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潮汕鄉村做粿

文/周建苗

1

“潮汕人,尚食粿”,這些說的,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潮汕文化,更是一種舌尖上的美味。臨近過年,潮汕地區家家戶戶跟其他地區一樣,也在辦各種各樣的年貨,但是潮汕的年貨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種粿。潮汕鄉村老屋子的廚房,仍保留著燒柴火的的大灶。在過節時,這種大灶大鼎就真正的派上了用場,不停歇的燃著,灶火旺旺熱汽騰騰蒸煮著,雞鴨魚肉等,也有用於炊、炸各種各樣的粿的,年的味兒就這樣“炊”濃了。這個時刻,人間的煙火味濃濃的瀰漫著潮汕大地,到處飄著氤氳的香氣粿味,那是童年熟悉的味道。

每次過年,都是潮汕“姿娘”展現才藝的時刻,也表現著她們心靈手巧般的賢慧,那便是做粿、炊粿、拜老爺,以祭拜神明、祖宗,祈求一家子的平安幸福、吉祥如意。潮汕民間傳統做粿、炊粿、拜老爺及祖宗,也就成了潮汕“姿娘”,生活之中一件神聖的事兒。經常的,哪家有喜事或過大節時,鄉鄰幾家的老人、媳婦們,就會聚攏在潮汕民間“四點金”“下山虎”等的大廳,圍著擱有米粉的大圓“簸箕”(一種潮汕的篾製品,用來曬沾米粉的工具,潮汕人也叫其為“篾湖”),坐在紅矮板凳上做粿包粿,“簸箕”的中間放著散發著熱汽的粿團,旁邊放著一盆“粿餡”(粿料),手巧的潮汕女人們就這樣說著笑著包著粿,那場面很為溫馨迷人,有著濃濃的潮汕風情。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長,和針工一樣為自小必修的手藝,所以可以這麼說,會不會做粿也成了衡量一個潮汕“姿娘”慧不慧惠的標準。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粿類

在潮汕的每一個潮汕“姿娘”,或多或少的要會“做粿”,繼承發揚著潮汕民間傳統。而潮汕“禾埔”(男人),則會圍著圩裡、村裡的池塘及小店,時不時不提回一些豬肉,買上一隻雞呀鴨的,還用捎回一條魚等的。然後,他們便開始了殺魚、殺雞鴨,於村裡清清河水的河岸邊給雞鴨拔毛、破膛,帶回家中的大灶蒸煮。他們還會在家中,把切好的豬肉末、荸薺末、蔥頭段、地瓜粉、雞蛋、蘿蔔絲等的放在盆子裡,加少許水,然後分類混合攪拌成糊粘狀,再放於擱在砧板上“護膜”(一種薄薄的呈黃色很韌的豆皮),包著捲成條狀,用切將“護膜”切斷,放於“囊椅”上,再放入大鼎中蒸熟,吃時或煎或炸,這便成是潮汕有名的“蝦卷”“粿肉”“卷張”,民間少不了的祭拜的美味佳餚。

記得小時過年過節,最喜歡的便是看著母親忙碌做美味的樣子,那是一種很美的場景。母親提前一天把米浸水,泡松泡軟,以備用為磨漿炊“粿仔”。她還於晚上,把白白的麵粉倒入敞口的灰“瓷缽”中,加紅糖、加白色粉末的發本酵粉,和水揉捻至成麵糰,才用布將缽口封住。小時很奇怪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後來才知道只有放了一晚的麵糰,經充分的發酵,蒸出來才又軟又松又蓬。第二天,天很黑,還沒有亮,“吱呀”一聲,母親便開門提著浸了一晚的米出去石磨磨米漿去了。村中的石磨,上面有一個圓磨石,下面是一塊四周留著石溝的石墊,圓磨石一頭緊連著一木柄,米從圓磨石上面的留有的小洞放進去,人推轉著圓磨石邊加米加水,便有白白的如稀泥塊的米漿從四周流向石溝裡,順著前面留至缺口,注水於下面盛著鐵桶、塑膠桶裡面……經常母親為磨米漿,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後來,村中的輾米廠有了米漿機,磨米漿便方便了許多,但這樣的米漿炊出來的“粿仔”,有點僵硬,吃著像缺了什麼。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粿湯

