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前言

夏商周三代,鬆散的部落聯盟制走到盡頭;宗周,也就是西周滅亡後,中國陷入春秋戰國的群雄割據時代,緊接著封建帝國大一統的時代來臨,而這大一統得歸功於秦人,歸功於秦國強大的戰爭實力。秦國將原本並不富庶的關中地帶變得富庶,以此為核心,歷代秦君苦心孤詣地經營著這一切,以此形成十分雄厚的戰爭潛力。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是從秦孝公開始打下,由秦王最終完成。關中一地是秦王政至漢高祖劉邦時期最主要的

“勝者根據地”

,四次以此地出發開戰中有三次取得勝利:

秦滅六國、楚漢之爭和漢高祖剪滅異姓諸侯王。

唯一失利的一次是章邯率領刑徒軍,作為秦帝國最後的希望,東出鎮壓起義軍。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這次慘敗深深影響了後來的中國歷史,而強盛百餘年的秦軍,怎麼就倒在了農民起義軍的烽火呢?這事得從秦軍東出遇到的項羽軍說起,鉅鹿之戰是項羽部和秦軍的一次正面大規模碰撞,關鍵戰役的勝負決定了一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此戰的失利直接造成秦朝再也無法挽回。鉅鹿之戰在大多數人眼裡,是屬於十敗無勝的死局,項羽能勝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奇蹟中的奇蹟。

然而,換個角度去看這場戰役,項羽是必勝的,什麼角度這麼神奇呢?自然是項羽的角度。

鉅鹿大戰前的天下形勢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亂世風雲就已經吹起,六國遺貴不服秦人,天下百姓不滿胡亥暴政,反秦風暴正在醞釀,愈來愈大。起義軍可以輸很多次,秦朝卻輸不起一次,因為不滿秦朝者佔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起義軍的生力軍源源不斷,秦軍只有那麼點家底,拼不起。正因為如此,鉅鹿之戰的大潰敗才直接導致秦朝再無力量抵擋,只得束手就擒。鉅鹿之戰,可以說是秦與六國遺貴諸侯的生死決戰,所以嚴格來說,這不屬於秦末農民戰爭的一次戰役,而是秦政權和反秦義軍(各階層皆有)之間的生死之戰。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秦帝國一方

秦二世二年九月,原本駐紮在長城一帶的精銳秦軍南下,進攻新立的趙國,一路上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可收效甚微,取得的戰果有點不值一提。一個月後的秦二世三年十月(說明:秦以十月為歲首,秦二世二年為前209年十月至前208年後九月,該年閏月),章邯率軍在定陶大破楚軍主力、斬殺楚軍主將項梁,一時之間意氣風發、風頭無兩,起義軍無不悲嘆

“天不亡秦朝乎?”

。章邯判斷形勢,認為黃河以南的反秦義軍已不成氣候,遂領兵渡河北上,與從長城而來的秦軍配合,攻滅趙國,還大秦一個朗朗乾坤。

聯合起來的秦軍,將原先找過的都城邯鄲給夷為平地,城中百姓全被前往河內郡。而張耳和被擁立的趙王歇逃入堅城鉅鹿,並向天下起義諸侯廣發救援帖,而由王離、涉間率領的秦軍對鉅鹿城進行重重包圍,意欲圍點打援,一舉消滅所有義軍,再不濟也要打消打消他們的銳氣和士氣。自此,秦帝國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的穩操勝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局勢轉變。秦軍兇猛的反撲直接將陳勝和項梁這兩位主要反秦勢力的領袖打敗殺死,進而收復關東大片土地,形勢一片大好。義軍惶惶不可終日,那些被擁立的諸侯和幕後黑手,正想著怎麼逃過秦軍的追殺。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當時,章邯的刑徒軍和王離的長城軍是鉅鹿城前的攔路虎,從此之外分散各地的地方守備秦兵短時間聚集不起來,而南方秦朝征討南越的軍隊已與中原斷絕交通,據險自守,其理由是

