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惠王其人,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這種君王,大多極具才華,常常誇誇其談,表現的聰敏多謀,其實志大才疏、外寬內忌、氣量狹小、多欲少斷,後世如漢元帝、袁紹、宋真宗、明崇禎等都是這一類人。他們非常具有迷惑性,當時常常被世人誤認為英主,直到最後大家才發現,這種君王越聰明越可怕,因為他們自以為聰明,而聽不進任何意見,若整個戰略方向都是錯誤的,則他們越努力、越上進、越勤政,最後就敗的越慘,死的越快。

魏惠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武侯死後,魏罃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慾”,公叔痤去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

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這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魏惠王於前319年卒,享年82歲。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惠王與雄才大略根本沾不到一點邊,他與其爺爺魏文侯比起來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朕史認為魏惠王不識人才,不辯忠良,在關鍵時刻就掉鏈子,他純粹就是一個糊塗君主。由於在位時間太長,魏國就是毀在了他的手裡。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國是三家分晉當中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戰國初期魏文侯魏斯建立魏國以後,任用李愧變法,使魏國率先強大。經過三代的努力,魏國已經成為戰國首個霸主。魏文侯死後,兒子魏武侯繼位,想任用吳起做大將,結果遭到宰相公叔痤的排擠,吳起跑到楚國,從此楚國強大起來,開始逐鹿中原,飲馬黃河。所以魏國,人才流失從魏武侯就已經開始,然而到了他兒子魏惠王繼位以後,魏國的人才流失情況更加嚴重。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孫臏、張儀、范雎等跑到哪裡哪裡強大,魏惠王就是不用他們,把人才拱手讓給了別人。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商鞅早年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是個人才,病重時推薦商鞅接替自己的位置。魏惠王認為商鞅地位低,跟他也不熟所以不用他。後來,商鞅去了秦國,被秦孝公所用,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從此逐漸強大。一舉收復了河西,逼得魏國遷都大梁。

孫臏就不用說了,此人與魏國大家龐涓是同門,開始龐涓出於純潔的友誼邀請孫臏到魏國做官,結果發現孫臏太優秀。所以,龐涓也排擠孫臏,孫臏差點被魏惠王殺掉,龐涓假惺惺的求情,孫臏被削掉了兩塊膝蓋骨,才苟且活了下了。後來,孫臏逃到了齊國,在馬陵之戰不僅僅將龐涓幹掉,魏國霸權從此也衰落了,淪為二流國家族,直到滅亡都沒有回過神來。

可以說,商鞅和孫臏這一文一武魏惠王都錯過了。都是因為,被害,反過來將魏國打殘了。他錯過了商鞅和孫臏就算了,像張儀和范雎這樣的人才他也錯過了。除了這些人,連魏國貴族都逃到了秦國。魏國本來是人才發源地,結果成為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所以,魏惠王與雄才大略根本沾不上邊,他就是一個糊塗蛋。

總結:魏文候之後魏武侯仗著自己國力強拋棄了交好韓趙的國策,魏惠王在位時更是和韓趙交惡引發戰爭,齊國軍事家孫臏連搞了兩把“圍魏救趙”的套路,在馬陵和桂陵兩次重創魏軍,主將龐涓身死魏軍精銳損失殆盡,至此喪失強國的軍事本錢一蹶不振。

魏惠王在位期間,孫臏被龐涓陷害挖掉了膝蓋骨逃回齊國,商鞅不得重用去了秦國,范雎被陷害的生不如死也逃往了秦國,尖端大咖的流失反過來又和魏國為敵,魏國的衰落和走向滅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