天灰濛濛亮,母親又在大灶前忙開了。廚房的屋子裡,鋪開了長高凳子或“椅方”(一種高寬凳子,上面塗有紅色油漆,畫有花紋的潮汕傢俱),上面擱放著幾個“竹囊椅”、“銅盤”(炊粿仔的鐵盤子),炊粿仔了。母親把加了清水稀釋的米漿,倒入“銅盤”中,雙手拿著左右晃盪均衡的大鼎的沸水中,然後蓋上木鼎蓋,隔個一、二分鐘後,用一個鉤子將“銅盤”取出,又將另一個“銅盤”的粿漿放入鼎中。接著她便用一竹板子,將蒸熟成片狀的粿皮,從四周的角劃開,“銅盤”的粿劃成長方形的三條用手拉出,把又薄又軟、晶瑩剔透熱汽騰騰的粿仔,披於“竹囊椅”上。就這樣一出一入鼎一撒粿,迅速乾脆利落,且一刻也容不得歇息,片刻工夫便在“囊椅”裡面擱成了厚厚的一疊粿仔,再於上面炊上一面紅色的粿條,一疊疊拜神祭祖的粿仔就這樣大功告成了。然後,便是蒸發酵粿,蒸魚,蒸雞鴨、蝦卷、卷張、豬肉等的,忙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筍粿

鄉村的大鼎,旺旺的灶火,便這樣成了過節的重要載體。經常的,母親忙於炊粿等時侯,因為一系列瑣碎的潮汕過節細節,她也無暇於做家人的早餐、午飯了。這樣在早餐的時刻,母親也會炊幾“銅盤”薄薄的粿仔卷,留給我們蘸醬油或滷水,或淋蒜片朥將就著吃,這對於我們來說,反倒是一種美味了。那如瓊漿、晶瑩剔透的粿卷,還散發著騰騰的熱汽,看著就十分誘人,再淋上一湯匙“高湯”,入嘴而食,細軟鹹香,唇舌溫潤,味蕾大開,愈想愈想吃。午餐,母親便把拜了“老爺”粿仔,切成了條,用於炒韭菜,那韭菜炒粿的味道,很香也很回味。抑或,母親用煮了雞鴨的湯水煮粿湯,放了殺雞鴨切成塊狀的血,還有幾條雞鴨腸,加上幾段蔥末,湯的味粿的滑蔥的香,那美味真的有如把我們的“舌頭”都吃下去了。拜神祭祖之後,如果粿仔吃不完,母親還會用刀把粿塊切成菱形的小塊,掰開放於大圓“簸箕”,於陽光下曝曬,把粿塊曬成粿幹,想吃時拿一小撮用水煮,放上幹蝦仔或少許肉碎末,再放芹菜段,那也是十分美味的。一想起過節,就有如母親的巧手,做美食的味道。

2

潮汕人過年的習俗繁瑣,每年年底,有不少同宗族的祠堂舉行祭祖儀式,十分隆重,其祭品用到的便有粿品。年二十四“神明”上天“述職”之時,家家戶戶除了都要徹頭徹尾地大掃除,意在辭舊迎新,祈盼新的一年有新的好氣象,同樣也要做粿祭拜神。年二十八九,家家戶戶製作的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紅龜粿、油粿(有酥餃、軟餅兩種)、菜頭粿(蘿蔔糕)、甜粿、發粿等的,以備於年前、除夕、新年拜地頭“老爺”、祭“祖先”,以及以前走親訪友之用。記憶中,每年過年,我最喜歡吃的便是“小米粿”“油粿”(酥餃、軟餅)等的,“油粿”油炸起來,嫩滑、脆香、鹹甜適口,裡面餡的油麻籽、輾碎的炸花生米、白糖等混合的主料,香氣逼人,入口留油,想著饞涎直流。而最能代表媽媽味道的,那便是小米粿了。當那蒸著的一籠小米粿大鼎蓋掀開時,仿如是一朵朵潔白的蓮花,從蒸籠中綻開,冒著氤氳的蒸汽,美麗極了,香撲四方。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小米粿

