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奇葩說》觀眾成為主角,節目突破常規,馬東又來了一次社會實驗

每次《奇葩說》開場的時候,馬東都喜歡說一句話,“我們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但是這句話沒人相信。

在前5季的《奇葩說》中,我們都會記得一些經典時刻,黃執中對人性的挖掘、姜思達為人提供不同視角、範湉湉的解放天性,讓人對“說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知道了一個觀點,即使看起來立場那麼明顯,但是不論是正反方,都會有觸動人心的那一刻。

在第6季的《奇葩說》中,也許是關注度越來越高,選手和導師的勝負包袱越來越重,《奇葩說》很難找到高光時刻,而只是在一些隊員的八卦中撕扯。不過,在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馬東又用他的創意,讓《奇葩說》成為了一次社會實驗。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在這2期的《奇葩說》中,節目組有意地挑選了觀眾,要知道在之前的5季《奇葩說》中,現場的觀眾在之前不帶有明顯立場,而在這兩期中,立場卻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期中,觀眾是男女比例1比1,辯題簡單甚至有些偏頗,“我喜歡穿熱褲出門,但男友阻止,我要改嗎”,直接將男生推到正方陣營,而女生都站在了反方陣營,該辯題也因為爭辯性差而導致當期節目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即使是最後邱晨的發言也很難讓人聽進去。

在最近的一期,則是這季節目中最高光的時刻,因為這次節目組選擇的觀眾是50個青年人和50個父母,這次的辯題也是本季最好的,那就是“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父母談責任 兒女愛自由

在現場,對這個辯題的正反方自由選擇,觀眾席上的父母幾乎都選擇了正方,而兒女都選擇了反方,初始投票是51對49。雖然我們不是現場觀眾也不是導演組,無法考證選擇正方的是不是都是父母,但是從對正方辯論時,觀眾席上父母被打動得流眼淚,以及反方辯論時,父母表情的漠然,已經知道了這樣的結果。

在這樣的辯論中,正方的KC、顏如晶、儲殷需要說服的是那一部分年輕人,這個雖然有難度,但是都是在《奇葩說》的射程範圍之內,畢竟這也是《奇葩說》一直以來的觀眾結構。然而反方的胡老師、龐穎、肖驍需要面對的是,《奇葩說》幾乎從來沒有過的觀眾結構,他們也是最難被說服的一部分人。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從現場的切換的鏡頭來看,在場的父母年齡在50到60歲之間,相應的兒女也在20到30歲左右。相比較年輕人而言,父母有著完備的價值觀,也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在社會上浮沉半生的經驗形成了他們的選擇,所以他們不會被任何的說法所說服。

從反方的胡老師開始,用理性去告知他們在孩子的面前沒有感情是藏不住的,從龐穎的角度告訴他們,離婚是孩子可以承受的,從肖驍的角度,告訴他們孩子不忍心讓他們付出太多,希望他們追求自我,然而在父母的神態迴應中,我們只看到了他們的不解。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所以,正方的辯論,只是儲殷的一句“我不希望孩子面臨選擇爸爸還是媽媽”的時候,就可以爭取到年輕人的票,而反方卻無論如何也抓不住打動父母的點,因為在父母心中,他們的選擇就是他們對孩子負責任的選擇。

中國的父母——最難說服的一群人

在知乎上,也有很多人加入了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其中最打動人的一段話就是“看到觀眾父母幾乎一致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改票的時候,我眼淚立馬就掉下來了,私以為我作為孩子最無法理解最委屈的,就是父母固執的自以為是的正確”。這名答主選擇隱匿掉了自己的名字,不過在評論中,卻有很多人回覆,“你不是一個人”。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在節目中,作為導師的蔡康永,最後也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個現象發表了意見,“即使是一個玩鬧的立場,家長也不敢放棄堅持了多年的原則” ,“而《奇葩說》的意義不是認同已經被認同的價值,而是開創新的價值。”

確實,《奇葩說》之前的高光時刻,之所以被觀眾銘記、念念不忘,就是因為他們從一個辯題挖掘出了更多令人思考,新的價值,而家長的堅持,讓大家看到,無論有多麼新的價值出現,對於他們來說都沒有改變的必要。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在豆瓣上,曾經的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到這個小組,但是曾經裡面的各種故事仍在社交平臺上流傳。那裡所展現的父母,他們並不是天生的惡魔,而是一個個實實在在有著養育之恩的父母,最後卻給孩子帶來了如此大的困擾,甚至沒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而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父母的3個致命特徵,也讓人壓力山大。

1、 家長的權威

在中國的語言體系中,父母都可以被稱為家長,只要是帶“長”,從通俗理解就是在某個領域某個範圍的掌管者。家中的父親、母親甚至是爺爺、奶奶都可以稱為家長,這意味著在這個家裡,被管理的只有孩子一個人。

