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肩關節復發脫位治療有困難?深圳二院運動醫學團隊集中攻破5大技術難題

肩關節脫位是全身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深圳平均人口年齡僅33歲,且深圳人的運動人群佔比較多,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肩關節脫位的患者也會偏多一些。記者近日從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運動醫學團隊集中攻關,針對5大技術難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並取得突破,其“有限配對喙突截骨改良技術(Lutajet)”可將手術時間縮短至50分鐘內。

肩關節脫位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性發作和隨之而來的關節軟骨不斷加重的損傷老化。由於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反覆脫位伴有明顯骨缺損的難治性肩關節復發脫位最為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手術後複發率也很高,有文獻報導稱難治性肩關節復發脫位術後複發率達75%。

肩關節復發脫位患者最大的痛苦,就是需要完全放棄運動。近一百年來,學者們採用了長期固定、電烙鐵灼燒、切開手術修復軟組織、各種骨移植等上種方法,療效卻一直有限,大部分患者仍然難以完全恢復原來的運動。

1954年法國學者M。Latarjet發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革命性手術,並在2010年前後由Laffose、Pascal兩位教授將其微創化,Latarjet手術使98%的患者可以恢復至原來的運動量。但是,微創化的Latarjet手術仍然面臨著5大技術難題:

一是關節鏡下視覺差:想象右手拿著攝像頭,眼睛看著由攝像頭投射的電視螢幕,用左手寫字!學習曲線非常長。

二是手術犧牲喙肩韌帶、胸小肌的功能:傳統Latarjet手術擷取喙突,並需要切斷、分離喙肩韌帶和胸小肌。

三是關節鏡下操作存在的各種困難、風險:傳統Latarjet手術肩胛下肌腱周圍的操作複雜,有腋損傷神經風險。且手術精確定位有所不足。

四是傳統Latarjet手術技術要求很高,否則後遺症、併發症較多。

五是傳統Latarjet手術後的骨吸收難以避免,長期對抗運動存在隱患。

為了使我國廣大肩關節反覆脫位患者得到目前最好的治療技術,2013年積水潭醫院姜春巖教授、北醫三院崔國慶教授將關節鏡下Latarjet引入中國。

深圳二院運動醫學科是廣東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主委單位,是華南首家運動醫學專科,成立15年來,肩關節鏡手術超過3000例。2013年開始,針對區域肩脫位患者眾多的特點,學科帶頭人陸偉教授組建了由來自哈佛大學等20餘人組成的團隊,針對5大技術難題,基於肩脫位的病理生理、影像學、生物力學、組織學以及最為重要的臨床技術改良進行了一系列臨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全新創新的“有限配對喙突截骨改良技術(Lutajet)”,使該技術大大簡化(3步驟)、手術時間明顯縮短(50分鐘內),保留了喙肩韌帶與胸小肌,避免了肩胛下肌腱和腋神經損傷,臨床效果優異,無一例後遺症或併發症,全部患者恢復原來或更強的運動。基本達到了業界推崇的FEAST(Fast、Easy、Accurate、Safe Technique)。

該技術解決了5大技術難題,使掌握中等肩關節鏡技術的醫生都能較從容、較好地完成該技術。

過去5年來,該技術受邀在法國等地講學,並在新加坡、泰國多次手術示範,全國70家醫院推廣應用,目前已完成多中心手術超過500餘例。學術成果發表國際、國內頂級運動醫學雜誌相關論文20餘篇,其中國內首篇彈性固定Latarjet技術發表在美國運動醫學雜誌(AJSM),臨床水平、研究成果處於業界領先地位。

(原標題《肩關節復發脫位治療有困難?深圳二院運動醫學團隊集中攻破5大技術難題》)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帥菲斐 王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