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劉邦那首《大風歌》想必是婦孺皆知,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其實除了這一首詩,劉邦還有一首《鴻鵠歌》,頗有沁梅香可嚼的韻味。劉邦一生只留下這兩首詩,卻千古流芳。

在清朝,有一位太平盛世的皇帝喜歡作詩,一生作詩四萬餘首,卻沒有一首膾炙人口。一個是出身草根的平民皇帝,一個是太平盛世的繼任者。兩人都是他們所在時代的天之驕子,可是兩人在詩詞上的造詣卻相差懸殊。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劉邦與他的兩首詩

公元196年,漢高祖十二年,已經是花甲之年的劉邦親征,平定英布之亂,在班師回朝的途中,路過自己的家鄉沛縣,思念故鄉之情油然升起。

他立刻邀了昔日好友和族中尊長慶賀,宴飲長達十幾日。在這次宴會上,劉邦親自擊築,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僅僅三句話,在中國詩歌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但是它表達的情感卻感人至深。

起句便胸懷不俗,本來是金戈鐵馬的戰場,群雄逐鹿,在他眼裡看到的卻像是大風吹刮,風起雲湧的浩蕩場面,將戰爭烘托的真實可感,同時在這裡烘托的宏大場面又顯得人的渺小。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劉邦以帝王之氣概,威加海內,給人君臨天下的肅穆感,也顯示了他一步一步走向這個至尊地位,威風凜凜、所向披靡的感覺。而此刻他正在家鄉進行慶功宴,又多了幾分衣錦還鄉的味道。

其實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既表達了他這一路的歡欣和艱辛,是天時地利人和才將他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同時也蘊含著對於守護這大好河山的憂慮之心。這也是他分明在勝利之時,卻擊築唱出悲傷的音調來的原因。

所以大風歌能夠流傳至今,不僅是因為它的情感真摯,表達通俗易懂,更是它的餘味長存,讓人不斷思考。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劉邦在生命垂危之際,還寫出了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鴻鵠歌》,深切表達了暮年的劉邦身在高位也有自己的無可奈何。

此時的劉邦討伐英布之後,舊傷未愈又添了新傷。於是他預備另立性格更像他的劉如意為太子,可是太子劉盈察覺,提早做了準備,請來秦末的四大隱士來輔佐自己。

劉邦已然年邁,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作了這首《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垂垂暮年,不復當年的雄姿英發,他更多抒發的是日薄西山的感想,趙王劉如意本來是劉邦中意的繼位者,不僅因為他的母親是劉邦寵愛的戚夫人,也是因為本來的太子性格軟弱。

當劉邦提出要立劉如意為太子時,樊噲、蕭何、張良等人都在反對。如此看來作為皇帝,也有很多事情無法自己做出決斷,關於繼承人的問題,一直都是從古至今的大難題。

言歸正傳,說起劉邦這兩首詩,讓人不解的是為何他分明是草根出身,身上卻有文人之風,,這到底是為什麼?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其實劉邦本人也並不是如外界所言,一介草民沒文化。相反,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及高祖,盧琬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這指的是劉邦和自己的好朋友盧綰成年之後,喜歡一起讀書,兩個人之間親密無間。而且劉邦沒有起義的時候,擔任當地的亭長,所以他刻苦學習了法律和條文知識。

後來高祖身邊能人異士越來越多,他一直樂於學習,學習能力也很強,比如後來張良以《太公兵法》遊說劉邦,他很快就能領悟兵法知識,這一切都說明劉邦其實並非一個大字不識的草莽之輩。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他所作的《大風歌》被千古傳唱,《鴻鵠歌》被歸入到樂府當中,樂府是古代掌握音樂的官署。能夠被樂官最重,收錄樂府中,已經說明了劉邦的詩歌在當時也是為人稱頌。

乾隆與劉邦的對比

乾隆在政治上頗有建樹,可是仔細考究他的詩歌創作,讓人不由得啼笑皆非。據相關歷史記載,乾隆一生作詩數量多達四萬三千首,其中除了富察皇后去世,他寫的詩尚為可觀以外,其餘的詩都已經塵封在歷史當中。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唯有一首被選入小學生課本,這首詩就是我們從小就學的《詠花》。“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這樣的詞真應了黛玉所說的那句:“一時要一百首也是有的”。

可能正是由於生於太平盛世,乾隆皇帝明顯經歷上就輸給了劉邦,前者是繼承皇位,而後者則是拼盡熱血才博得這大好河山。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每每作詩,周圍的大臣都一味誇讚,久而久之,乾隆也就飄飄然了,以為自己的創作乃是神來之筆。喜歡寫詩的乾隆一首接一首地寫,寫得數量比肩《全唐詩》,可是詩句大都缺乏意境,空洞直白,讓人讀完就忘。

乾隆做太子時,就曾做過這樣一首詩,“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重來歷歷憶舊遊,真教見獵心猶喜。”,詩句皆是直白地進行堆砌,確實通俗易懂,卻也缺乏詩歌的精髓和意境。

詩歌不能以數量論英雄,劉邦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歌,但是這兩首詩歌無論是在藝術造詣上還是立意造境上都是上上之作,也難怪會流芳千古。

“文盲皇帝”劉邦:一生著詩兩首,卻力壓乾隆四萬首,成千古絕唱

反觀乾隆,汲汲於創作的數量,但是卻沒有一首詩歌能夠流傳。作詩最講究的原是意境和立意,即便是帝王,也不一定就能作出好詩來。

劉邦因時而作,因事而作,立意高遠,反映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壯志。

也正是亂世中,他開疆拓土的真實情感的流露,讓人讀來不禁感慨萬千。

乾隆未必不是真感情,只是詩句流於表面,缺乏內在的意境,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故而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