外所含有的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可溶性纖維、微量礦物質元素等,以及花生衣中含有使凝血時間縮短的物質,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有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等一系列營養元素,花生油中並不含有。你說是應該吃花生呢,還是去喝花生油?其它如葵花籽和葵花籽油、大豆與大豆油、核桃與核桃油都是如此。即使有的諸如胡麻油、橄欖油以及所謂米糠油、玉米油等,若說到不飽和脂肪酸,都可以透過食用堅果如核桃、松籽仁、腰果、杏仁以及上面提到的花生、瓜籽、大豆

(全營養的大豆除了食用大豆本身外,還可以食用豆製品)

等全營養性食物來補充,而無需從純油脂的食用油來補充。即使透過食用堅果來補充全營養,但由於堅果類含脂肪高,因此專家也建議,一次食用堅果不宜過多,以每次一小把為宜

(這也證明即使食用全營養類含油脂高的堅果也不宜多食的科學道理)

。而商家竭力宣傳食用油可促進人體健康,鼓勵人們透過食用油補充所謂不飽和脂肪酸,本身道理就講不通

(說句不好聽的,是goupi不通)

二是日常生活中補充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吃各種堅果補充外,還可以透過多吃兩條腿的雞鴨、沒有腿的魚,從這些既是高蛋白又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全營養肉類中補充,而不是從純粹的食用油來補充。

三是醫學保健上即使人體確實需要補充含有油脂性營養物質

(如脂溶性維生素)

,也是將其製作成豆子大小的膠丸,如魚肝油膠丸、深海魚油膠丸,一次也就是吃一兩粒

(即有醫療標準的)

補充,而不是胡亂去喝油。

那麼,食用油商家憑什麼說自己的油品是促進人體健康、賦予人營養機能的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

成年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最好不超過25克,過量都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而當今在幾乎所有食用油商家的忽悠下,幾乎所有人食用油攝入量都超標甚至嚴重超標

(早在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每人每天平均食用油攝入量為42.1g)

。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食用油產銷量的猛增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消費國)

,中國人肥胖、“三高”和心腦血管疾病人數都是同比例上升的,且越來越年輕化。這不能不說與當今菜餚、食品中越加越多的食用油有關,更與商家誤導和忽悠大眾有關。

四是商家另一個忽悠和矇騙手段是偷樑換柱,混淆概念,把原料的營養性當做食用油的營養性來宣傳。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用做制油的原料種子,如花生、瓜籽、大豆、胡麻等都是營養很豐富植物種子,有許多還是人們生活中喜愛的零食

(如炒花生、炒瓜子及其他堅果)

,有的還是其他副食品的原料

(如將大豆加工成豆漿、豆腐、豆皮等豆製品)

。但從這些種子中提純的食用油,其主成分就只剩脂肪酸了,不會也不可能再有原種子的其它營養成分。除了各種油的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例不同外

(前面已講了人體補充不飽和脂肪酸也用不著從食用油中補充)

,油與油之間並無本質上的或者大的區別,就像純淨水都是一樣的。但在商家的鼓譟下,什麼花生油、胡麻油

(亞麻油)

、核桃油、茶油及所謂的玉米油、米糠油等,都將原料種子營養特點賦予在其食用油上,玩偷樑換柱、混淆概念的把戲。

請看下面的商家廣告:

“xx核桃油——天然益智健腦”

(某廠核桃烹調油廣告)

“紫蘇油+亞麻籽油,及時補充DHA、EPA,富含Ω-3系列脂肪酸”

(某品牌食用油廣告)

搞得食用油不是用來輔助烹調食物

(增香)

的,而是成了保健品一樣。更有甚者,直接宣傳讓人們喝油,XX米糠油的廣告語就直接寫明瞭“

米糠油,煙點高,油煙少,可以喝的食用油!

(不管從什麼植物種子中榨取或者提純,包括所謂的米糠,油脂就是油脂)

;還有的商家將健康長壽概念直接註冊成商標,做虛假和誤導性宣傳,如有食用油品牌直接就叫“

長壽花

”、“福臨門

營養家

”、“XX航天·

健康營養家

”、“

國康

(該品牌不僅叫“國康”,其廣告語“國康山茶油,真正健康的山茶油,源自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拿長壽鄉說事。難道說長壽鄉的長壽人是喝油才長壽的嗎?)

