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間選賢任能,鼓勵農桑,改革吏治,在內政上展現了非凡才能,繼承了貞觀遺風,為之後的開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相比在內政上的才能,武則天在的軍事上的成就就有些糟糕了。在她執政期間,對外戰爭頻頻失利,漠南漠北被後突厥佔據,安北和安西也被迫放棄。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同時,北方突厥叛亂,東北營州的契丹崛起。在這一系列的戰爭中武則天勝少負多,損兵折將,萬邦來朝的大唐幾乎被外族壓著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唐朝的軍隊可是掃平四海,鎮壓外邦,整體戰績是勝多負少,為唐朝打下了這一個盛世。那麼,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一、軍中無將

1、武則天為了順利登基,殺死了不少軍中將領

作為一介女子,武則天雖然貴為太后,把持朝政,但是想要登基稱帝依然困難重重。有堅持男尊女卑的大儒,有不願放棄權力的李唐宗親,而軍隊之中,自然也有大量忠於李氏而非她武則天的將領。無論在任何時候,軍隊都是帝王最為依仗、也是最為忌憚的存在。為了順利登上皇位,武則天必須得到軍隊的支援。因此,她只好殺死那些反對她的將領,換上擁護自己的將領。

於是,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在這期間遭到了清洗,如王方翼、黑齒常之、程務挺、徐敬業兄弟等人,他們不是被枉殺就是遭到了流放。而太宗時期打天下的老將大多已經去世或者告老還鄉,作為中流砥柱的現任統帥又被清洗,下一代的年輕人又未成長起來,這導致軍隊失去了主心骨,沒有了能夠挑起大梁的將領。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出色將領的軍隊,在對外戰爭中自然表現得非常疲軟。

2、武則天手下名臣雖多,受她信任的將領匱乏

武則天雖然成功登上了皇位,但在當時的社會上,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而且古代社會主要還是男性佔據著社會優勢,無論是文臣還武將,都是以男性為主,女性在這方面是處於弱勢的。在經過了武則天鐵血的清洗以後,剩下的人中又有大量選擇不合作,在朝的選擇告老還鄉,在野的拒不出仕。尤其是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拔用了大量酷吏,採用嚴苛的刑罰,捕風捉影,製造了很多冤假錯案,這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大量的賢才之士都不願意為她效力。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很快就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境地。為了選拔人才,武則天上位後改革吏治,廣開言路,特地設定了存撫使一職,以便巡視四方,蒐羅有才幹的人。在她的努力之下,一大批能臣被提拔了起來,宋璟、姚崇、婁師德、狄仁傑等名臣,便是被武則天發掘出來的。然而,很多奸佞小人也藉助武則天缺乏人才的機會上位,好在有武則天和一干名臣的壓制,才沒有造成太大的危害。

雖然武則天執政時期提拔了不少流芳千古的名臣,他們在治理內政上面的能力也確實非常出色,但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優秀的將領本就少見,能夠讓武則天放心給予兵權的將領就更少了。所以,武則天執政時期,很多時候都是由文臣或者她身邊的近寵領軍作戰。這些文臣和近寵並非能征慣戰之人,也非沙場宿將,由這些人帶領的軍隊別說開疆拓土,能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不錯了。那麼,大量的失敗,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惡劣的內外環境

在唐太宗和高宗時期,大唐軍隊確實所向披靡,但是連年征戰不休,哪怕是有貞觀之治的基礎,對於國力損耗也是非常大。尤其是數次遠征高句麗,更是勞民傷財。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太子李顯即位,外邦異族藉助大唐內部的動盪開始做大,對中原虎視眈眈。當時大唐內外局勢都相當險惡,邊境上狼煙四起,後突厥、西突厥、吐蕃,都是多次出兵叩關、騷擾邊境,漠北與安西等地都是頻頻告急。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從公元694年起,突厥就在新任可汗默啜的帶領下多次騷擾邊關,而手中無人可用的武則天不得不讓自己的侄子武重規領兵出征。然而,武重規實在不是一塊統軍的料,手握四十多萬大軍的他,也奈何不得突厥,後來還是狄仁傑領兵支援,才勉強挽住了北方的頹勢。而另一方面,西方的吐蕃在唐高宗時期就一直對大唐騷擾不斷,雙方在安西地區交戰數次,互有勝負。

在這群狼環伺的外部情況下,唐朝內部的權力交接又是一團混亂。武則天雖有干涉政事的權力,卻終究名不正言不順。即使好不容易用鐵血手段登基稱帝,也有一大群舊臣故老不服她的統治。當時的丞相裴炎就隨時盯著她的言行,準備將她拉下皇帝寶座。在這種君臣相互敵視的情況下,武則天能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穩定邊境、平息徐敬業叛亂、除掉了政敵裴炎,已經足夠證明她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了。

