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燒成灰燼如流水。此詩出自於謙的《石灰吟》,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欲先成事,必先苦其心志。而且於謙自己也是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最終脫穎而出。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但是,遺憾的是,于謙千錘百煉,最後還是沒能經受住權力鬥爭的摧殘。為了拯救世界的命運,他一心只想為自己效勞,結果卻死於一位值得信賴的皇帝手中。

然而,這位大臣雖已過世,卻留下了無數傳奇,而且就在他被含冤處死的那一年,連抄家的錦衣衛也不禁淚流滿面。後來太后得知此事後,水米不進,以示哀悼之意。

死神能觸動自己的仇敵,觸動皇太后,這樣的人物應該是多麼正直和忠誠,實在讓人不禁反省。所以,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謙之人。

據史書記載,于謙是一位德才兼備、相容幷蓄的人物,簡言之,他就是一位完美的官吏。明史中有記載,有兩件事與他有關,第一件是他與朱高煦對峙。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史書上,朱高煦是個很厲害的王爺,有一段時間,在永樂年間曾風雨飄搖,但這個人物一直想要造反,結果面對朱瞻基這樣的變態皇帝,他輸得很慘。他在這種尷尬的背景下被抓住了,但是沒人敢去審問他,因為朱高煦殺氣太重,地位太高。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于謙站出來了,並把他狠狠地數落了一頓,他的言辭十分犀利,而且個個都牽涉到天下和民心。

一般說來,史家都認為于謙嗓音特別洪亮,人品特別正派,所以這一段被很多人記住,甚至皇帝也記得他的正直大臣。這一段史書的評價是,于謙為人剛正不阿,聲音洪亮,氣勢洶洶。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接著,第二段關於他品德的記載,便是說,于謙當年曾遭王振盤剝。

史上記載,王振要求每個官吏對他都要有孝心,這個孝心並不需要太多,但對他的忠誠度卻很高。結果輪到于謙的時候,他實在是沒有多餘的錢,只能拿些蘑菇和線香給他,王振當場被氣得七竅生煙,結果抓住于謙就把他宰了。

可是,于謙人緣太好了,百姓們居然都跑來為他求情,連王爺也宣佈,如果於謙有事一定要拿王振開刀。於是王振竟強迫於謙放手。歷史上記載,于謙為人善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吏,地方官吏都贊同他。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悲劇還是正劇呢?

在談及於謙的品德之後,接下來我們要談到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那就是北京保衛戰。但北京的保衛戰,有時我們真的搞不清它究竟是悲劇還是正劇。這是個悲劇,也確實是個悲劇,因為于謙功勳卓著,後來被殺。這是于謙一生中最嚴肅的一刻,也正是如此,因為他完成了許多常人無法完成的奇蹟。

據明史記載,當時土堡失利後,于謙臨危受命,迅速接管了京城。當時于謙透過三件事確保了明朝的勝利。

一是幫助士兵收割屍體,結果蒙古人並沒有收割那些殘餘的神力裝備,于謙透過滿地士兵的屍體,以及被收割的前線部隊的裝備,不僅提高了士氣,而且加強了火槍力量。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另一件事就是召集各路援兵,讓他們自行解決通州地區的糧食問題。

另一件事更令人震驚,他讓這些老兵帶著新兵,以老兵的殘忍和勇氣,引導整個氣氛,以仇恨為引子,最終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但在這次大戰中,他犯了兩大錯。其中之一就是他拒絕承認被抓的明英宗,而到了後來,直接用炮火轟擊了也先的陣地,企圖殺掉明英宗。儘管這些都是戰場上的決定,但是他已經註定要和明英宗決裂,沒有任何退路。結果,他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轉眼間又發生了一次奪門事件,于謙被明英宗下了大獄,然後被殘忍地殺害。

忠臣之骨三。

于謙就這樣死了,但在這段悲傷的時間裡,卻發生了兩件令人痛心的事。首先,錦衣衛奉命前往查問于謙的家產,結果令人悲痛的是,他們自己用盡了一切辦法,用來對付貪官的一切經驗,也找不到一分錢,即便把于謙的家產也要拆毀。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最終,他們只發現一間馬上就要塵封的,又被鎖起來的房子,他們誤以為裡面一定有于謙的全部財寶,於是就可以給於謙抹黑。

可是沒人想到,開啟這屋子卻發現裡面全是蟒袍玉帶,以及皇帝賜給他的一切賞賜。本來他真是個難得一見的好人,他從來不貪汙受賄,也不貿然接受皇帝的賞賜,他只是把這一切當作恩典,然後關在家裡,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

那時候,所有的錦衣衛都不說話了,其中還有一個錦衣衛當場痛哭,而且無視曹吉祥的三令五申,居然還要祭拜于謙,可見當時于謙對大家的影響有多大。

除此之外,皇太后還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這一年,皇太后親眼看到于謙以什麼樣的姿態挺身而出救國,又以怎樣的姿態挽救了大明王朝。於是,太后知道于謙竟清苦到了這種地步,大家都往他臉上潑髒水,她氣得無以復加,最後只能以水米不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錦衣衛含淚抄家的一位忠臣,他為什麼必須死

當然,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心態也並不太好,因為他意識到自己被石亨所欺騙,並且這件事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所以這位皇帝的晚年完全不願提起于謙。由於他一想到這個人心裡就會感到一陣抽搐,他恨透了這個人,又十分欽佩這個人,最後只能對他的事情瞭如指掌。

幸虧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最後給於謙翻了案,這位大明救世的宰相終於再次復出,而且他的故事以各種版本廣為傳播,他並沒有死,而是活在大家的心裡。

結論。

因此,看完整個故事,我們都會對於謙這樣的人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確實是歷史上的鳳毛麟角。這些人都是官吏腐敗,身為政治家,卻從不貪戀權勢,一心只想拯救大明王朝,一心只想拯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