。就是這種名不符實的乾坤大挪移,讓人們對於食用油的消費跌入到一個被忽悠、誤導、謊言,甚至是欺騙的巨大陷阱裡了。

這是全行業性、全國性和全民性的嚴重被誤導,如果套用一句著名忽悠的廣告語“

每天一杯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

”的話,“

每天一杯油,可以讓中國人健康起來……

”一系列的宣傳,好像天天喝他們的油,真能讓中國人身強體壯起來?實質上真不敢想象,長期以往,國人會受到多大和多深遠的危害而不自知。

幾年來食用油行業,在各大品牌頭部企業誤導和帶風向下,食用油已完全背離了烹調油應該使食物更香的本質,走上了一條利用虛誇使銷量激增,既浪費糧食種子,又實質在危害著國人身體的道路。

即使退一萬步講,對於作為烹調增香的食用油來說,商家沒有任何理由值得去犧牲食用油的“

香味”

。可最令人擔憂的是,這個現實已經固化,原來食用油是為了食物增香這種正確認知,已經被誤導和謊言埋沒掉了,任所謂“

健康油

”能讓人身體健康的荒唐錯誤觀來統領時代,長期下去必將禍國殃民。

不要認為目前食用油是個小問題,每年近7000萬噸食用油被國人吃進了肚子裡,隨之是當今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患肥胖、“三高”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迅猛增加,刻不容緩,應該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了。

四、“炒香”是讓食品噴噴香的法寶

炒香

”方法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和發明的。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祖先就將堅果

(花生、松籽、杏仁、核桃、栗子、瓜籽)

、谷麥豆等用炒

(炒香)

的方式,增加其香味。古老的榨油非常香

(將原料炒香後壓榨成油)

就源自這種炒貨的方式和經驗。實踐證明,這一發明是為天然糧食種子增香的法寶。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天工開物》古老炒香種子榨油法

傳統經驗和方法,不僅各種堅果種子炒香後直接食用,而且加入製作各種食品,為食品增香。如將各種炒香後的芝麻、核桃、花生、松籽

(打碎或磨成粉)

等撒到食品表面或加入到各種糕點小吃等麵食品中,以及做成餡料為食品增香。例如芝麻燒餅和撒熟芝麻在各種烘焙食品上、炒香做餡料如五仁

(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

月餅等;透過炒香為米麵增香,如香香的炒米及後來演變成的爆米花;香香的炒麵,如驢打滾就是將糯米糕蘸著炒熟的大豆

(黃豆)

面吃起來非常的香;還有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人們外出所帶乾糧,很多都帶炒麵

(將小麥粉炒熟)

,餓了的時候只要用開水一拌,吃起來就很香

(記得電視連續劇《跨過鴨綠江》有老百姓支起大鍋家家炒麵的情景,那就是為志願軍備軍糧,讓志願軍戰士打仗時不僅能填飽肚子,而且吃起來也很香)

;更有甚者,我國北方有一種叫做莜麥面的,傳統做法是先將莜麥

(學名裸燕麥)

炒熟,然後再加工成麵粉,這樣的面捏成窩窩或搓成魚魚,蒸熟一揭籠蓋就會香氣四溢,撲鼻而來

(可惜現在很少這種傳統做法了,莜麥不經炒而直接磨成麵粉了,甚至去掉麥皮,為了增加其白度,像白麵一樣,可食之沒了香味了)

傳統上,不僅是上面的油料、堅果種子、豆麥等糧食,而且我國的調料

(如花椒、辣椒、辣椒籽、八角、豆蔻、桂皮、香葉、小茴香等)

都能透過炒香來使調料味更重、更香、更入味。甚或中國的中草藥

(其中許多草藥也是烹呼叫的調料)

製作,有許多也是透過炒或炙來增加其功效

(同時也增加了藥味)

的。

總之,“

炒香

”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能夠把中國食品餐飲做成香噴噴的秘招。為何當今的中國人要將其丟棄呢?

大道至簡,簡單到只需要一道工序,且用兩個字總結就是“

炒香

”,用三個字表述,那就是“

炒香加

”!如果說結果是什麼?那就是“

加嗎嘛香

”,也就是加到什麼食物中,什麼食物即刻就會香噴噴!

五、“炒香加”“加嗎嘛香”

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炒香加

”就是分別用

炒香加工

炒香後加入

這兩種方法;

加嗎嘛香

”就是加到什麼食物裡,什麼食物都特別地香。

商家只要按照這兩種傳統的方法,就能讓自己的產品:

食用油、種子原料

(含堅果)

、調味料、蘸料、撒料、中西餐

(餐館和家庭菜餚)

、米麵食品

等全部香起來。既創造商家新的大商機,又讓國人重新回到餐飲食品噴噴香的大世界!