粿,在潮汕地區發展為一種色、香、味俱全的小食。潮汕俗語有:“潮汕人,尚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可見,潮汕粿的品種繁多,五花八門。“粿”,《康熙字典》釋為:米食也。但是,潮汕粿的概念可遠不止“米食”了。粿的原料除了米,還有面、薯粉等,其次,粿的類別很多,僅就其形式分,分為有皮無皮兩大類。皮包餡的有紅桃粿、鼠曲粿、樸枳粿、無米粿、菜粿、小米粿、油粿、豬朥粿、豆粿、筍粿等;沒有粿皮的有粿條、甜粿、草粿、菜頭粿、芋粿、梔粿、酵粿、麥粿、糕粿等;還有分不清皮餡的鱟粿,還有按照季節、按照功效等的分類以及歸不了類的水粿、炸粿肉、粿汁等的。在潮汕,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為“粿”,是潮汕地區獨特的粿食,品種繁多美味爽口花樣百出,很是令人歎為觀止。而當你走進潮汕人家中,就會發現潮汕的粿,已深深的融入潮汕人四季時節,潮汕人的生活習俗以及靈魂裡的,那是一種難以抹去的傳統鄉味,也是一種大眾的傳統地方美食。

潮汕粿品作為潮汕文化的一個部分,它的特點的形成,同樣是離不開潮人賴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環境、人文風俗、及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所以,潮汕的美食傳統,是與潮汕文化的傳統緊密相關的,是隨著經濟的繁榮而發展的。潮汕文化發軔於先秦,形成於唐宋,完成於明清、現代,完善於現代,美食文化自然也就與此同步了。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五方人民》說:“東南之人食水產……食水產者,龜、蚌、螺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潮汕原始先民為海民,靠海洋生活,便奠定了潮汕美食以海鮮為特色的基礎。而從秦末以來,潮汕先民從中原一直南遷到粵東,食物主要是糧食和動物產品,他們信仰“關聖帝君”“玄天上帝”等北方神,而北方祭祖的習俗是用麵食當果品,但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所以便有了粿的基礎。宋末元初,出現中原移民大量湧向潮汕的高潮,帶入了豐富的飲食方式和習慣,主要是以儒家為標榜的齊魯菜系,和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菜系,特別是“油炸”和“糖醋”的烹調方法進入潮菜,大大豐富了潮菜的表現力。明、清時期都長期實行過海禁政策,甚至嚴格到“片板不許入海”,迫使以海鮮為食物物件的潮汕人不得不盡力改變飲食習慣,以稻穀、麥子等為主食,也就在這個階段產生了“粿”食。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人民忍飢挨餓,吃野菜時發現了“鼠麴草”,發現它不僅香味濃郁,還能清熱解毒,後來人們便把這“鼠麴草”的汁用於做“鼠曲粿”,可能這是潮汕粿品最早的由來,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了。同時,潮汕粿品與潮汕的拜老爺、祭祖緊密相連,這與明代潮汕民居起源有著同樣的歷史,其來源基本吻合。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鼠麴草

潮汕粿品在潮汕地區既神聖又平常,因為無論是酬謝神明、祭拜先祖、婚喪嫁娶,抑或是日常主食,潮汕人都離不開“粿”,已成為潮汕美食文化的一個縮影。潮汕的祭祀文化濃厚,每年祭神拜祖的節日有30多個,由於每個節日祭拜的老爺不同,用作祭品的粿也不盡相同,這是潮汕粿種類繁多的重要原因。而這些粿品的製作要求精細、調味多樣、烹調考究,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堪稱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的喜愛。潮汕粿品的真正精髓,在千千萬萬普通人家裡,而且融於節慶文化中。對於潮汕人而言,過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傳統的拜神、祭祖了。同樣的,過年期間,要拜的“老爺”、祖宗的次數大概近十次,這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最重要的習俗,且一代傳承著一代,已成了一種重要的潮汕民間傳統文化。在潮汕地區,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需要拜神,這是老一代潮汕人用著一種近乎神聖的儀式感來堅守傳統,展示著傳承的力量。雖然也有不少潮汕人羈居國內外的其他的地方,但是對於祭祖,潮汕人永遠都不會忘記,就算是再遠再累,也會爭取回來祭祖。

