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堅和董卓,後來成了一生之敵!

中平二年(185)冬十月,車騎將軍張溫率軍十餘萬屯於美陽,邊章、韓遂進擊,張溫小敗。十一月,破虜將軍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力攻邊章、韓遂,大破之,邊、韓敗退榆中,張溫遣蕩寇將軍周慎率三萬人追擊。

周慎此人在史書中籍籍無名,僅此一見,但其參軍事卻是個大名人——孫堅。孫堅認為,賊軍倉促撤入榆中,其城中無糧,必得從外界運糧;若給我萬人斷其糧道,周將軍率大軍繼之,賊軍必無心戀戰,逃入羌人地盤中——羌人出產無法供應這麼多隊伍,這樣就回到咱們熟悉的對羌作戰模式下了,如此則涼州早晚必可平定!

孫堅和董卓,後來成了一生之敵!

應該說孫堅是個天生的軍事家,一眼就看出了此次涼州之亂和以前羌人之亂的區別——這次對面的和自己這邊的漢軍一樣,也是漢人軍隊,或者至少是漢人作戰方式的軍隊。漢式軍隊和遊牧式軍隊的一大區別,就是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不論是組織還是裝備,都是拿錢砸出來的。裝備這塊很直觀,就不用說了;組織這塊,嚴密的組織需要大量的訓練,而接受訓練顯然就要脫產,那麼就得有多餘的糧食出產。所以涼州反軍能以漢式武裝與漢軍對攻,顯然是因為佔據了漢地,才能有這樣的經濟基礎,既然如此,只要把他們趕出漢地,那他們不就沒法再保持現在的作戰方式了嗎?

但是,周慎不以為然——只不過是一群小小蟊賊,哪裡需要這麼麻煩的謀劃,你個小參軍懂個屁!於是周慎圍攻榆中,邊章、韓遂分兵屯於葵園峽,反而斷了周慎的糧道!周慎大懼,最後丟下輜重撤退了。

對方已經不是之前百年的單純羌人了,周慎卻還用老眼光看問題,無怪乎只在史書上出場了這一次。

另一方面,張溫又派董卓率兵三萬攻討先零羌,結果董卓跑得太快,被羌、胡包圍於望垣以北。要說董卓當然不是一般角色,他命人在之前渡過的河裡起了堰塘,似乎是要捕魚來補充軍糧;然後趁著羌人放鬆了警惕,就藉著堰堤的掩護跑了出來,隨後反手就把堰堤給推了。羌人反應過來後追擊,結果因為水位提高,渡不過河,只好還軍扶風。

董卓此戰雖然沒什麼損失,但勞而無功,張溫就召他過來——張溫的意思,無非就是想訓訓這些敗軍之將,讓他們認真點;誰承想,董卓壓根不理他那一套,過了好久才不情不願地來見張溫!張溫見到董卓,訓斥他作戰不利,又質問他何以遲到,結果沒想到董卓不光沒有誠惶誠恐,反而各種陰陽怪氣——要知道,張溫可是宰相序列的車騎將軍,董卓可只是一個雜號將軍,地位比太守還低,和張溫中間差著十七八級,而且張溫還是欽差啊!

孫堅和董卓,後來成了一生之敵!

所以,張溫當場就皺起了眉頭,如果在雒陽、在朝中,董卓這種等級的官敢這樣懟他,張將軍早就翻臉了。這回他本來也想當場發作,但奇的是,還沒張口,卻又猶豫起來了!他不表態,董卓也不說話,場面一時頗為尷尬。

還是孫堅,這位參軍此時也在張溫身邊,他對張溫耳語道:“董卓不畏罪反如此囂張,明公應以‘

召不時至

’之罪軍法從事!”張溫沉吟一陣,說道:“董卓在河西、隴右素有威名,若殺之,‘

西行無依

’啊!”

——張溫終於說出了真正的理由。

關西和別處不同,多年的邊境戰爭,使此地早已形成了一個軍事集團。他一個空降的關東士族,怎麼可能使喚得動這些關西大兵?

縱使有孫堅這樣非西涼系的能人,但他亦不過只是一個將,底下的兵可還都是西涼的兵啊!

你看之前不論是周慎還是張溫自己,根本就沒打過一次勝仗,董卓好歹還一勝一平啊!

孫堅和董卓,後來成了一生之敵!

兵都是一樣的兵,但他們配不配合,效果就是天壤之別。

所以最後還是得靠董卓這樣的地頭蛇!

孫堅繼續煽動張溫,說您“

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賴於卓!

”董卓如此慢上無禮,若不殺之,何以服眾!但張溫還是不敢動手,還讓孫堅趕緊退下,免得董卓起疑心。孫堅不忿,悻悻地走了。之後張溫隨口說了些場面話,董卓也大搖大擺地回營了。

其實,張溫又哪裡不想斬了董卓呢?可是真的弄死他,西涼軍恐怕立刻就要出問題,消極應戰都是輕的,搞不好還會譁變!到時候他咋交差?

至於孫堅,反正他又不是領導,西涼軍要是鬧起來那更好,要不然怎麼顯出他孫堅的本事來!大家記住了,孫堅此君,或者說他們富春孫氏一家子,都有這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特點,區別也只是藏得深不深罷了。

孫堅和董卓,後來成了一生之敵!

想到之後的事情,有人可能會扼腕嘆息——若張溫此時真聽了孫堅的話,斬了董卓,那不就沒以後那麼多破事了嗎?然而,東漢末年,朝廷實是積重難返,就算沒有董卓,也很可能冒出個袁卓、孫卓、曹卓出來。實際上董卓倒沒有和漢室撕破臉,反而是他死了以後西涼系才暴走的。西涼系作為此時最強的軍事集團,在中央虛弱之時摻入朝堂本就是大機率事件;而且就算西涼系沒有摻和進來,不還有幷州系的丁原、呂布嗎?再說雒陽中的袁紹、曹操之流,又哪個是省油的燈呢?就說現在這孫堅,可不也是個好亂的主嗎?

雖說此時殺不殺董卓對之後的劇情應該也沒什麼大影響,不過這孫堅和董卓,倒是對上了,後來可以說,成了一生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