(一)、先說食用油商家“炒香加”“加嗎嘛香”大商機

面對全國性的悲哀,商家要做的事就是讓食用油真正迴歸到原有的烹飪增香這一本質上,歸位到通常老百姓生活烹調“油、鹽、醬、醋”中“

”的原有第一位置上,歸宿到調味品“香、甜、酸、辣、鹹”中首要味覺“

”的功能上。

食用油說到底,就是能夠增加菜餚和食物香味而生的,否則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更不能丟掉本質,“無色無味”

(如當前的食用油幾乎都屬於這一類)

荒唐地去擔負起促進國人身體健康的重擔

(讓其承擔也承擔不起)

如何讓烹調油以及菜餚、食品重新香起來呢?那就是恢復傳統,用“

炒香加

”的方式,“

加嗎嘛香

”,再造食品香噴噴的生活!

炒香加

”既是千古香味的方法和經驗,更是旗幟般的標誌,商家只要按照這一傳統古法,扛起這杆大旗,就能讓今天食品大世界重新香起來!

現在就為食用油商家指明方向和賺錢之道:

1、食用油應以香為標準

。食用油用來幹什麼的?就是為菜餚和食物增香的。如果本身不香,也不能增香,就屬於無用之垃圾食品

(因為全部都是脂肪)

。食用油是從能吃的植物種子中榨取,只要對原料質量嚴格把關,生產環節嚴格執行國家衛生標準,油品就不會含有額外的有害物質,就屬於安全合格產品。因此,所生產的油第一標準應是其香度

(作用就是為菜餚食物增香)

,而不是什麼“無色無味”以所謂純度為標準。這就為原料要經炒熟炒香,並用壓榨的方法,才能製出濃香馥郁的食用油。所以,以香為標準的食用油,只能是壓榨法廠家,只有這種古法生產,才會扛起“

油香

”的新商機大旗。而那些採用“

浸出法

(屬於化學物理的方法:採用溶劑油6號氫汽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後進行高溫提取純油脂,還要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其中的“膠”“水”“臭”“酸”都是“浸出法”工藝本生造成的)

與“

”沒關係,早該排除出市場之外了。

2、食用油香了

(增香作用強了)

用到烹調菜餚或食品中的量就能大大減少

。因此,採取當今像食醋、醬油那樣的小瓶

(1斤)

包裝是再合適不過的。不僅恢復了噴噴香食用油的珍貴性,讓大眾一如既往地珍惜用油,而且售價也能上得去

(與不香的油相比,用量少,即使價格貴,消費者實際支出並未增加,甚或更節省了費用,卻又吃到了香郁的菜餚和食品)

。相比現在的5斤、10斤大桶裝,小瓶裝更適合家庭用,也避免長時間吃不完容易變質壞掉。

3、不用欺瞞和誤導,讓消費者自己辨識

。油香不香只要聞一下就能辨別出。所以在商超售賣時,專門設定兩個小杯,分別倒入“

炒香加

”(或為“炒香加-加嗎嘛香”)

食用油和其它油

(諸如色拉油或顏色淺的脫色油)

,讓消費者透過鼻聞來鑑別

(有條件的話,用酒精燈和小燒杯將兩種不同的油燒熱,其油香味更能一下子分辨出來)

。俗語講得好,沒有比較,就分辨不出差異和好壞。如果是網路上售賣,也要作出承諾,如果油不香,可隨時退貨並負擔運費。一定要將那些不香的油擠出市場。

4、我們的“炒香加加嗎嘛香”同樣適用“調和油”的概念和方式出新產品

。目前的“調和油”是按各種油所謂的不同營養

(指含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如某廠家的“1:1:1”)

配比在一起,而我們是按照各種種子油的香型

(如炒瓜籽香型、炒花生香型、炒大豆香型、炒菜籽香型、炒胡麻香型等——各種油的香型是有區別的)

兩種或多種配比在一起

(這也需要商家經科學驗證,特別是透過人們品嚐驗證)

,成為香味型“

調和油

(就像五仁: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混合一起受到人們歡迎一樣)