3

潮汕人傳統的做粿,高貴來自神壇,用於祭祖、拜神等祭祀活動,其最直觀的作用,還是祈求一個好的兆頭、意義。潮汕人有“時節做時粿”之說。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發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清明節做樸籽粿,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端午節做梔粿;中元節要做“碗糕粿”(即笑粿)、“胺仔粿”;春節做 “鼠曲粿”“小米粿”“甜粿”“油粿”“紅桃粿”等;如送灶日的紅曲粿……粿品用於祭祀,往往寄託著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給予好的意頭。如紅桃粿、白飯粿、鼠曲粿等,都是用木印印成桃型,是人們以壽桃的外型表達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潮汕白飯桃,採用糯米飯作餡,是人們對五穀豐登的希翼;紅曲粿、酵粿,是潮汕民間重大節日必備的祭品,紅曲粿染成紅色,因為紅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徵,蒸的酵粿因酵母的作用而松發,潮汕人便用以寄託興旺發達的願望。如果發酵過程做得好,蒸熟之後,粿面凸起而裂開,狀如花朵,潮汕人稱之為“笑”,意頭好。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紅桃粿

一年四季歲時節慶最常見的是紅桃粿,形狀有魚形、橢圓形等的,裡面刻上“福”或“壽”字圓形圖案、紋理,也有“歲歲平安““吉祥如意”等的,一般用於年節祭祀時的祈福消災,像紅桃粿像個扁平的紅桃象徵長壽,加入紅麴米染成粉桃色代表吉祥如意等(過去潮汕人做紅桃粿時,有時往開水中調入一種叫“紅花末”的色素,“紅花末”所含化學成份,吃後對身體稍有不利,所以要提倡使用食用色素),漂亮精美的圖案既能給人帶來十分美妙舒適的感覺,在年節的時候還可用來互贈親朋好友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蟻粿一般為圓形,內部刻上一些簡單的花紋,如魚紋,蝙蝠紋等,做出來的蟻粿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如大年三十祭祖,清明祭祖等,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條形,也用於祈福作用。

潮汕粿品還有石榴形、八卦形、龜形、多角形等的,花紋有菊花、梅花、石榴花等,果形有石榴、壽桃等,紋理有如意紋、魚紋等等,千姿百態,粿品含著豐富的符號,每種符號既有審美藝術,又富含著深刻的文化象徵。“桃”是婚姻,長生不老和春天的象徵,所以大部分粿品的圖案裡面也有許多桃形,這反映了人們運用桃形來表達一種幸福美滿、延年益壽、吉祥如意等願望。“石榴”裂開時露出無數的種子,喻多子多福之意,它表達了多子多福、兒女孝順、家族興旺的願望,其適合的場合有新婚、擺滿月酒、祝壽、拜神祈福等。粿品的圓形,主要表達著團團圓圓;魚形表達年年有魚;龜形有長壽之意;八卦形,則有辟邪保平安之意;蝙蝠則有“福”“壽”之意……透過這些圖案,表達著潮汕做粿祭祀,祈禱吉祥和美好希冀,直接透過“福”“壽”“吉祥如意”等文字,表達人們的祈福觀念。同樣的,像粿類蒸熟製作,也寄予了人們祈盼蒸蒸日上的願望。潮汕還有一道著名地方小吃“小米粿”,形狀很獨特,粿皮是銀白色的,在粿皮外還雕有許多精緻的花紋,好像一朵白色的花朵在春天裡綻放開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小米粿

其實,不少的潮汕粿品,就像潮汕的木雕、嵌瓷等的一樣,都是一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看著既有著視覺的愉悅,吃著又是一種美味,品著又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潮汕文化內涵。潮汕俗語也有:“時令防時病。”同樣的,潮汕人也選擇性地利用適合節氣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草藥,用操作工藝拌入米粉(粿料)加工研製烹調成可口粿品,以預防疫病。如鼠曲粿,可用於春天御春寒咳嗽;紅桃粿,可消食健脾;菜頭粿,可去邪熱氣;麥粿,可利便養肝;桅粿,助消化、增食慾,祛疾病等。這些既讓人們在享受美食口福的同時,又用適合時令的藥膳,起到增進食慾,提供營養,調攝養生和醫藥保健,益壽康寧的作用。所以,對於潮汕的粿品,看著既享受著民間藝術,吃著既為美味又養生,而且還享受著文化薰陶,能邊吃邊瞭解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4