“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章邯和王離所率部隊是當時中國最訓練最好、站在素養最高、武器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也是秦帝國手中唯二的機動部隊。因而,秦軍對鉅鹿之戰的勝利是志在必得的。

反秦義軍一方

反觀義軍,形勢相當嚴峻,若是秦軍拿下鉅鹿城,徹底滅亡河北大國趙國,勢必挾大勝之勢剿滅黃河以北的各路反秦義軍武裝。這不是在危言聳聽,而是趙國一失,弱小的燕國更無抗爭秦軍之力,之後秦軍無後顧之憂的渡過黃河攻打齊楚兩大國,秦軍步伐將會加快至無人可阻攔,天下很可能再一次面臨秦朝統一的水深火熱中。定陶之戰大敗,楚國遵循祖例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也常常遷都避險)

遷都至距秦軍較遠的彭城,不過還是儘可能的調集兵力前往鉅鹿馳援趙國,

“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

。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不是楚軍主將的項羽也說

“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齊、燕、魏等國也不留餘力地參與到救援當中。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不過,諸侯聯軍心裡都沒底,所以駐紮在安陽,靜靜看著戰爭白熱化,準備秦趙兩敗俱傷後再動手,可是那時候再動手不是已經遲了嗎?況且當時王離部在攻城,章邯部在一旁休整等待,若是鉅鹿一破,諸侯聯軍將面對兩軍合圍,不如趁著兩軍分開,先破章邯,再裡應外合攻王離,一舉獲勝。說是這樣說,可沒諸侯和各軍主將敢做。與此同時,劉邦獨領一軍進攻關中,試試看,能不能端了秦軍老巢。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戰略,關中哪有那麼好攻破?鉅鹿戰中秦軍不大潰敗,各關守將會拱手城池嗎?或者說放棄反抗嗎?

諸侯聯軍不進不退,楚軍也是逗留46天不前進,項羽不願束手待斃,因此怒斥且殺死楚軍統帥宋義。楚懷王只得封項羽為上將軍,令其率領楚軍應對鉅鹿之戰。結果自然是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將秦朝君臣的希望捏滅。可是項羽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參戰,認為自己必勝呢?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天時不如地利

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很多,地理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兵聖孫子曾將戰爭中遇到的地理環境總結為六種:

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不同地利環境下,面臨的情況不同,戰爭中想獲勝所採取的行動也不同,因而需要做到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而變和因勢而變”

。鉅鹿之戰冠以地名,可見此戰地理的特殊性。《呂氏春秋》記載古代鉅鹿周邊非同尋常的地理環境:

九藪:吳之具區 ,楚之雲夢 ,秦之陽華,晉之大陸 ,梁之圃田 ,宋之孟諸 ,齊之海隅 ,趙之鉅鹿 ,燕之大昭 。

藪即湖泊沼澤,古有文人註解

“趙之鉅鹿,廣阿澤也”

,由此可知古時鉅鹿北面是廣闊的湖泊沼澤。除此之外:

鉅鹿,《禹貢》大陸澤在北。紂所做沙丘臺在東北七十里。

鉅鹿東北七十里外有地勢險要的沙丘臺。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還有

“鉅鹿原作鉅鹿,鹿林之大者也,以林木眾多而得名”

,說明當時鉅鹿附近應該是有大片森林的,而有大片森林存在的地方往往有大山圍繞。所以當時鉅鹿地利環境是:

北有大湖澤,旁邊有大山大森林,東北處有險要的沙丘臺。

因此可以得出作為鉅鹿之戰主戰場的鉅鹿,地理環境十分特殊。

地利不及人和

古代兵書表示,將士心理對戰爭走向有著深遠影響,

“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統帥需時刻關注底下將士的心裡變法,鉅鹿之戰前,諸侯軍所處的地理環境、戰爭形勢的嚴峻及秦軍凌冽的攻勢,讓諸侯軍充滿著恐懼和害怕。當鉅鹿城兵少食盡的情況,張耳多次向城外援軍求援,與張耳為刎頸之交是陳餘自知兵少不能敵,遂發出長敵軍志氣的話

