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花海變“糧田” 雲和這個村種下“新希望”

這幾日,雲和縣緊水灘鎮石浦村的田間地頭傳來隆隆機聲,一臺機械插秧機正在來回作業,將原先拋荒的百畝花海改種上稻柍,寂靜了許久的村子又忙碌起來,在這個春天種下“新希望”。

花海變“糧田” 雲和這個村種下“新希望”

走進石浦村,眼前一百餘畝的田地都已經重新開墾鬆土並灌滿水,一株株秧苗被整齊地栽入田中,給石浦村增添了一份勃勃生機。“我們四開始種植,一共種兩季再生稻,到八月份收一季,十月份再收一季。”緊水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雨華說。

自2015年那場最為熱鬧的花事過後,石浦村一度迷失了方向,這塊地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利用。今年,藉著耕地“非糧化”整治的契機,強村公司和村集體將農戶閒置田以每畝1000元的租金進行集中流轉,並透過整合改造,將以前的百畝花海改建成現在的百畝高標準農田,嘗試兩季再生稻與土豆輪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預計水稻畝產1200斤左右,可增加村集體收益大概8萬元。待今年12月份水稻收完之後,再對土地進行翻耕、種植土豆,預計還能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利潤。”石浦村黨總支書記彭永生介紹,這種方式,村民不僅能拿到田租,還一定程度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同時還增加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

花海變“糧田” 雲和這個村種下“新希望”

吸取花海經濟難以持續長紅的經驗教訓,這次石浦村在發展規劃和專案選擇上都有了新的轉變,也更加成熟,不僅因地制宜將閒置田變成保障“米袋子”的糧田,還透過“強村公司+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這種產合新模式,加強“凝聚效益”。雷雨華說:“稻穀豐收後,我們將透過深加工、精包裝,持續擦亮“金水灘”農業品牌,把原生態優質農產品銷往結對單位省交通集團。這種模式下,種植的產品沒有後顧之憂,必將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專案。”

其實賣稻米,還只是石浦村葫蘆裡賣出的第一劑“藥”。石浦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底蘊深厚的“船幫文化”,讓這些資源“活”起來,增收有“稻”、發展有路,實現農旅融合雙增收,才是石浦村人發力的方向。彭永生說,村裡旨在透過打造百畝糧田,進一步激發石浦村的發展活力,從而實現人氣和流量的再恢復、再提升。

花海變“糧田” 雲和這個村種下“新希望”

據瞭解,今年石浦村正積極建立3A級旅遊景區,依託百畝稻田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打造田園風光,開發稻田小火車、農事體驗、星空帳篷等遊玩專案,透過“稻田+”串起一二三產業,走上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目前,村裡已著手將村委樓改建為3A景區旅遊接待中心,並抓緊在“五一”前修建好520米長的網紅小火車軌道和稻田打卡點專案。

思路一變天地寬,百畝“糧田”承載著石浦人的希望,同春天種下的稻秧一起等待著秋天的“收穫”。

藍媒聯盟·雲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潘陳飛 雷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