《舌尖上的中國》中說:“在吃的法則裡,風味重於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似乎,這用於潮汕的美食上,很為適合。一直以來,潮汕人對於吃都遵循著守正創新、精益求精,似乎也至了苛刻的程度,就有如簡簡單單的粿品一樣,也能吃出千般變化、萬般風雲,以至於在潮汕大地,乃至國內、外的不少城市,出現了潮汕聞名的粿食,有如潮汕牛肉粿、潮汕腸粉、潮汕粿汁、潮汕粉粿、潮汕小米粿等的,不僅僅上得了廳堂,也走入了千家萬戶,以滿足人們對於味蕾的追求。更不可思議的是,潮汕的粿品也由此延生了一個一個的產業,帶動了上以數千萬、億計的就業問題,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一種豪不顯眼的粿食,也產生了數幾十億的經濟社會效益。因為走進潮汕地區,以及在國內、國外有潮汕人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形行形業的潮汕牛肉粿店、潮汕腸粉店、潮汕粿汁店、潮汕粉粿店等的,還有在菜市場還可以看到有專門出賣粉粿、小吃粿、紅桃粿等等潮汕特色的粿品,看著淋漓滿目眼花繚亂且垂饞直流,更甚者現在不少網店還專營業著潮汕的粿品而且生意火爆。潮汕粿品,現在已不僅僅是潮汕粿品應用於傳統祭祀方面了,因其獨得風味也深得平常百姓的喜愛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粿類

潮汕人做粿,不同種類包不同的餡,不同的餡有著不同的特色,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了。一般的,做粿都有著一些共性的工序,有如做餡(炒餡等)、做粿皮(和粉等)、包餡(包裹等)、蒸粿等的。做餡,其形式多樣,變化萬千,這裡以用糯米飯做成的餡為例)。人們將糯米用高壓鍋燜煮(用高壓鍋能確保糯米的甜味);用油跟蔥蒜爆炒,然後加入豬肉、香菇,當炒得快熟的時候再加入蝦米;將煮熟的糯米飯倒進去一起再攪拌幾分鐘,這樣便完成了。做粿皮,先將準備適量的麵粉(或有粘米粉、薯粉等的)放在一個盆子裡,然後倒入熱水,一邊倒,一邊用筷子去攪拌,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據麵粉的量而定。接著便用手來揉麵粉,剛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點燙,得慢慢來,等到麵粉溫度適中的時候才用力將麵粉揉成團。而用粘米粉的,記憶中母親是於大鼎中,加入水加入粘米粉,一邊慢慢加熱一邊慢慢的攪拌,直至成團拿出。包餡,首先揉出一小團麵粉,然後將其揉成一個類似於碗的形狀,接著加入適量的糯米飯,最後將糯米飯給包裹起來;做好之後便用一個做粿專用的模型來印粿,將粿放在模型上,逐漸將粿由中間慢慢地擠壓到模型邊緣,然後一個粿便印了出來。蒸粿,用一個圓形的支架,然後要放上一塊布剛剛蓋住支架(防止粿黏在支架上),將粿由外往裡一個一個放在支架上,接著便可以放進鍋裡蒸上二十左右分鐘就可以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粘米粿

潮汕的粿品,還體現著精細化,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輩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代傳承著一代,也難怪潮汕有“歪鬢姿娘做無雅粿”之俗語。如粿類中的“白飯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見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簡單地把粳米粉衝開水和成粉團,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因為如果粳米使用機器、或石磨幹磨,磨出的粳米粉便會缺乏粘度,沒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來米漿後,要先上蒸籠將粳米粉漿蒸熟,因為粳米漿蒸熟,製出來的粿皮才會有爽滑的感覺,吃時不會粘齒。如無米粿,先將番薯粉加入等量的清水,攪拌均勻。鍋中放入清水(清水的分量應是番薯粉的兩倍),放爐上燒至水沸,加入白礬(按1000 克水加入5克白礬的比例),倒入番薯粉,攪拌均勻,成稀飯一樣的糊狀(應比糊略稠),待其半熟的時候,即端離火位,待其涼後才使用。如隔一夜後使用,效果更好)。有如傳統名小食“鼠曲粿”,傳統的做法是“鼠曲粿”用粿印印出來後,要選用幹芭蕉葉墊底,這不僅能襯托粿品來自於自然的清新原始風格,而且芭蕉葉經蒸熟後,更能散發出一種芳香的笆蕉葉獨特氣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麴草香味相得益彰,有濃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又有如“甜粿好食難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費工夫,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炊甜粿也很費時,還要注意把握時間和添水……所以做粿也是有秘方的,精細考究的,沒有手把手的傳承,不下狠功夫,是做不出好吃的粿。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煎粿

