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軟硬不吃,是誰的問題?

哎!你說這孩子該怎麼辦?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好話說盡就是不管用。生活中是不是常有家長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

孩子軟硬不吃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專家說:“不是,是家長的問題。”因為孩子小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是你的教養方式導致的。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接納孩子的現狀,不去責備,打罵孩子,同時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家長是孩子言行的楷模,看到孩子的問題先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而家長是他們的第一模仿物件。所以,只有做一個言行上讓孩子信服的家長,才能有效地管教孩子。

其次,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

關於教養方式我從作者湯維寫的《成長型養育》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示。我們大部分家庭是以獎勵和懲罰這兩種方式管教孩子。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家長開始抱怨這兩種方式越來越不好用。

《成長型養育》一書的作者 湯維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註冊講師,積極教養講師 ,《幼兒教育》的特約撰稿人。曾經幫助百萬媽媽走出親子溝通的誤區和迷茫。

她從成長型養育的角度告訴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要學會管教孩子,教給他管理自己的技能,而非簡單的懲罰或者體罰。其次要學會鼓勵孩子的成績,而非物質獎勵和簡單地表揚。關於作者的兩個觀點作如下解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孩子軟硬不吃,是誰的問題?

首先,關於懲罰。

作者認為懲罰或者體罰會讓孩子“馬上聽話”,但很快會失效。它是一種短期行為。從長期效果來看他損害了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嚴重者甚至患上心理健康障礙。體罰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強勢的孩子學會了攻擊別人。軟弱的孩子則可能導致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因為他們習慣被打,所以容易臣服於暴力。

懲罰會損傷孩子的大腦。它是以孩子的恐懼為代價,這種恐懼確實可以讓孩子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這正是許多老人晚年的焦慮症,抑鬱症的重要原因。常常感到恐懼的孩子還會出現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等問題。

成長型養育鼓勵父母管教孩子,而非懲罰。懲罰是讓孩子為規則付出代價,而管教是讓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情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有利於幫孩子認識錯誤,吸取教訓。管教可以是主動的行為,主動的管教不會讓孩子感覺被羞辱,既可以預防問題的發生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比如,告訴孩子哪裡有電,哪裡有火,哪裡 有熱水,這些地方不能碰。再比如,要勤洗手,少喝飲料等等。

成長型管教是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孩子學會的是如何避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懲罰則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孩子學會的是不斷試探犯錯的邊界。

所以反思我們的教養方式,孩子不聽管教是不是與我們的懲罰措施不當有關呢?

其次,是鼓勵。

作者認為孩子需要鼓勵而非簡單表揚和獎勵。

先說為什麼不能獎勵。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老爺爺有一個很漂亮的花園,孩子們經常翻牆來玩,花草被糟蹋,老爺爺很心疼。有一天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給來玩的孩子發糖果,第一天每人給3塊,孩子們都很高興。第二天給每人發了2塊,第三天每人給1塊,第四天往後老爺爺決定就再發糖。孩子們覺得無趣,漸漸地就不來小花園玩耍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額外獎勵時,實際上是削弱了他們內在的主動性。為了驗證這個結果專家又做了一個實驗,安排兩組孩子畫畫,一組孩子完成繪畫後參與交流,老師給予評價和表揚,另一組孩子不參與交流,而是會獲得獎金。取消獎金後,第二組孩子的畫作質量不斷下降,甚至有的孩子拒絕畫畫。這個結果表明,孩子是需要被成人承認和認可的。而物質獎勵會使孩子們有一種被控制感。當獎勵取消時,內在的動力也會隨之消失。從而破壞了他們的創造力。

再說為什麼不能簡單地表揚。

當孩子有能力,表現出色時,我們會不禁誇讚孩子說:“你真是太聰明瞭!”短期看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成績有更高的期待。但是不利的一面是經常獲得這種能力表揚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會表現得更無助,更容易放棄。像方仲永這樣的案例我們生活並不少見。

所以從成長型思維來看,作者認為當孩子表現出色時對孩子付出的努力給予具體的鼓勵會更有利於孩子心理素質的成長。

最後,來看一下怎樣鼓勵才能養育出獨立、好學、上進的孩子。

1)肯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付出的努力,讓他們感覺到這種付出是一種享受。

比如:在孩子開啟一項新任務時,你對他說:“你看起來好像很開心哦”,就足以讓他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2)透過提問讓孩子進行自我評價。這有利於孩子敞開心扉,透過家長適時地鼓勵,既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又可以加強親子關係。

比如:欣欣喜歡講故事,經常把自己看到的事情編成故事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完後常問為什麼,欣欣講得有趣的地方,媽媽就給他一個好評,或者引導他想出更多的故事情節。

3)鼓勵時不要貼標籤,要具體到每一件事。

比如:亮亮表演了他新學的鋼琴曲,非常好聽。這時我們不是簡單的表揚太棒了,你將來一定是個鋼琴大師。而是對他投入的情感,旋律,節奏進行具體的點評和鼓勵會更有助於孩子成長。

你誇孩子的方式對了嗎?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孩子的思維模式。固化型思維模式限制孩子的發展。而積極型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則會讓孩子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所以遇到孩子頑固不化的問題,我們要先反思自己。如果你還有其他類似的養育問題,我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