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引言

雖然分別在魏黃初元年、蜀章武元年,吳黃武元年魏蜀吳三國才正式建立,但在此之前,三國鼎立的局面及三國各自的立國規模早已經成立了。

因此,這裡所述及的軍事制度,包括三國尚未正式成立卻已初具規模這一段時間,在本篇文章中就將這一段時期的軍事制度統稱為三國軍制,除了三國軍制本文還將介紹兩晉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軍事制度。

一、三國軍制

(1)曹魏的軍事制度

建安元年,曹操在許縣迎接漢獻帝,並封許縣為郡,至此後漢獻帝完全成為了傀儡,所有的大權都在曹操的手上,此時曹操的司空府成為了當時的權力機關,當然也就是當時的軍事領導機關,當時軍權完全由曹操掌控,設立了一名領軍和一名護軍負責輔佐曹操理事參與一些軍事機密的商討和決策,在外作戰時可以代表曹操指揮監督軍隊。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除了這兩名官員之外,曹操在司空府中先後開設了司馬,軍師祭酒,等多種職位來幫助自己處理軍事。在曹丕稱帝之後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的時候,曹操的司空府完全成為了曹氏王朝,曹丕成為了皇帝並以這個身份手攬大權。曹丕擔心自己的權利被壓制廢除了丞相,把原本已經成為擺設的東漢三公制度重新啟用,又將尚書作為獨立部門分離出來並且設立了中書監掌管朝廷機要。

曹魏看起來有五兵尚書管理軍事實際上軍事大權在皇帝一人手上,黃初三年,曹真成為了第一代大將軍處理軍事,而在曹魏後期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擔任大將軍逐漸掌握了朝廷大權皇帝慢慢成為了傀儡。景元四年司馬昭自任為宰相處理朝政,在司馬氏執政期間軍事領導機關為大將軍和相府。

曹魏的軍隊分為中央直屬軍隊和地方軍隊,其中中央直屬軍隊又有中軍和外軍之分,地方軍隊就是各個地方的州郡兵。曹魏是三國中兵力最強的一個,它的數十萬大軍主要由步兵和騎兵組成只有少量的水軍。世兵制在曹魏建國前後慢慢形成直到最後成為了曹魏主要的兵役制度。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二)蜀漢的軍事制度

在劉備稱帝之前,他曾經先後以左將軍、益州牧、漢中王等名義組成政府機構,政府首腦和最高軍事統帥都是他自己。並且劉備在其府任命諸葛亮為幕僚長,又讓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親信分別統管眾多軍隊。

稱帝之後,劉備以皇帝的權利繼續掌管全國軍隊,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幫他處理全國軍政。所以在劉備時期,劉備和諸葛亮以及劉備手下幕僚和近臣,是蜀漢當時的軍事領導機關。

劉禪年僅17歲時劉備就去世了,由於他才質庸劣不足以擔當大任,諸葛亮就一直以丞相的名義輔佐國家大事,掌握著軍政大權。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費社、姜維等先後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名義繼續執掌軍政大權。所以劉禪在位期間雖然名義上的最高軍事統帥是劉禪本人,但實際軍權卻並沒有在他自己手中而是一直被執政的大臣掌握著。於是理所應當諸葛亮等人的丞相府、大將軍府,也就成為當時真正的中央軍事領導機關。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稱帝前劉備手下的所有軍隊並沒有中外之稱,全部交給劉備親自領導和指揮。他手下的各位將領,則分別封為各種將軍率領多支軍隊。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后,前、右、左、後將軍分別由他手下的各個心腹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來擔任,他們每個人都作為一方軍事統帥管理各自負責的地方的軍事。

蜀漢軍隊漸有中外軍之稱是在劉備稱帝之後。但因為蜀漢軍隊常年處於調動戰鬥之中,而且總數也沒有那麼多所以有些時候中外軍的區分並不怎麼顯然。蜀漢只有中軍的意義比較明確是中央禁衛軍。蜀漢立國於西南一一隅,全國總兵力僅有10餘萬人,是當時的三國中兵力最弱的國家。

蜀漢軍隊主要由步兵、騎兵、水軍、弩兵、車兵等組成,最主要的兵種還是步兵。召募和收降是最初蜀漢的兵源,世兵制與徵兵制並行的兵役制度是在劉備攻取荊益二州後實行的。

(三)孫吳的軍事制度

於曹魏太和三年孫吳開國皇帝孫權稱帝,正式建立孫吳政權。孫權在稱帝前曾先後以討虜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名義開府,建立政權機構。孫權自己掌握軍政大權,設立軍師、長史等僚佐分掌眾事,還設立了護軍、領軍、典軍等統兵將領來管理軍隊。所以當時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就是孫權的將軍府。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稱帝后孫權就直接以皇帝身份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自己掌握領導和指揮軍隊的權利。但也設定了眾多臣僚及各種名號將軍來輔助自己管理軍務統領訓練軍隊。孫吳當時的軍隊也有中外軍之分。孫吳的軍隊主要由步兵,騎兵和水兵組成大概一共有二十萬的兵力。世家大族的部曲私兵及臨陣收降計程車卒是早期孫吳兵力的組成。孫權時開始實行世兵制並且從孫權開始為了保證能有充足的兵源孫吳政權強徵江南的山越人口為兵。

