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紅團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過年時家家必做。由皮和餡兩部分構,紅團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為原料,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糯米麵團,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紅團是一種甜食,長時間存放不易變質,若定期加熱可存放20多天,它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主食。 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除喪服未滿的人家白團外,家家戶戶都要做紅團。紅團顏色紅,形狀圓,寓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大吉大利之意。因此,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便開始濃厚起來。紅團用料普通,卻是一種品位極高的供品。除過年外,逢結婚、謝天地等重大喜慶節日才做。在這種情況下,紅團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饋贈的禮品,如婚、嫁、喜慶等,賀喜。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歷史文化

紅團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它的起源卻很難考證,不過從幾本宋代筆記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吳氏《中饋錄·甜食》“煮沙團方”:“沙團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成或滾湯內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做法與紅團相同。只不過紅團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狀,表面著上大紅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裡談到“澄沙糰子”,歸在“飯後飲食”內。現在我國北方仍有澄沙餡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餡心“澄沙”的做法:把紅小豆或紅芸豆煮熟爛成泥,加糖。今莆仙紅團餡心有綠豆、糯米、地瓜幹三種(糯米又有甜鹹之分),但主流是綠豆(俗說“紅團綠豆餡”),是用綠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狀。與《中饋錄》中的沙團一樣。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紅團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它的起源卻很難考證,不過從幾本宋代筆記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吳氏《中饋錄·甜食》“煮沙團方”:“沙團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成或滾湯內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做法與紅團相同。只不過紅團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狀,表面著上大紅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裡談到“澄沙糰子”,歸在“飯後飲食”內。現在我國北方仍有澄沙餡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餡心“澄沙”的做法:把紅小豆或紅芸豆煮熟爛成泥,加糖。今莆仙紅團餡心有綠豆、糯米、地瓜幹三種(糯米又有甜鹹之分),但主流是綠豆(俗說“紅團綠豆餡”),是用綠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狀。與《中饋錄》中的沙團一樣。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做法

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皮的一般原料是糯米粉,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米或麵糰,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餡一般有糯米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豬五花肉餡(較少)四種: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乾飯後,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為又粘又軟的飯糰;綠豆餡是把綠豆煮爛,放進糖(以文火幹),再用勺子把綠豆搗碎,靠糖的粘度黏成團;糯米綠豆餡是先把糯米炒熟後碾成粉,再把它與煮爛搗碎的綠豆、糖混合成團狀。製作時把餡用手捏成直徑5釐米左右的球狀,即為“紅團餡”。用“皮”把“餡”包起來,放入木質的粿(俗稱紅團印)內,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狀的紅團(曲面上花紋,中間一般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及雙孩兒、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印好的紅團的用洗淨的剪成圓形的雞葉(莆仙人稱雞蕉葉)或一種大栲樹葉墊底,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約20分鐘後,開啟蒸籠,紅豔豔,香噴噴,亮閃閃的紅團立刻呈現在眼前。

紅團是福建莆仙地區特色蒸食,是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