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潮汕“滷鵝”歷史悠久,“南姜滷煠”與一般滷菜不同

潮汕滷鵝的故事,源遠流長。

滷的這隻“鵝”,也不是普通的鵝,而是澄海“獅頭鵝”。著名澄海籍作家秦牧在文章《鵝陣》提到,看慣了家鄉的鵝,以後自己在外地生活,總覺得各省的鵝都很小,看來不夠味道。“巨型”,是其一大特點,一隻可重達30斤。

那到底這隻滷鵝有什麼歷史和故事?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潮汕“滷鵝”歷史悠久,“南姜滷煠”與一般滷菜不同

滷鵝血。

著名“滷鵝”至今已百年

潮汕有一句方言俗語,“無鵝肉勿滂沛”。意思就是沒有鵝肉,宴席就不能算得上豐盛。

秦牧先生在《鵝陣》一文也提到,“從前擺酒席時鵝肉總是第一道菜。”

的確,時年八節乃至重大慶典活動等場合,滷鵝必不可少,在傳統潮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汕頭技師學院烹飪系副主任陳文修,多年來醉心潮菜研究。他告訴記者,吃鵝之風在我國起源很早,也積累了不少“食鵝”經驗。

潮汕“滷鵝”歷史悠久,“南姜滷煠”與一般滷菜不同

滷鵝。

《周禮天官冢宰》提出“鴈宜麥”,即“吃鵝肉時,宜配以麥食”。

唐宋時期人們對鵝的“性味”有了更多的認識,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後,循例舉行“燒尾宴”宴請皇帝,其中有一道稱為“八仙盤”的菜,注云“剔鵝作八副”,即將鵝剔骨後切作八份裝盤。

“按照唐代飲食習慣,鵝大致可分為:頭、脖、脯、翅、掌、腿、肫、肝。”陳文修說,這也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資訊,唐人制作鵝肉菜餚時,不再像以前那樣把鵝肉剁碎。

陳文修認為,如果是剔熟鵝作八副,其最恰當的烹調方法非滷莫屬,故“潮式滷水鵝八珍”,是由此啟發而成。

潮汕“滷鵝”歷史悠久,“南姜滷煠”與一般滷菜不同

潮式滷水鵝八珍

清代《隨園食單》等古籍中都有關於食鵝的記載,其表述鵝的烹製方法各有不同。

“廣州喜歡燒製,閩南一帶喜歡清煮,而在潮汕地區,則突出傳統的滷製特色。”陳文修介紹道。

潮汕人食滷鵝歷史悠久,澄海蘇南的滷水鵝最為馳名。最負有盛名的是“(貢咕)滷鵝”,創始人為許松茂,最先製作在光緒年間,已有一百多年曆史。

“滷鵝吊湯時,湯往下流叫;鵝頭向下垂叫。”陳文修說,這個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南姜滷煠”為特殊技藝

滷鵝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美食。廣東省自2018年以來大力推進的“粵菜師傅”工程,在傳承粵菜文化的同時,鼓勵城鄉勞動者學一門手藝,靠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就業。

2019年起,廣東省統一開發“潮式滷味製作、潮式風味菜烹飪、客家風味菜烹飪、廣府風味菜烹飪、廣式點心製作、廣東燒味製作”等多個“粵菜師傅”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透過對應給予補貼。

這項政策,推動了“潮式滷味”滷鵝傳統制作技藝的走紅。但是,“滷鵝”也並非網上所傳那麼簡單,實際上製作極為考究。

汕頭樟林塘西村德茂內潮菜師傅鄭州強告訴記者,滷鵝,首選澄海獅頭鵝。在滷鵝之前,還得準備好各色配料:八角、桂皮、花椒、小茴、砂仁、香葉、丁香、草果、甘草、南姜、芫荽頭、香茅、蔥等,再配以生抽、老抽、料酒等熬製成“滷水”。

潮汕“滷鵝”歷史悠久,“南姜滷煠”與一般滷菜不同

鄭州強在製作滷鵝。

“滷鵝的精髓在於,滷水要充分滲透進鵝肉的肌理,肉內滲滷香。”鄭州強認為,掌握滷製的技巧,要靠多年經驗積累。

“香料在鍋中與滷水一起沸騰,用鐵鉤勾著鵝,讓鵝一上一下,在滷水中浸泡,提出湯麵吊湯,滴乾滷湯,再沉入鍋中浸煮,浸完再開火滾,滾完又浸。如此來回多次,對師傅的臂力和耐性,極為考驗。”鄭州強說。

“以藥調南姜打滷,以糖上色吊湯煠。”陳文修總結,滷鵝所呈現的,是與一般滷菜不同的“南姜滷煠”的技藝特色。

那一隻上等的“滷鵝”,又有什麼要求呢?

鄭州強認為,鵝肉必須口感上佳,嫩滑而不老。鵝翅則需要咬起來“有筋有肉”,也就是所謂“有嚼勁”。鵝腎必須嚐起來感覺脆爽,鵝肝又須綿密粉酥。

“一隻滷鵝,兼備不同的口感和味道,讓人食之,回味無窮。“鄭州強說。

【記者】沈叢升

【通訊員】鄭逸蕙

【作者】 沈叢升

南方探針

【來源:南方Plus】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