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刺殺事件

1170年12月29日,托馬斯·貝克特大主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遇刺身亡。

這是中世紀一起著名的謀殺案,當事雙方分別是英格蘭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和他的摯交好友、英格蘭前任大法官、現任英格蘭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

貝克特大主教被刺身亡後,震驚了整個歐洲。

這場刺殺,表面上看是貝克特主教和亨利二世的恩怨情仇,實際上是中世紀英國政教關係的一個縮影。其根源在於從諾曼征服到亨利二世統治時期,在王權日益得到強化的同時,教權也逐漸成長起來,王權、教會之間的矛盾變得尖銳化,加上羅馬教皇積極干預英國政治,政教關係由聯合轉為對抗。

不光在英國,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也貫穿了歐洲的整個歷史。

從德皇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跪 ,到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到伊麗莎白一世被奉為新教女王,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三次更改宗教立場,無不反映著鬥爭的激烈。

為什麼這一次的大主教之死會讓整個歐洲都震驚?這場刺殺事件又是如何改變英國的歷史程序的?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清楚——

第一,出身商賈的貝克特如何成為國王的至交好友?

貝克特出身低下,起初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手下做文書。大主教覺得他雖然學術成就不怎麼樣,但勤奮肯幹,於是逐步提拔他。

1154年,貝克特成為了坎特伯雷的總執事。在此要職上,貝克特俸祿增加,他在倫敦的府邸因此建得富麗堂皇。正是在總執事這個位置上,他與亨利二世相識。

貝克特的性格和能力也逐漸得到了亨利二世的認可,於是,在大主教特奧巴爾德的舉薦下,亨利二世任命將貝克特任命為英格蘭政府的最高官吏。貝克特也不負眾望,在為王室服務的工作中應對自如。

1160年前後,貝克特到達了權力的巔峰,他被任命為大法官。當時他四十出頭,而國王將近二十七歲。貝克特身材高大,相貌給人以好感,儀態高雅,擅長宮廷談話的技巧。就像亨利八世的首相托馬斯·沃爾西,伊麗莎白一世的秘書一樣,貝克特運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靈活的頭腦,為亨利二世上上下下打點好日常工作的繁瑣和混亂。

不光在政府事務上兩個人配合默契,私下裡兩人的感情也非常好。他倆經常一起騎馬打獵,國王經常招呼也不打到貝克特家吃飯,還把自己的兒女送到貝克特那裡學習。

中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刺殺事件

那麼,國王為什麼要謀害自己的至交好友?

這就要說到貝克特的另一重身份了。除了擔任亨利二世的大法官,貝克特還是坎特伯雷總執事。提拔貝克特,固然有性格和能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亨利二世一直將貝克特視為王室和教會之間的橋樑。

整個12世紀,歐洲所有的君主和教會都在就職權問題產生爭鬥,而作為金雀花王朝的國王,亨利二世也認為教會的手伸的太長了,損害了他自己的王權。所以,亨利二世一直在盤算要將英格蘭教會從羅馬的管轄中“解放”出來,甚至決心“馴化”教會。

而老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死,在亨利二世眼中就是最好的契機,他可以培養一個溫順聽話的大主教,重新定義王權與教權的界限。而貝克特,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但在教會看來,貝克特根本沒資格當大主教。

第一, 他俗世身份過於顯要,身為國王的密友和大法官的他讓教會不能認同、服從;第二, 他的出身低下而且神學的學術建樹不足;第三, 他在擔任大主教之前的職位和資歷也不是最佳人選。

最重要的一點,他被任命為大主教,很明顯是亨利二世企圖用皇權壓制教權的一種表現。

不過,在亨利二世力排眾議之下,貝克特還是擔任了這一職位。但亨利很快發現,貝克特沒有按照自己規定的路線,繼續為王權服務。

在貝克特看來,這種任命是非常惶恐的。

一方面,拿著教會的錢,吃著王室的飯,無論如何都有悖於他的原則;另一方面,初次擔任教庭職位的貝克特承受了來自宗教界的極大壓力和非議,為了能坐穩這個位置,他也要做出一些成績。

貝克特成為大主教不久就辭去了大法官一職,理由是他“不可能同時效忠兩個主人”,就此與皇權,也就是亨利二世割斷聯絡。在亨利二世重整國家的司法體系,與教會分庭抗禮的時候,貝克特還釜底抽薪,上書羅馬,要求增強坎特伯雷的權力,也就是聯合羅馬教廷全力反抗。

王室忠心耿耿的鷹犬,一夜之間成為了最大的敵人。

貝克特與亨利二世最終一拍兩散。貝克特到亨利二世的死敵法國國王那裡待了5年,5年間,貝克特不斷上書羅馬要求制裁亨利二世;而亨利也無視貝克特的大主教之位,讓別的主教給皇子主持加冕儀式,貝克特惱羞成怒,回國後貝克特將這些反抗他、親近國王的教會人員全部驅逐。

面對這樣的情勢,亨利二世震怒,說出了著名的:“誰願意幫我解決掉這個煩人的主教?”於是,四騎士闖進坎特伯雷,刺殺了大主教,貝克特成為了皇權和教權鬥爭的犧牲品。

最後,貝克特的死,讓這場權力鬥爭傾向於皇權了嗎?

可惜的是,亨利二世失敗了。

中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刺殺事件

在神權至上的年代,大主教被謀殺這一事件震驚了基督教世界。教皇得知這一事件後沉默不語,拒絕與任何英格蘭人說話,甚至打算開除亨利二世教籍,給亨利二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英格蘭國內的貴族本就不滿亨利二世不斷集權,貝克特的死點燃了英國內戰,分裂的戰火一觸即發。

最後,亨利二世只好前往坎特伯雷,接受所有在場主教的鞭笞——每人至少抽在國王身上三下。亨利二世向上帝發誓自己沒有殺害貝克特的意思,不合雙眼的祈禱齋戒了三天,請求寬恕。

亨利二世沒能加強王權,反而讓自己的國家,陷入了分裂;而貝克特呢,死前沒有得到過教會的愛重,但因為他死於俗世王權之手,教皇追封他為“聖人”。

不過,亨利二世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失敗,他為英格蘭皇權與教權的鬥爭埋下了一顆種子。貝克特遇害300年後,英格蘭亨利八世發動宗教改革,搗毀了亨利二世修繕的貝克特墳墓,將其屍骨毀掉。

歷代評價

“我愛國王,我更愛上帝。”

——托馬斯·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