“不敵秦,不敢前”

,這卻是眾多諸侯軍將士的心聲,史書上更有諸侯軍

“士卒恐”

的記錄。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項羽麾下的楚軍將士這種恐懼主要來源於三方面:一是先前楚軍的嚴重失利;二是勝利希望的渺茫;眾諸侯軍的互相傳播、加劇和感染。這才導致包括項羽軍在內的諸侯軍有心殺敵卻畏縮不前。

存於兵法的戰術——劣勢盡轉為優勢

《孫子兵法》曰: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這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當週圍環境陷入必死的絕境,人反而無所畏懼。然而,兵法說是這樣說的,古往今來真正做到這一點取得勝利的,絕不超過五指之數,恰好項羽是其中之一。熟讀兵書的項羽有著無與倫比的戰術嗅覺,清楚這仗怎麼打能贏。

作戰環境對楚軍不利和楚軍對秦軍充滿恐懼,這些訊號都是對主將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戰之必敗。項羽反敗為勝的根源,就在將劣勢化為優勢的戰術中。項羽的戰術先後透過三件事部署完成,達到

“佈置死地,由死轉生”

的目的。

第一步: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

這為項羽全軍順利渡河創造了條件,不至於被敵軍半河狙擊。

第二步:項羽乃悉引兵渡河。

項羽帶領所有軍隊進入地理上的死地之中,如今正面是秦軍,背後由大河阻隔,絕境死地無疑。行如此之舉,不得不說有著項羽的魄力和軍中威信崇高的原因,否則早譁變鬧事,殺了項羽。

第三步: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就是破釜沉舟的原文。到了這一步,項羽已經創造出真正的死地,並且項羽告訴全軍將士,如今不拼死一戰,沒有其他路能走。另外,秦軍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和秦朝暴政迫害眾多親朋的惡名,也幫了項羽大忙。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結局: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領軍在此死地與秦軍展開連續的殊死決戰,接連勝利,生存的需要讓極度恐懼的楚軍變得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和團結一致。孫子在兵法中都說到這樣打仗此戰必勝,項羽還有什麼好怕的。還有一點,身先士卒、勇武無敵、未嘗敗績的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已然成為楚軍將士的偶像,項羽自然能對他們如臂使指,楚軍將士也是對項羽唯命是從。鉅鹿之戰中項羽個人魅力和勇武也很重要,否則楚軍分分鐘譁變殺主將,未見敵軍就敗退潰散。

結語

總而言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將兵法策略運用發揮到極致,將不利因素全轉變為有利自己的,這才達到孫子所說的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預計效果。唐朝大詩人孟郊曾作一詩歌頌項羽《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題項羽廟》:

“碧草凌古廟,清塵鎖秋窗。當時獨宰割,猛志誰能降。 鼓氣雷作敵,劍光電為雙。新悲徒自起,舊恨空浮江。”

項羽一生最輝煌的戰績莫過於鉅鹿之戰,他把戰術水平發揮到極致。

從地理、心理和戰術層面,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必勝來源

然而項羽始終是一位衝鋒陷陣的勇武之將,為何?因為他戰術一流、戰略三流,可為

統兵將

而不可為

統軍帥

。最終失敗滅亡亦是源自於此。每一場戰役,項羽都能想方設法拿下,取得勝利;可他沒想明白,如此才能為自己贏來最大的利益,每一場戰役為什麼而打,要取得什麼能取得什麼,打完之後自己該幹什麼等等,諸如此類。

近代美國一位著名戰略家曾說:

“戰術水平救不了一個戰略思想錯誤而身居險境的將軍。”

可能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的道理。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名家論兵·軍事戰略》《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