二、兩晉十六國的軍事制度

(一)兩晉的軍事制度

西晉滅吳之前,全國軍事統帥是晉武帝,直接掌控全國軍隊。西晉滅吳以後,晉武帝設定了五兵尚書的官銜,其下還設立了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等尚書郎,幫助管理全國軍政事務。但尚書省唯皇命是從,皇帝手中依然掌握著軍事領導權。

一直到東晉,五兵尚書依然存在,是管理日常軍政事務的國家軍事領導機關。兩晉還設有都督中外諸軍事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的人可代表皇帝領導全國軍隊。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兩晉時期的軍隊主要由中、外軍組成,還有很少的一部分各地州郡兵。兩晉的軍隊包括步兵、騎兵及水軍等兵種。兩晉時期的軍隊中其實還都擁有一部分車兵,但車兵的數量並不多。兩晉的兵役制度主要都是世兵制。

(二)十六國的軍事制度

十六國各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領導系統比較複雜,他們不僅對魏晉(西晉)制度有沿襲,而且還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傳統制度。總的來說,胡漢分治政策是各少數民族實行的制度,就是在國家的政權的基礎上,分別設立胡漢兩套官員系統,各自管理事務但都聽命於皇帝。

但由於少數民族被不斷地漢化,漢族的官制被少數民族權政更多的採用。各政權都設定了主管全國軍政的都督中外諸軍事的職位,而且模仿漢制設定了各種各樣的武官或者將軍。這時某一政權的國家軍事領導機構就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或握有實權的高階武官和他們手下的一套辦事機構,但是最高軍權仍是在這一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手中。各政權的軍隊也有中、外軍之分和魏晉時一樣。

但因為疆域變化的頻繁又經常會發生戰事,所以各政權中、外軍的界限會用同皇帝的親疏關係和統御系統來區分,而不是根據軍隊駐紮地來區分。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是十六國的主要政權,而騎射是遊牧民族所擅長的,所以在各政權剛剛成立時,軍隊中只有騎兵,後來因為需要在中原地區征戰,逐漸開始發展步兵。十六國的兵役制度同時具有世兵制和部落兵的特點,十六國時期強徵和收降等手段也是補充兵源的方法。

三、南朝的軍事制度

中軍和尚書省這兩個系統是南朝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都尉和州郡這兩個系統是南朝的地方軍事領導機構。軍、幢、隊、什、伍等單位是南朝軍隊的編制序列。其中最高的編制單位是軍。水軍,步兵,騎兵是南朝軍隊的主要組成元素。

因為南朝的疆土有許多江河湖泊,並且水運便利,所以南朝時期的水軍非常發達。南朝各代守衛邊疆,對外征戰,步兵也非常重要,所以步兵也是南朝的主要軍種。有時水軍棄舟登岸,即成步兵。騎兵因為速度快,衝擊力強,威力在古代的戰爭中是最大的。所以其實騎兵也是南朝軍隊的主要兵種。世兵制,徵兵制和募兵制是南朝的主要軍役制度。

四、北朝的軍事制度

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三個時期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各有特色。北魏早期,道武帝拓跋佳仿照魏晉舊制設定百官,其中包括不少武官。但是當時這類官職都只是裝飾,鮮卑官職才真正掌握軍事大權。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北魏太武帝繼位後,尚書省的實權被加強了,當時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是尚書省中的殿中尚書、南部尚書、北部尚書等。但不管是北魏前期還是後期,軍事機構都是對皇帝負責的,所以軍事領導權一直都在皇帝手中。

東魏時期軍政大權一直在丞相高歡父子手中而皇帝只是一個擺設。高氏丞相府才是東魏當時真正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齊天保元年高洋代魏稱帝,建立北齊,高洋即文宣帝。中央軍事領導機構自然也就有了變化。丞相府諸司在文宣帝稱帝之後被合併入尚書省,文宣帝只留下騎兵、外兵二曹,改立為省,稱騎兵、外兵省,命親信大臣唐邕、白建分任二省長官,仍掌兵事,由自己親自管理。

於是,騎兵、外兵二省成為北齊特有的中央軍事領導機關。西魏北周的中央軍事領導機構自成系統,與北魏、北齊的中央軍事機構又不一樣了。

西魏實際掌握政權的是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宇文泰,他才是西魏的最高軍事統帥。宇文泰在他的丞相府中設有諮議、中兵、外兵等參軍及各種僚屬,分掌軍事,所以當時的中央軍事領導機關是宇文泰的丞相府。後來宇文氏建立了北周設立了大司馬府,於是北周當時的中央軍事機構就成了大司馬府。但大司馬府是聽從皇帝命令的所以軍權其實還是在皇帝自己手中。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中兵,鎮戍兵以及州郡兵是北魏的軍隊體制,北齊的軍隊體制大部分都是繼承的北魏但又有一不同的地方新增了夷漢分兵制。而府兵制則是北周自己特定的軍隊體制。軍、幢、隊、什、伍也是北朝的軍隊編制。北朝一共只有兩個兵種分別是步兵和騎兵並且以騎兵為主。募兵制,徵兵制,世兵制是北朝所用的主要徵兵制度。

透過以上的研究討論可以看出三國時期,兩晉十六國時期以及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制度在大體上還是有許多的相似之處的就比如說不管是哪個時期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都會選擇把軍事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然每個時期都會因為當時的情況有所不同以及國情的一些差異而在制度上產生一些變動或者形成一些專屬於某個時期的獨特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