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引言

類似的耶穌會教堂中著名的還有獻給羅耀拉本人的聖伊尼阿齊歐教堂(Sant‘Ignazio,1626-?),設計人就是最後給聖彼得大教堂加上一段

巴西利卡

的馬代爾諾。

它中艙的天頂畫的題目是《耶穌會的傳教活動》(1685),作者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9)。他把中艙左右的建築用透視法畫得向天空延伸,高高聳出幾層,空間感和動勢更加強烈,看去驚心動魄。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

原設計在拉丁十字的交點上有一個直徑17米的穹頂,沒有造起來,波佐使用精確的透視法,畫了它的內部,在地面上標定的位置上看去,非常逼真。

建立在準確的幾何方法之上的透視法在文藝復興初期由伯魯乃列斯基奠基。

它發現了人判斷空間中的物體遠近的視覺原理,因為新,因為能製造幻覺,所以在巴羅克時期特別受到喜歡,建築師和畫家都愛利用它來虛假地擴大視野的容量。

一時間,興起了表現空間的熱潮,手法多了起來,例如,為了在視覺上加強走道深遠的感覺,梵蒂岡的入口特意造得一頭寬,一頭窄。雕像的安置常常既沒有龕,也沒有座,天使們到處自由飛翔。

在龕裡的,也多作要走出來的動態,這也是為了表現空間,突破內部空間的封閉性和有限性。特侖特會議規定教堂建築應該樸素,但巴羅克教堂卻愛用色彩鮮豔的大理石,用金、銀、銅和大量的繡花錦緞,用繪畫和雕刻,用各種壁龕、壁柱、挑簷來裝飾,這是當時教會以及教廷貴族的生活方式和愛好的反映。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穹頂

《聖經》說,上帝按他的形象創造了人,但事實是,人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

17世紀的教會以為上帝和教廷貴族一樣喜好豪華富麗,所以用豪華富麗來取悅他,榮耀他。到17世紀中葉,義大利巴羅克建築進入了盛期,這時期以兩位傑出天才的創作為標誌,他們是貝爾尼尼(G。L。Bernini,1598-1680)和普羅密尼(F。Borromini,1599-1667)。這時候,

羅馬教堂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實際的需要,但是為了裝飾城市,為了表示信仰的虔誠,為了慶祝天主教世界的繁榮,依然在羅馬大量建造教區小教堂,它們其實是一種紀念碑或者一種城市裝飾,不過教廷不採用異教徒的藝術形式如雕像、凱旋門、紀功柱而用教堂代替罷了。

這些教區教堂規模都很小,往往只有一個不大的廳,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形制當然用不上了。因為它們旨在裝飾和紀念,所以形式標新立異,變化多端,非常自由。

它們是巴羅克精神最強烈的代表者。教區小教堂最大膽、最新奇、最富有想像力的作品是羅馬的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1638-1667),設計人是普羅密尼。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穹

這教堂只有一個小小的大體呈橢圓形的廳堂,以長軸為縱軸。從內部看,兩側都有些深深的龕和波浪狀曲面的凹凸進退,並不容易判明廳的幾何形狀。隨著人的位置不同,空間不斷地運動變化,動態強烈,覺得有難以捉摸的複雜。橢圓形穹頂的表面上密佈幾何形格子,天光從中央灑下,彷彿透明。

格子越往上越小,誇張了高度。它四柱三間的正立面非常獨特,也呈波浪形。立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簷口中央嵌著一個橢圓形的徽章,下層的簷口是完整的,正好把波浪形呈現得流動起來。但立面的柱式構圖仍然井井有條,各部分在波浪中各得其所,柱子立在波谷和波峰之間,規規矩矩,毫無勉強的感覺,表現出極高的構圖技巧。

有人傳說,普羅密尼在作設計的時候,愛用蠟做模型推敲造型,所以石頭的建築物竟好像是柔軟的。柱子倚牆獨立,體積感、雕塑感很強,充滿了巨大的力量。

在古羅馬建築中,倚牆的柱子多是扁平的壁柱,米開朗琪羅好用大半個柱身凸出於牆面的圓柱,巴羅克時期則用獨立柱倚牆。

所以巴羅克的建築,即使是小型的,也都很雄健,並且由於光影的襯托,立面上的垂直線很突出。離聖卡羅教堂不遠,有貝爾尼尼設計的

聖安德烈教堂

(S。Andreadel Quirinale,1678),它也只有小小一個橢圓形的廳,但以短軸為縱軸,空間稍稍侷促一點。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古羅馬鬥獸場

內部光線明亮,變化少,穹頂上裝飾的小天使雕像沒有座子,沒有框子,分散著,好像一直在自由飛翔。它的正立面很簡潔,但比例嚴謹和諧,方和圓的對比、大和小的對比、明和暗的對比、虛和實的對比都很鮮明而主次清晰。對立著又呼應著,整體統一,絲毫不亂。

一對大柱子和它們上面的山花控制著全域性,使整個立面統一。聖卡羅和聖安德烈教堂,立面構圖很新穎,就每一棵柱子來看,從基座經柱身到簷部,都中規中矩,但它們的組合卻出奇制勝。

羅馬的巴羅克教區小教堂大多如此。組合得更自由的有聖維桑佐和聖阿納斯塔斯教堂(SS.Vicenzo ed Anastasio,1646-1650)和巴斯的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della Pace),前者竟三棵柱子組合在一起,柱子純粹被當作造型因素而完全不顧它的結構起源。

不過,雖然是反理性的,立面構圖卻也緊湊和諧。

古羅馬巴羅克式建築有何特徵?代表性的建築有哪些?

▲聖彼得大教堂

貝爾尼尼說:“一個不偶爾破壞規則的人,就永遠不能超越它。”另一位巴羅克建築師瓜里尼(Guarino Guarini,1624-1683)說:“建築應該修正古代的規則,並且創造新的規則。”

這時期的傑出人物仍然以創新為念,個性很突出。教區教堂聖瑪利亞·德拉·維多利亞(S.Maria della Vittoria,1620)的大堂裡,貝爾尼尼製作的考納羅禮拜堂(Cornaro Chapel)是巴羅克的建築、雕刻和繪畫渾然一體的最完善的標本。

聖女特雷莎(St.Theresa)的神龕建築完全雕刻化了,兩側牆上以薄浮雕表現透視準確的陽臺,施主考納羅一家倚在欄杆後望著迷幻的特雷莎,好像要走過來。

小小的禮拜堂,金光閃閃,色彩斑斕,無比瑰麗。這些小教堂都只有一個不大的廳堂,但仍然不能算作集中式的,因為穹頂沒有成為外表形象的中心,產生垂直軸線,把教堂統率起來。

結語

羅馬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上的聖阿尼斯教堂(Sant’Agnesse)是集中式的,高聳的穹頂和輔佐它的一對鐘塔一起,不但統率著教堂,也給廣場一個構圖中心。這教堂的正面是普羅密尼設計的(1653-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