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三國英雄,首數曹孟德。

“亂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這是當朝許劭的評價;

“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這是南陽何顒的評價;

“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他最為人熟知的名言。

曹操,

大概是三國最複雜的人物了。

因一部《三國演義》,

世人皆道曹操奸詐。

殊不知,身處亂世,

往往也是身不由己。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人們只看到曹操的殘暴奸詐,

卻忘了他亦有悲天憫人之心;

只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卻忘了他終其一生未曾篡漢;

只看到曹操亂世英雄的一面,

卻忘了他也是治世之能臣。

世人,皆看錯曹操。

放下偏見,

我們將看到一個,

更為真實的曹操。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曹操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蔡邕,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曾與一度與曹操有故。

後來,蔡邕因牽連於董卓之事,

死於囚牢之中。

而他的女兒蔡文姬,

則在戰亂中不知去向。

感念故人的曹操,

對此念念不忘,

一直留意蔡文姬的訊息。

曹操所不知的是,

蔡文姬在兵荒馬亂中,

被擄到了南匈奴,

被獻給了匈奴左賢王。

身處異域他鄉的蔡文姬,

只得入鄉隨俗。

她嫁給了左賢王,

為他生了兩個兒子。

蔡文姬懷著對故土的思念,

日復一日的守望,

這樣的日子,

一過就是十二年。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這十二年間,

曹操東征西戰,

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

可他尚未忘懷故人之情,

儘管軍政事務繁忙,

仍在打探蔡文姬的訊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

公元208年,

曹操終於得知,

蔡文姬身處胡地。

於是他派遣使者,

以極其貴重的禮金,

將蔡文姬贖回中原。

闊別鄉土已久的蔡文姬,

歸來時已無人依靠。

曹操親自為蔡文姬做媒,

將她嫁給了董祀。

後來,董祀犯了死罪,

蔡文姬向曹操求情。

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

蔡文姬赤足蓬頭來請罪。

曹操不禁為之動容,

便放董祀了一條生路。

這亦是曹操重情的表現吧。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僅僅是因為一段故交,

曹操多年打探蔡文姬訊息,

贖蔡文姬於匈奴,

為之安排夫婿依靠,

又同意她的求情。

曹操,

難道不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嗎?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曹操格局之大,令人欽佩。

曹操起於亂世,

平生征戰四方,

常在生死邊遊走。

若說他最狼狽的經歷,

當數宛城之戰。

建安二年,

曹操徵宛城張繡。

在大軍壓境的局勢下,

張繡投降了。

輕而易舉的拿下宛城,

曹操自然大喜過望。

為了控制局面,

他納張繡之嬸為妾;

又重賞張繡部下胡車兒,

意在控制宛城兵權。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未曾想,

這些舉動激怒了張繡。

在謀士的建議下,

張繡決定先下手為強。

趁著月黑風高之時,

偷襲曹操軍隊的營地。

曹軍猝不及防之際,

紛紛亂成了一鍋粥。

曹操的愛將典韋互護主而死,

侄子曹安民也慘遭不幸。

宛城一役,

是曹操一生的傷痛。

兩年後,

張繡又一次投降。

宛城的遭遇歷歷在目,

愛將和侄子的慘死,

自然使曹操對張繡恨之入骨。

若是常人,

恐怕一定會趁機報復吧。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可曹操的格局,

並不同於常人。

在當時的局勢下,

張繡是應爭取的人物,

若是殺了他,

恐怕會寒了人心。

自古成大事者,

能忍常人之不能忍。

曹操放下過去,

原諒了張繡的作為

為了表達誠意,

甚至與張繡結成了親家。

由於曹操馭人得當,

天下英雄紛紛歸心。

在廣納賢才的基礎上,

曹操成功統一了北方。

放下仇恨,寬容以待,

這正是曹操格局的體現。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歷史上的曹操,

不正是那被淘盡的英雄嗎?

不讀曹操,不足以明人生

多少莫須有的罵名,

曹操都默默承受了。

皆道曹操負天下人,

可熟知他亦是重情重義之人?

皆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誰知曹操終身未曾篡漢?

皆道曹操殺戮太勝,

可誰知正是他安定了北方?

千古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而曹操,終將為人們所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