。這樣,既有各種香型的單品油,也有調和的混合香型油品,更加適應大眾多口味的需求。

5、開拓“炒香加加嗎嘛香”更多種類的調味油產品大市場

。前面主要說了作為味覺第一香(油香)的食用油,用在“煎炒烹炸”的菜餚製作,以及一切需要新增食用油的麵食品(糕點、麵包等)製作上,廠商僅產出銷售單品油就夠了。但從中國餐飲豐富的調味料來說,若能在本身很香(油香)食用油的基礎上,與各種“炒香加調料”相結合,則更能夠催生出一系列複式小瓶“調味油”產品來。

先普及一點知識,中國人在做菜餚時,常常將蔥薑蒜、花椒、八角、辣椒等調料用油炒香或炸香

(也叫“爆香”)

。這樣不僅有了原本的油香味

(指炒香原料加工的食用油本身香味,而非當今的無色無味的油,其無色無味的油,只爆香出調料的香味,卻無油香)

,而且復加了各種調料的香味,使菜餚更香。商家可按照這個邏輯方法,事先生產出各種調味油,諸如複合在一起的“

炒香加-蔥薑蒜油

(也可是單獨的“炒香加-蔥油”“蒜油”“姜油”)

、“

炒香加-花椒油

”、“

炒香加-辣椒油

(還有一種是辣椒籽油,更香)

、“

炒香加-八角油

”、“

炒香加-香葉油

”等。還可創新如“

炒香加-胡麻籽油

(胡麻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調料)

、“

炒香加-韭菜籽油

”等等

(過濾後將油裝入更小的瓶子)

。製出這些小瓶調味油出售,供大眾按個人喜好,隨時加入到湯羹粥飯面菜中調味增香

(當然市場上也有諸如“姜油”“辣椒油”“花椒油”等小瓶調味油出售,一是這些調味油種類還是很少;二是基本上都是用色拉油製成,缺少炒香原料油的香味)

。只有輔助性更多更豐富的調味油呈現給大眾,才更能有助於做到加入什麼食物,什麼食物都香的“

加嗎嘛香

”境地,讓我們的餐飲食品全部都香起來。

(二)、再說炒貨商家“炒香加加嗎嘛香”大商機

長期以來我國的堅果種子炒貨

(如炒瓜籽、炒花生、炒松子、炒榛子、炒腰果等)

商家,都是將產品作為一種零食售賣的。國人也習慣將堅果當零食來吃,要麼不吃,要麼一次吃很多;平時只有少數人能夠想起和購買,而絕大多數人想不起也很少購買;在家庭中,習慣於逢年過節才購買一些。這樣商家針對的消費物件少,消費量低,市場狹窄,很難把市場做紅火起來。但是,我們說了,堅果種子確實是個好東西,因為一經炒制,都會變得特別的香。其實,堅果種子包括其它制油原料

(如芝麻、胡麻、菜籽、大豆等)

,有更廣闊的增香料、新增料應用領域,也就是說有著更廣大的市場。

那就是“

炒香加加嗎嘛香

”的大市場和大商機。尤其是當人們面對食用油不香

(指非炒香種子壓榨製作的油)

的現實,都為炒貨商家顛覆行業認知,開創新產品和新賣點,提供了極大的機遇。

一是,佔領“炒香加”撒料蘸料市場

。炒貨商家在原有的生產和銷售炒熟、炒香各種堅果種子的基礎上,還可以加工成熟粉

(如核桃仁粉、瓜籽仁粉、松子仁粉、花生熟粉、大豆熟粉,或者混合粉)

進入市場,為大眾餐飲提供各種香噴噴撒料、蘸料新產品。當今由於油不香了,各種油煎食物

(包括各種燒烤)

已不給人香郁

(油香)

的味道。而將上述堅果種子等炒香加工成各種粉,或單獨或經配製,供餐飲、燒烤等店及家庭,人們撒在食物上,或者將食物蘸著這些料吃,無疑會增加食物香噴噴的味道,成為另一種“

加嗎嘛香

”的新途徑。也因為這些撒蘸料都是堅果種子本身,是全營養性的

(不同於食用油只有脂肪)

,還為人們享受香味的同時,達到經常食用堅果利於身體的目的

(見堅果的營養成分文章)

二是,作為“粉加”“粒加”的方式,即“加入式”新產品,給食品行業創造商機

。我國的許多面食品,特別是烘焙食品,如餅乾、麵包、糕點、各種餅等,原來都是用食用油來增香的。既然現在的食用油不香了,加工麵食品的商家不妨減少食用油的用量,更多用炒貨商家提供的各種炒香堅果種子粉