潮汕人對粿品的餡的追求,也是至臻完美的。有如紅桃粿的餡,用蝦米、菜脯、香菇炒香等的糯米飯,吃的時候將粿皮煎脆,口感迂迴於軟嫩間,滋味香妙。鼠殼粿,將鼠殼草熬汁,混入糯米粉做皮,包上蔥油、白肉丁、橙皮炒香的豆沙蓉,外皮香脆,內裡清甜,口感軟糯。樸籽粿,用樸籽葉最鮮的嫩葉,吃著是時節野菜的味道,很美味。包油粿,用炒熟的黑芝麻籽、炸得噴香的花生、加白糖攪拌做餡,還用於豆泥等鹹餡,炸好的油粿酥香金燦誘人,一口咬落,花生芝麻白糖的餡料“咔呲”響,滿口留香,與潮汕的工夫茶一同享用,超級令人滿足。有如無米粿,其餡有蝦米、韭菜(鹹餡)、或芋泥(甜餡),鹹餡的製法是取去皮綠豆畔放蒸籠中蒸熟,用面棍將其壓幼,加入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調入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即成,而甜餡的製法則採用綠豆沙或芋泥,炊熟了有如“水晶球”。吃時在鼎中煎熟了吃之,有如吃著一晶瑩剔透的“玉脂”般美妙,而且香氣逼人。草粿(也叫仙草密),由一種名為“草粿草”的植物煎取而成,它最出名的功效就是清熱解毒、退腸火,加上價錢低廉。每年夏天大街小巷就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一手執瓷缽,一手拿銅勺,一句吆喝“豆花,草粿”,要了一碗黑溜溜草粿,撒上了細細的白糖或紅糖,吃著爽滑清甘,清香可口,甜度恰好,吃著都是滿滿的兒時味道。小米粿做法新奇,造型獨特簡單。小米粿,餡是白蘿蔔、香茹、小蝦米等,蒸熟了如一朵晶瑩剔透盛開的花,香飄四方,吃著粿皮柔軟有韌性,口感柔滑,香而不膩,粿皮就像在嘴裡跳舞一般,再加上餡裡邊的傳統味道和獨特香味,使人吃了第一個還想要第二個,有“食小米粿致神仙”的感覺。鱟粿,餡為鮮蝦、南乳肉、鮮肉碎、鮮魷、厚菇、鹽、味精等,蒸熟後放進花生油或豬油鍋裡,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外皮酥脆,內裡熱透嫩滑,具有鮮、辣、香、鹹,一口都是天底下綜合的好味道……

潮汕人的粿品,不僅體現出了潮汕人從平凡之物中,窮盡機巧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出潮汕人對細緻生活的追求,吃著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民間藝術的鑑賞,還是美味的感觸,還有著地方文化的品嚐。

5

潮汕地處廣東和福建的交界處,歷史上記載潮汕襟山帶水,是著名的僑鄉,海洋文化濃郁,享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潮汕美食。潮汕地區有“日食三餐不知厭”、“三代富貴,方知飲食”的說法,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祖籍潮州,味覺中處處留著潮汕滋味的鄉愁,也正如他所指的“食在廣州,味在潮汕”。潮汕是美食的天堂,潮汕人以鹹淡酸辣口味不同,調製出因地而異、不同風味的粿品,這也可能從“潮汕是美食的天堂”中略見一斑。鮮”是現代人追求美食的一種“奢飾品”,也是人們對食物的極致期盼。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歎說:“……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粿湯

潮汕人一直秉承“匠心做粿,為鮮而造”,其聞名的潮汕粿汁、潮汕粿湯、潮汕牛肉粿、潮汕筍粿、潮汕粉粿、潮汕小米等等的,大多就地取材,以潮汕臨海的海鮮、盛產的竹筍、鼠麴草、牛肉等為原料、餡,吃著那海鮮有如剛從海里游出來的,那嫩竹筍剛從山上掰出來的,那鼠麴草剛從田裡摘上來的。一切,都是原始自然新鮮,很滿足客人們對於新鮮的口感需求,真正的吃出美食的幸福感,享受鮮美味覺的衝擊,以及童年味蕾的記憶。許多外地人,以及羈居他鄉的潮汕人、居住籍海外華僑,饕餮盛宴也比不過一碗潔白細膩的粿汁、吃幾盤潮汕炒牛肉粿、潮汕粉粿、潮汕腸粉等的,令他們胃口大開,吃出了熟熟稔的淚花……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鼠曲粿

