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溪流拐彎的地方

九點鐘的太陽,暖暖的。一段舒緩的溪流,將水裡的太陽梳洗,秀髮金絲般飄逸,間或,甩一甩。一群小魚追逐水紋而去。

獨木橋上,已有人走動。有人挑著一擔黃豆秸稈先行,稍後,一老一小也上了橋。側看,圓潤的太陽伴行著,橋便洇出一道絢爛紅暈,人便如行在彩虹上了。霧已散去,對岸的村莊,愈發清晰。村莊靠著山。山並不高險,但峰巒綿綿,闊葉林茂盛。

從村前川流而過的溪水,叫馬金溪,是錢塘江的一條小支流,是由許多涓涓細流匯合成的一條小河。水邊蘆葦、香蒲、三稜草和野生水草隨波流蕩,開化縣音坑鄉下淤村就坐落在馬金溪畔。

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下淤村人的馬金溪,曾有過一段邋遢日子。養殖戶隨意將豬糞雞糞排入馬金溪。雨季洪水氾濫,溪道多年未疏浚,汙水倒灌入村,見門就入,捲走傢俱,劫走雞鴨鵝豬。洪水退去,遍地遺棄著被拆卸的用具,死去的家畜,還有一窠一窠的死水潭。

如今,馬金溪早已換了模樣。獨木橋這段溪流,水面開闊,水流平緩。水邊飄散著幾葉彩色小船。有孩子歡快呼叫著朝小船跑去,後面大人追趕著呼喊著:慢點哎、慢點哎——這裡是兒童水上樂園。

變的不只馬金溪。在時間經過這個小小的下淤村時,縣城的、鄉鎮的、村裡的人幫了時間的忙,讓該變的一切都有了變遷。

下淤村先後有償收儲了幾十棟村民的土木結構老屋,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一棟棟既充滿田園野趣又不失現代氣息的建築,並命名為“霞洲藝術村”,吸引了幾十位藝術家入駐。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啟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儘管村莊曾經衰敗,儘管有些人已經去了他鄉,但村莊的根基還在,文化基因尚完整。因為有作家和藝術家的到來,有文學和藝術的召喚,那些走遠的人又一一歸來。

每年遊客數也在增加。這個曾經荒寂的村莊熱鬧了起來。

沿溪小道漫走,天色空濛,一處臨溪的白牆黛瓦建築引人注目。輕搖門口風鈴後,一位女士迎門帶領入門。院內裝飾得自然隨性,令人驚喜。有些牆面是用廢棄的瓦片砌的,呈青灰色魚鱗般排列。大樹仍然保留,仰望能見樹冠以及一片天空。靠近水邊一側,籬笆牆,半開放式。站在視窗,水流近在咫尺,水草悠悠,魚兒悠悠,清澈見底。桌子上擺放著茶具,還有香爐、香筒、香插,檀香繚繞。這是個以“漢唐”為主題的漢唐香府傳統文化體驗館,由廢舊機埠改造而成。在這裡,人們可以品茶,品香,插畫,撫琴,書法。

女士到古琴房為我們這群遠方來的客人撫曲。閉目凝神,我彷彿聽見水鳴清澗,花開幽谷,雪落山川,彷彿可感受天地萬物極細微的觸角。

江南文化的核心,便是水的特質。它大度包容,集溪成湖,匯流入海。它自由流淌,不硬抗也不受拘束,走不通便繞山而行。正如下淤村人,為改善環境放棄有汙染的養殖業,變通發展。水是天然的融合劑,也是天然的洗滌劑。它一邊穿行流淌,一邊滋潤田野和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