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寒食節作為中國古老的一個節日,最初是以祭日的形象出現的,而被祭祀者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賢士。關於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在漢、唐時期的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都說,這個節日是晉文公為了紀念被自己燒死的介子推而設。但是我們看史書時會發現,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

一、重耳可能不是“縱火犯”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賢士,關於他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記錄得十分簡潔。故事大意是:

介子推早年隨晉文公流亡在外,晉文公回國之後,封賞那些當初跟隨他流亡計程車人。介子推不言祿,祿也弗及,然後和母親一起歸隱,不久就去世了。晉文公事後去尋找介子推,但是並沒找到,於是封了一塊地給他,算是獎賞,用以提醒自己的過失。

這就是關於介子推歷史最原始,也是最權威的材料了。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從這一段材料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作者描述介子推的死因。關於他是被焚而死的說法,最初的提出者是戰國中期的莊周(莊子)。莊子在他的著作

《莊子》中提到介子推的死因,說他是“抱木而燔死”。

莊子之後,屈原又在

《楚辭》中,繼續發明造創出介子推的新死法——“立枯兮”,

說介子推是站著被燒死的。

我們都知道,莊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看過《莊子》的人都知道他那猶如鯤鵬展翅、翼垂雲天般的文學想象力。而屈原是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楚辭》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就不必多作說明了。

因此,莊子與屈原的說法,是不被後世史學家承認的。司馬遷《史記》中,沒有采納介子推被燒死的說法,還是按照《左傳》的提法,說介子推只是歸隱,最後死亡。既然

按照信史的說法,那麼重耳從來就沒有找到過介子推,放火燒死他也就無從說起了。

二、介子推傳說的歷史演變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介子推傳說,其實是經過千百年以來,各路思想家、文學家們的集體加工,創作出來的。介子推本來是哪裡人,他生於哪裡,死於哪裡,原先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他被寫進了《左傳》這部書中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突然就成了一個“紅段子”,包括《莊子》、《楚辭》、《呂氏春秋》在內的許多經典著作都引用了他的故事。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但是,在引用這個故事時,學者們都遇到了一個較大的麻煩。學者引用故事是想要證明,介子推是古之賢士,或者想要證明重耳是一位知過能改的明君。但是,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都是殘缺不全,語焉不詳的。因為

《左傳》中雖然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時間以及發生的地點,卻沒有講明白其中的“經過”。

介子推為什麼不想接受賞賜,最後又為什麼要離開晉國,這些都沒有交代明白。

引用這樣的例子,是不可信的。於是學者們就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展開了“相對合理”的歷史推測。在介子推的死法方面,莊子最早提出,介子推的結局是“燔死”,就是被燒死;後來屈原說介子推是“立枯兮”,也就是抱著樹被燒死。

莊子除了提出介子推的死法,還補充了這則故事的細節,比如“割其股以食文公”。

學者透過這種方式,來塑造介子賢士的形象。

現代人一般認為這不可能,割哪裡也不能割大腿啊,因為要是割到動脈,失血過多就死了。但是,後來的學者們認為,這個細節非常具有典型性,還是把它保留下來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感覺光說介子推“割股”還不夠,於是補充了一個新細節,說:“(介子推)懸書宮門而伏於山下”,交代了他出走的動機。西漢的《說苑》把這個細節再潤飾了一下,就成了介子推的門下替他抱不平,懸書於宮下。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這個書裡寫的就是傳說中的“龍蛇詩”了,該詩中說的正是介子推傳說。在西漢以前的完整版本的原文網上比較易得,現在把譯文列於下面,供大家參考。

矯健的龍啊,你當初流離失所。五位賢士跟從你,亡命天涯。你食不果腹,命在旦夕,有一位賢士(介子推)割了自己的腿肉來餵你。後來你登上了王位,四位賢士都得到了封土。當初割肉餵你的人呢,卻什麼都沒有得到。他現在野地裡號哭,你聽到了嗎?

三、介子推傳說的文學主題與衍生配角

1、信守承諾

前面說了古代哲學家與思想家對介子推傳說進行的歷史推測,下面再說一說後世對這則故事進行的一些“文學想象”。

西漢《說苑》中的“龍蛇詩”,雖然也屬於文學加工,但是總體上來講,還算是對真實歷史的“合理想象”。可是在《韓詩外傳》中,作者韓嬰已經開始往介子信故事中摻入了更多的細節了。比如,提到重耳捱餓,向村民乞食,結果被人用土塊戲弄、嘲諷。後來他吃了介子推的肉,允諾將來一定要報答介子推,結果卻食言。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整個故事似乎越編越圓了,好像作者親眼所見,並且給故事提煉出來一個主題——晉文公沒有信守當初對介子推的承諾。古時候儒家最重的就是信與義,因為有了這個優秀的主題,介子推成為寒食節祭祀的物件,就變得更有說服力了。

不過,古人們並沒有在這個地方打住,越往後,他們的腦洞開得越大。到了後來,已經完全不滿足於創造支線情節了,他們又開始給這個故事,創造了“新人物”!

2、介子推與“妒女”、“妒婦”的傳說

《朝野僉載》是一本唐朝小說。小說中提到:“俗傳妒女者,介子推之妹。”

裡面講,“妒女”是介子推的妹妹,這在以前的文獻中,從來沒有提到過。民間傳奇中還編排了“妒女”和介子推鬥氣的橋段,介子推不讓生火,妹妹就非要生火。

介子推:我沒割肉喂重耳,是莊子“割了”我的肉,還“燒死”了我

到了清朝,又出了一個《介子推火封妒婦》的傳說,說介子推的老婆是一個好嫉妒的女人。因為介子推經常十天半個月都不回家,她就懷疑老公在外面有人了。於是,她把介子推捆起來拷問。恰好重耳來找介子推,找不到就放火。結果被綁住的介子推逃不掉,妒婦眼看逃不掉,也就撲到火裡和他抱在一起被燒死了。

結語

介子推的傳說起源於《左傳》,主要在戰國中後期和漢代興盛。在唐代及以前,它和寒食節緊密結合在一起。到了宋朝時,寒食節已經被人淡忘了。不過,在第一手史料《左傳》中,最後晉文公並沒有找到介子推,因此他沒有機會去放火燒死介子推。

介子推被火燒以及割肉,不過是莊子、屈原等文人憑空想象,幫助他“完成”的罷了。在這基礎上,介子推的故事,也就逐漸變成了各種“娛樂小說”。不過,介子推到底有沒有割肉,是不是被燒死,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本身的事蹟以及文人給他創造的事蹟帶來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