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農村一種植物,俗稱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羊蹄,對於吃貨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喜歡吃,它不僅美味還富含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也低,是烹製美味佳餚的極品,常見的有扒羊蹄、燉羊蹄、滷羊蹄、紅燒羊蹄……想想都流口水。

別說了,再說口水都流出來了,那好吧,今天就不說美味的羊蹄了,咱就來說說植物界的“羊蹄”。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羊蹄,又稱禿菜、土大黃、牛舌頭、野菠菜、羊蹄葉,為蓼科、酸模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常生長在田邊路旁、河灘、溝邊溼地,外形和酸模有些相似,但比酸模高大,很多人說羊蹄與酸模總是分辨不好,其實細看還是很好區分的:酸模自基部分枝,種子黃褐色;而羊蹄上部分枝,種子暗褐色。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但為什麼叫羊蹄呢?為此李時珍作了詳細的描述:“羊蹄近水及溼地極多。葉長尺餘,似牛舌之形,不似波稜。入夏起苔,開花結子,花葉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本草崇原》則更加詳細:“其根似羊蹄,故以根名,又名禿菜,以治禿瘡名也。”這寥寥數字,就道盡了羊蹄的一生及其功效。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現在是羊蹄種子成熟期,種子膜是“三角錐”形。《中國植物誌》說“瘦果寬卵形,具3銳稜。”羊蹄,民間俗稱“土大黃”,但內服使用很少,不過用鮮品葉、根搗爛外用確有很好的效果,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黃水瘡,癤腫,皮癬等。我常常介紹外用於紅腫未潰之癤癰,療效不亞於“魚石脂軟膏”。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認識這個植物,還怕患者採錯。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羊蹄,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羊蹄,味苦,性寒。主治頭禿、疥瘡瘙癢。”《滇南本草》中說,羊蹄治諸熱毒,洩六腑實火,洩六經客熱,退虛勞發熱,利小便,治熱淋。羊蹄苦寒,能瀉熱通便,功類大黃,作用緩和,素有“土大黃”之稱。用治大便秘結,可單味煎服。

野生“土大黃”,外用堪比“魚石脂軟膏”

《本草綱目》:“療蠱毒。治癬,殺一切蟲。醋磨,貼腫毒。搗汁二、三匙,入水半盞煎之,空腹溫服,治產後風秘,殊驗。”《嶺南採藥錄》:“赤白痢證及年久便血。”《別錄》:“浸淫疽痔,殺蟲。”關於羊蹄的藥用,很多古籍本草都有記載,這裡不再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