所以,在這種語境的體系下,在父母的傳統觀念裡,孩子需要聽從父母、服從父母,在發生分歧的時候,不管怎麼樣,都需要遵從父母。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2、 固執己見的刻板觀點

不可否認,父母的社會經歷比目前的青年人多,但是由於資訊社會的發展,如今多渠道獲取資訊渠道的打通,年青人的知識結構和眼界都普遍高於上一輩,但是父母固執己見的刻板觀點讓他們永遠對自己的選擇自信、對自己的堅持自信。

在東北,這個現象更為明顯,那就是體制崇拜,而體制崇拜的背後主導者就是父母,很難聽說某個東北孩子不想闖一闖,然而父母認為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公務員,斷送了很多人闖蕩的想法。在東北,在私企工作基本可以被稱為沒工作,雖然這有著曾經“90年代”下崗潮的原因,不過如今工作的輪換跳槽,已經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父母眼中,只要不能做一輩子的工作,幾乎不能被稱為“工作”。

3、失效的溝通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在一個家庭中,想要與父母溝通,幾乎是一場完全被說服的過程,可能最初還是一場有邏輯理性的辯論,然而在最後父母總會在感情上進行綁架。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這種場面,溝通到了最後,往往結尾句是“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懂了”,這就意味著這種溝通的嘗試完全失效。

所以所謂的溝通,無非就是一場被說服的過程,就像是這場《奇葩說》所展示的,在觀念發生衝突時,最先反思和妥協的都是年青人,父母是無法被說服的,即使在場上有著那麼優秀的辯手。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其實在這場辯論中,讓人感到絕望的不是正反雙方觀點的不新穎、不夠有力量,而是父母們紋絲不動的選擇,以及正方在敘述時,父母沉浸於被自我犧牲感動的熱淚盈眶。在二排議員發言的時候,連這季公認最優秀的選手詹青雲也已經無心戀戰,只求“父母們,你們聽聽我們的道理”,這樣的發言多卑微,多像是在家裡爭辯的你我。

馬東的野心:溝通與理解

作為《奇葩說》的總負責人,馬東在《奇葩說》一開始的時候,就改變了中國網路綜藝的結構。起初,綜藝只為娛樂而設,用明星們吸引人氣,綜藝圍繞著他們做著一切努力,之後《非誠勿擾》等電視綜藝嘗試將素人引入成為綜藝的主體,不過天然的婚戀話題讓這種嘗試有著較小的難度。

曾經在電視上的辯論《國際大專辯論賽》,也只是成為大專院校學生或者辯論愛好者的小眾收視節目,而《奇葩說》以綜藝的形式,將娛樂與辯論完全融合,讓人看到思想的光芒。會說話、有思想成為很多人崇拜的新方向,而上一季大家對陳銘的喜愛,這一季對詹青雲的認同,都讓人看到知識的性感之處。《奇葩說》讓人看到過去被標籤化的“書呆子”這個群體的性感一面。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雖然在節目中,類似於大王、範湉湉能能夠尋找情感共鳴的選手更容易感染現場觀眾,但是在理性的選擇下,陳銘、詹青雲、黃執中這樣的選手更能讓人拓寬視野和思維的邊界,在大腦中獲得新知識和新角度。

應該說《奇葩說》作為一檔現象級綜藝,已經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一切,沒想到的是,馬東還有野心,將辯論引入情感因素,而這個情感因素不是所謂的情感共鳴,而是真正的情感溝通。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在節目的中間,李誕突然從一個堅定的反方,改換了自己的立場選擇了正方,他認為父母的票中,有48票雷打不動讓他很感動,所以改變了立場。也許這個問題,不應該是《奇葩說》來解決的問題,畢竟它只是一個網路的綜藝節目。

但是父母畢竟也是在社會中的一群人,雖然在年輕人的心中,他們認為父母不再是社會的主流,但是事實證明20到40歲的所謂年青人只是社會上的少部分群體。佔有社會資源最多的,卻往往被網際網路忽略話語權的則是45歲以上的這部分群體,也就是說這期的父母。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而馬東想做的,在我看來就是彼此真正理解和溝通,將父母和子女放到同樣的場景裡,接受一樣的實驗,來透過他們的選擇來讓彼此理解和溝通。雖然這次看起來是個失敗的實驗,但卻是個成功的嘗試,畢竟在網路綜藝中,又有誰敢於邁出這一步呢?

反思

在這一期中,其實最打動人的不是辯手的辯論和導師的結辯,而是最後環節中採訪的一位母親,節目組也給了她最長的表達時間。

《奇葩說》當最好的辯手,遇到最難說服的這群人!

她是一位清醒的長輩,她能看出儲殷在辯論時所用的技巧,也願意適應現代的價值觀去主動做出改變,甚至還預言十幾年之後的父母選擇會不同,她清醒、理解、願意去了解,也許這就是我們心中最理想的父母形象了。

在這期《奇葩說》結束後,我們最想思考的就是,如果如今的80後、90後成為父母,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