鼠曲粿實際上是一種藥物食品,《本草綱目)中載:“原野間甚多……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為米曲,北方呼為茸母。可以入藥,性平、味甘,能祛痰止咳。”《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米半),以厭時氣。”《政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為粉,以壓時氣。”龍舌(米半),鼠曲粿之名,即用鼠曲和米粉末兒做的一種餅食。唐代皮日休在《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謝》詩云:“深挑乍見牛唇液,細掐徐聞鼠耳香。”《本草綱目)引邵桂子《甕天語》雲:“北方寒食採茸母草和粉食。”可見以鼠麴草制餅食的風俗至南北朝已有,後代代相傳,至今潮汕風俗依然。不過,古時北方吃鼠曲粿是在清明寒食之間,潮汕卻是在春節前後,這是氣候使然。

潮汕鼠曲粿名小吃之一由來,相傳南宋年間,在元兵入侵潮汕地區時,當兵荒馬亂,百姓流落於荒野之中,特別是冬寒飢餓,無物可充飢人們發現田中有一種野草“鼠曲”。這種草既能充飢,又無毒,還有特殊的香味,便把它作拿來食用。後發現該青草可以滲入大米磨成漿來做成粿,逐漸便認識到這種青草是一種好東西,為了方便使用,把摘來的青草用太陽曬乾,可以蓄藏。在逢年過節時,隨時都可以使用。後來這粿品經民間逐步改進,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為使用用糯米和蕃薯,這樣使粿皮比較柔軟,再把粿餡從原來用蕃薯和紅糖,改為用綠豆沙餡,有的是用紅豆沙餡,還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後脫膜用白砂糖研碎爛作餡。這一改進便成粿皮柔軟不澀,餡甜香,軟滑,滋潤,也就成為名小吃。現在這小吃以民間的一般食品已成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賓館、酒店、酒樓就餐經營。鼠曲粿的名稱就在於個鼠字,有的把鼠曲寫成“鼠殼”“鼠粬”,這樣也有的誤認為是老鼠的殼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牛肉粿湯

潮汕牛肉粿湯、牛肉粿,最具特色的牛肉丸、牛雜、牛肉等的,潮汕人對牛肉各個部位,有著幾十種不同的叫法,脖仁、吊龍、匙仁、匙柄、五花趾……部位不同,口感各異,堪稱潮汕版的“庖丁解牛”,也令人真正的吃出了牛肉的味道。據說,潮汕牛肉丸有近百年曆史,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丸里加進了一些嫩筋,吃起來就有點嚼頭,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而且正宗的牛肉丸都是手工製作。這可見潮汕牛肉粿湯、牛肉粿,配上潮汕特有的沙茶醬或辣椒醬,吃起來真的很有純正的味兒,能將人的魂兒都吃了出來。這也難怪,在九十年代初,香港無厘頭大師周星馳把潮汕牛肉丸引入其影視創作之中,《食神》中的牛肉丸用來當乒乓球打,頓時使潮汕牛肉丸風靡大江南北,許多遊客都慕名前往一試美味。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鱟粿

潮汕傳統鱟粿,其做法是取鱟肉與米漿混合,加入豬肉末香菇鷓鴣蛋等食材一同炊制,最後再經油浸高溫烹製而成,極具潮汕鄉味。據《潮陽縣誌》記載:“潮邑鱟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間也以奉客。而粉粿則唐乃有之。”棉城先民用粥漿或薯粉以及鱟肉、鱟汁為料,後創新用鮮蝦或碎肉,有的加香菇、鰈脯、花生仁一起調製,蒸製成形似蟠桃的粿品,用油文火煎熬,再蘸以辣椒醬或醬油,氣味更加芳香可口。關於鱟粿由來的傳說有很多,大多是說潮汕地區以前盛產鱟這種水生動物,於是以鱟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這就是所謂的鱟粿。因為以前物資匱乏,殺了鱟後,覺得藍色的鱟血不可浪費,於是便將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漿水原料中一起製成了粿品,嘗試之後發現,有一種特殊的鮮味,於是就成為了鱟粿。而自鱟被列為國家二級海洋保護生物,潮汕人就採用花蟹、蝦等近海軟體動物作為製作鱟粿餡,加入肉末、香菇、鷓鴣蛋等,最後再油浸高溫烹製,出鍋後用剪刀剪開,倒上特製海鮮醬,口味也是十分獨特的,也很為好吃,只不過鱟粿已不是真真正正的“鱟”粿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紅桃粿蒸熟