在這個過程中,一邊是有異族叩邊的外患,一邊又有各地叛亂的內憂,在政局如此動盪的情況下,大唐的軍隊不是在征討叛軍的路上,就是在前往邊關的途中。短短几年時間裡東奔西走,多面應付,疲於奔命。而異族軍隊卻恰恰相反,作為遊牧民族,他們的目的便是劫掠,在大唐軍隊到來前,他們洗劫當地的人口、糧食,獲得了充足的物資,面對連續戰鬥、疲勞不堪的唐軍,他們佔據了極大的優勢。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考慮到整體局勢的不利,武則天為了集中兵力保護中原的腹地,不得不選擇退讓,戰略性放棄了安西四鎮,這也讓她在歷史上受到了諸多的指責。不過,作為一位有抱負的皇帝,她在整頓朝綱和鞏固統治之後,迅速開始準備收復失地,到了她統治的晚期,大唐疆域大部分已經收復。

三、府兵制與均田制的瓦解

唐朝初年採用了府兵制和均田制作為軍事與土地方面的政策,這兩項制度相輔相成,讓大唐府兵的名聲威震四海,可以說是大唐強盛軍事實力的根本。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有些類似三國時期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府兵們並沒有完全脫離生產,平時他們照常耕種,等到農閒的季節就集中進行軍事操練。

打仗的時候,他們自帶衣服、糧食甚至輕武器,直接就可以上戰場,極大地減輕了朝廷對軍隊的供養壓力。而均田制則為府兵制提供了土地分配的基礎,田地歸屬國家,分給平民耕種。相應地作為代價,平民要向國家交稅,以及在戰時承擔兵役和徭役,府兵便是在戰時服役的平民。

不過,再好的制度也有腐敗的一天。唐朝剛建立的時候,由於經歷了隋末的戰亂,人口大為減少,地廣人稀,老百姓不缺田種,社會自然也就穩定。但是,隨著國家繁榮富強,經過貞觀之治的盛世後,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兼併問題也隨之而來。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清除李唐的影響,維護自己的統治,武則天廣開科舉,大量選拔官員。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手下的背叛,也為了安置這些選拔出來的官員,她增設官職,將原本官職的權力分散,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而這些增長的、處於上層社會的官員,使得土地的侵吞兼併增多,相應地導致了土地兼併問題更加嚴重。

唐朝前期,百姓有足夠支援生存的土地,可以承擔兵役,包括衣服、口糧等也能夠自帶。但是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後,百姓持有的土地減少、收入減少,稅賦和兵役也難以維持,失去了土地的百姓連生存都無以為繼,更別說籌備軍需去為國家打仗了。所以,很多百姓只好選擇逃亡。在武則天時期,這一情況嚴重到出現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現象。

百姓逃亡以後,軍隊沒有了強大的府兵作為兵源,只能像過去那樣進行募兵,得到的兵源素質和經過軍事訓練的府兵完全不能相比。尤其是兵源缺乏的時候,連囚犯和家奴都要被徵召入伍,並且還不得不要求各地組織民團,這樣徵召計程車卒又有什麼戰鬥力呢?武則天時期在失去了優秀的將領以後,又失去了優秀計程車兵,軍隊的戰鬥力的降低可想而知。

四、唐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問題

在這一方面並不全是武則天的執政問題,而是唐朝一直以來對異族的政策問題。在唐朝時期,隨著李靖大敗突厥,震懾了周邊各國後,很多異族選擇依附強大的唐王朝,為大唐而戰,唐朝時期也有不少的名將都出身異族。但是,對歸附的東突厥、契丹這些異族,大唐在某種程度上,並未完全將其當成是自己人。每逢大戰,總是將這些外族人徵召為對外戰爭的先鋒。在為大唐開疆拓土的戰爭中,這些外族的族人大量戰死。

唐朝軍力如此強勝,為何到了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卻是負多勝少?

然而,在付出了這麼大犧牲的之後,卻有一些官員仍然對這部族心懷戒備,差別對待,這自然引起了這些部族的怨恨。如營州都督趙文翽,他肆意奴役治下的契丹人,還在饑荒時拒絕賑濟契丹災民。這樣的行為,直接引發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的大舉反唐,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唐軍遭到了慘敗。而且這並非偶然,類似的部族叛亂時常發生。本來幫唐朝打仗的友軍與唐朝反目成仇,這對不僅削弱了唐朝的軍事實力,還造成嚴重的內亂,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不小影響。

結語

上述這諸多的情況,結合在一起,造成了武則天時期軍隊實力大降,進而使得對外戰爭的戰績是負多勝少。當然,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她自己的執政措施的問題,另外一部分則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所迫。不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雖然武則天在軍事上的成就確實算不上優秀,但是她在文治方面整體還是非常不錯。無論怎麼說,她在位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大唐國力持續增強,而軍事上戰略性放棄的那些地方,後來大多數都在她統治末期成功收回了。所以總體來說,武則天還算是一位優秀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