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弘揚地域文化 講述保定故事

/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保定易縣清西陵周邊的村落都不簡單,在這些不簡單的村落中有一座叫鳳凰臺。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開始修建泰陵,劃定保護區域,砌風水牆,鳳凰臺村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八旗、禮部、工部、守陵的官兵形成了這裡的第一批村民。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易縣有名的滿族風情村。

鳳凰臺的大多數人都是滿族後裔,即便是農家院,也都不是一般的農家土菜,可以稱為農家版的“滿漢全席”,其中有一道菜——宮廷肘子,那可是得到過乾隆爺點讚的。

清宮名菜“1750宮廷肘子”源自易縣民間的福壽肘子。據史料記載,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中元節,皇帝攜後宮嬪妃及文武百官來易縣清西陵祭祀其父皇雍正,中午在梁格莊行宮用膳。午膳中上了一道當地民間風味的福壽肘子,乾隆因見其“皮紅光亮、香飄四溢”,食後讚不絕口,龍顏大悅,遂將此菜帶回宮中,令京城御廚研究改進,後成為皇宮御宴之上品,於是將其命名為“宮廷肘子”。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宮廷肘子源於易縣,被御廚改進後又從皇宮御苑傳回西陵行宮,後擴散至民間,在易縣城鄉廣為傳承。易縣的多數酒樓、飯店、農家院,都會做宮廷肘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各類宴席上,宮廷肘子更是不可或缺的“四大件”之一。但是,說到“宮廷肘子”的正宗源流,非西陵行宮莫屬。2012年7月,由西陵行宮和百益城賓館聯袂烹製的“1750宮廷肘子”,一舉榮獲中國·保定首屆旅遊美食節餐飲大賽熱菜金鼎獎。

易縣作為豪俠輩出的古燕之地,吃豬肘的歷史源遠流長。豬肘在古代叫“彘肩”(彘zhì,意為豬)。中國人吃肘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漢年間。當年大秦勢衰,楚漢爭霸,項羽設“鴻門宴”欲殺劉邦,宴席上就有“彘肩”這道菜。《史記·項羽本紀》中“樊噲闖宴”一節,詳細記述了樊噲“瞋目視項王”,並與之“鬥卮酒、啖彘肩”的英雄豪壯之氣,從而為我們留下了 “彘肩斗酒”這一成語。

“1750宮廷肘子”須選用本地家養黑毛豬,這種豬生長期為9至12個月,天然餵養,肉質瓷實、皮薄肉嫩,營養豐富,具有和血脈、潤肌膚、填腎精、健腰腿的美容養生作用。宮廷肘子具有色澤紅亮,入口鹹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肉不糊嘴,濃香醇厚、補虛增壽等特點,可以讓您一朝大快朵頤,數日回味無窮,已成為中外遊客行宮傳膳必點必吃的一品佳餚。

選好的黑豬前肘要先經過清水浸泡、清洗,然後用噴槍去掉表皮殘留的毛和髒東西,再用刀仔細刮乾淨,這樣經過徹底清潔之後的肘子在烹製後才不會留下腥羶異味。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然後肘子要經過一夜醃製,在燉制過程中加入了人參、肉蔻、砂仁、丁香、陳皮、白芷、枸杞等四十餘種中藥材和黃醬、料酒、蔥、姜、八角、桂皮、花椒等調料,不但讓肘子有了獨特的香氣,更有補腎養血、滋肝潤膚、延年益壽的功效。

舌尖上的易縣之宮廷肘子

經過第一次焯水後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抹上蜂蜜,入油鍋高溫炸制。這一步不僅讓肘子上了色,也讓肘子裡有了蜂蜜的特殊香氣。

最後就是燉煮了,煮完還要在湯中燜制、浸泡,這道宮廷肘子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