(或粒)

,加入到食品中,為食品增香,

(“粉加”“粒加”也是我們替商家註冊的商標)

。食品香了,自然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有了新賣點,還可以透過直播帶動,說不定商家創新的美滋美味食品,還能成為網紅食品和打卡食品。畢竟,食品的香是第一位的,何況比起單純油脂加入,更是一種全營養的加入。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三是商家為百姓香噴噴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即加即食”佐餐料。

當今泡麵之所有叫做泡麵,是因為它的即食性。開水一泡,加入調料包中的調料,就能食用。所以作為“

炒香加-加嗎嘛香

”的各種增香作用堅果種子粉,除了供給上面餐飲食品商家所用外,還能像泡麵調料一樣,商家將其製作成小包裝,在人們食用湯羹粥飯面菜

(含各種拌菜)

、包括泡麵、方便米飯、便當等時加進去,成為“

即加即食

”的增香佐餐料。

(三)、“炒香加加嗎嘛香”同時也是生產調味料商家的大商機

我曾調研過許多售賣諸如“花椒”“大料”“辣椒”

(含花椒麵大料面辣椒麵)

等調料的商販,問其為什麼不將這些調料事先炒熟、炒香了賣,或炒熟炒香後再加工成粉末售賣,商家也都承認經炒制後確實其香味更濃烈馥郁,但都沒有那樣做,原因是嫌麻煩懶得那樣做。其實炒熟炒香提升調味料本身的香味,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增香秘技。可到了我們的現代人,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一傳統技法,而是更多依靠源自洋人發明的味精、雞精來提味

(也不想一想,在還沒有味精、雞精前,我國傳統調味料增香的菜餚有多麼的香)

。我們的調味料商家恢復這一“

炒香加-加嗎嘛香

”的傳統,把花椒、大料、辣椒、香葉等炒香,特別是炒香後磨成粉末

(花椒粉、大料粉、桂皮粉、香葉粉、辣椒粉等等)

,售賣給餐飲商家、食品製作商家以及家庭,讓其在製作餐飲食物時既便利使用,又增加餐飲食物香味,得到大眾的喜愛。

炒香不炒香就是不一樣,大眾在購買時,只要聞一聞,對比一下就能分辨出香與不香。也就是說,我們的“

炒香加

”食物,不僅吃著香,而且更要聞著就香!

按照上面的秘招,調料商家在生產出售自己產品,諸如“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乾薑、紫蔻、肉桂”等調料時,無論是單品的粒或粉,或是配方方式的粉,都可事先將其炒熟炒香。這樣,你的產品就自然升級了,高人一籌,任誰買了你的產品,炒菜時放入、調拌菜或者製作湯羹粥飯加入,或者食用時加入,都比加入其它不炒香的調料要香很多。次次品嚐到香後,下次購買不選你選誰?

就是為了中國自古就有的這個增香方法(炒香)、方式(加入式)和目標(加到什麼食物,什麼食物就香),本人特註冊了“炒香加”和“加嗎嘛香”兩個名稱: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這兩個標識幾乎涵蓋了凡是能夠炒香的任何堅果種子、食用油、調料和調味品這些源頭產品,以及用到這些產品增香加入加工製作的任何餐飲食品類。也就是涉及到炒貨業、油脂業、調料業、餐飲熟食業、食品業等有關百姓衣食住行中“食”的方方面面。“

炒香加

”和“

加嗎嘛香

”這兩個名稱就是為了特許給上述產業產品商家使用在自己的產品上,以標誌商家是恢復和應用了中國最古老傳統讓食物噴噴香方式方法制出“聞著就香、吃著更香”的食品!

用了這兩個名稱,就告訴大眾你是用了“

炒香

”的方法或者用“

加入

”的方式製成的產品。“

加嗎嘛香

”則是你產品對大眾的保證和效果。

名言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炒香加

”就是“

源頭

”,“

加嗎嘛香

”就是“

活水

”,而活水會引流成信賴的消費大潮和國人香噴噴的生活!

“炒香加”“加嗎嘛香”讓食品餐飲重新香起來

“香”是天下第一美味,也是人類的第一味覺需要,任何社會上的包括商家在內的任何託詞和理由,都不值得我們去犧牲“香味”去為那些託詞和所謂的理由而為不香的食物去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