潮汕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紅桃粿,據說來源於仙桃。古人云:“天上有桃,名曰蟠桃,聞此桃可活百年,嘗此桃可活千年。”故此,人間也有了壽桃一說。潮汕先民以此傳說為原型,製作出紅殼桃粿,表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對長命百歲身體健康的祈禱,吃著也有“福份”了。而潮汕的安仔粿,其同樣來源於“老仙翁”“鯉魚”“石榴花”“躍龍門”“哪吒”等傳統民間傳說。“鯉魚”寄託年年有餘,且有“躍龍門”之追求,意喻升官發財;“石榴花”因為石榴多籽,寓有祈求生育旺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之意;“哪吒”象徵正義、敢於拼搏的精神……安仔粿大多為紅色,紅色是潮汕人心中的吉祥色澤,暗喻生活紅紅火火,也有驅邪納吉之意。相傳,以前的潮汕先民生活困難,沒有多餘的錢買各種肉,魚,水果祭拜,智慧的先人就靈機一動,把粿品做成魚,水果等各種圖案,既節省了開支,又滿足了後代希望給祖先豐盛祭品的願望,後來就做成了印有各種圖案的“胺仔粿”了。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鬼仔粿

關於潮汕粿品的民間傳說,其實還是有很多的,潮汕地區民間還流傳著的有關粿品的諺語、故事。有如“無工做幼粿”,說的是倘工夫不濟勉力而為;“賢做雅粿”,說的是工於心計、善做表面文章的人;有如“歪鬢姿娘做無雅粿”,指有些女人倘儀表不整,手藝不佳;有如“灶頭拾著粿,眠床拾著被”拿人家東西,並非偶然撿來;有如“咬破粿”,指事情弄糟露了餡;有如“別人草粿別人糖”,形容慷公家或他人之慨;有如“乞食丟落粿”,指那些異想天開、絕無可能的事;有如“無苦奈何舂甜粿”,指情出無奈舂的甜粿;梅隴兒兒歌唱的“猴舂咪 (一種昆蟲)咪舂猴;舂白米,做菜包;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後灶頭,乞貓撞膠落(掉下),目汁流流……”,說的便是菜包粿的故事等等。這可見“粿”是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潮汕人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潮汕的精神,一種獨有的風味,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粿仔卷

從粿品的味蕾,讀懂潮汕。吃,總給人一種獨特的美,食物由口而入,跳動於味蕾,最後滋味在心中感悟。從粿品各色美食的味道中,能體會到潮汕的個性與特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食物抱有虔誠之心的潮汕,一定是有趣而充滿人情味的。這也難怪,《舌尖中的中國》說:“一切思鄉、懷舊、想家的情緒都能在這裡得到最溫暖妥帖的安放。這裡沒有複雜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緻的器皿,只有與紀錄片一脈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質感、美味。”而潮汕的粿品,歷經500多年的傳承守正、創新發揚,簡簡單單的一塊粿,普普通通的一份粉,樸樸素素的一種草,平平凡凡的一些海鮮,在潮汕人的心靈手巧的“塑造”之下,注入了具有傳統地方特色的靈魂,也成了海內外近5000萬人潮汕人味蕾記住鄉愁的地方。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粉粿

一個人不知道吃什麼而感到孤獨時,那就走進潮汕的美食店吧!一個人靠著視窗的桌子靜靜坐著,在純淨寬敞簡單的空間,聽著緩慢的耳塞音樂,吃上一碗牛肉粿湯,抑或來上一盤炒牛肉,因為美味的剌激,吃著吃著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驅散這種孤獨感。而潮汕,是一個最接近神仙的地方,也是一個無需用雙眼就能讀懂地方。這個歸隱於粵東的土地,從來都是被旅行者所忽略的奇蹟之地,許多人可以給自已放個假,來這個“最接近神仙的地方”尋找“詩與遠方”,在潮汕美景與美味的誘惑下,三兩日放慢時光的閒情,便會感覺到自己已離不開這個低調的美食勝地。自古有“食粥致神仙”的說法,而在潮汕便會認為這是“食粿致神仙”了。所以有時我也想著,吃著潮汕的一千個粿品,也就能吃出潮汕的一千種美食的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