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在遠古時代,黃河上有這樣一個傳說。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中華民族世代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在黃河之水的滋養養下頑強生存。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相傳四五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黃河、長江流域曾發生過多次大洪水。 洪水浩大,淹沒了廣闊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和許多村莊。 人們流離失所,被迫逃往陡峭的山峰或躲在深山的洞穴中。 遙寨連年下雨,黃河氾濫氾濫,黎明百姓深受其害。 於是,堯在大臣們的推薦下,任命夏侯氏族長鯀治水。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夏部落起源於我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部落,黃帝部落的一個分支。 他們從前人的前進路線向東進入黃河流域,然後在河南嵩山至沂水洛水一帶定居。 他果斷行動,但他剛愎自用。 臨走前,他信心滿滿地對堯說:“治不了水,我願意受罰。”鯀急於治水,馬上就開始治水。鯀試圖用石土堵住洪水。但洪水太強了,被擋住後,力量更大,就像籠中的野獸左右奔跑,結果黃河上的災情更加嚴重,附近村莊的房屋倒塌,百姓逃亡。 情況很可怕,洪水越來越嚴重,歷經九年,鯀已經盡力了,但黃河的水仍然沒有消退。那時堯已經老了,能力也隨著衰減,所以就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智者舜。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舜繼位後,親赴災區視察。 所到之處,洪水浩瀚無邊,一望無際,肥沃的田野和房屋都被淹沒在水中。 由於鯀治水不力,給百姓帶來嚴重的災難,舜將鯀免職,送到玉山,不久就殺了鯀。 百姓的悲慘境遇,讓舜徹夜難眠。 經過多方調查,他決定任命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承繼父業,決心平息洪災,重重救下萬民。 他很清楚,這件事,事關重大。 首先,父親的去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再加上,如果他再治不好洪少,對那些已經無家可歸的人來說,情況就更糟了。 他思索良久,請來幾位名門長老,商議治水大事。 經過激烈的爭論,禹決定將黃河的水引開。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結婚的第四天,禹辭別了妻子。 帶著后稷、契和其他助手踏上了一條漫長而艱鉅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口稀少,除河流外,大部分地方都是深溝和荒山野嶺。 禹只能一邊開路一邊往前走,他的足跡在當時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但禹卻以超人的毅力穿越山川,在各個地方測繪、測算、規劃。 他還與其他人一起運石砍柴,開河挖溝是一項宏偉的治水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而艱難地進行著。 禹為了治水,露天生活了十三年。 他又累又瘦,腰彎了,指甲磨禿,腳底長了墊子。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十三年,他三度經過家,卻沒有進去。 據說,有一次他在兒子出生時從屋前經過,孩子大哭。 他都沒有進去看。 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很感動。 禹帥百姓由甘肅積石山而下,將黃河一路疏通至黃河中游,就是現在的山西河津與西安西韓城縣的交界處。 發現一座高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浩瀚的黃河水盤旋而回,淹沒了高大的蒙門山。 禹立即命人在山上劈出一個大口,被困的黃河水轟鳴如閘門。 當它傾瀉而出時,水聲震耳欲聾。 從那以後,它一年四季都風起雲湧,暢通無阻。 當時,禹將這裡命名為龍門。 人們稱龍門禹門口為紀念他的功績。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禹繼續往水的方向前行,走著走著卻發現另一座山擋住了水路。 禹命人在此山上開三門,取名神門、鬼門、人門,即今有名的 3 門峽谷。 大禹的腳步走遍了黃河兩岸,黃河的洪水終於完全消退了。

大禹之名,人人稱頌,全國人民以不同形式紀念他。 當年因勞累過度,曾在柏樹下休息,人們稱這棵柏樹為神柏。 還有一座紀念大禹的廟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大禹都鎮。 不遠處,有一個大禹下榻的地方,後人稱其為魚店村。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據說三門峽附近有七口石井和兩個馬蹄坑,都是大禹當年留下的痕跡,大禹完成了他的使命。 人民重建家園,安居樂業。 這光榮而神聖的成就,讓舜非常興奮。 他立即把大禹叫來,請他談談自己在治水方面的心得。 禹謙恭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工作,我只是採納了別人建議。舜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和他談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舜認為禹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所以舜讓位給禹。

禹當上首領後,繼續為部落盡職盡責。 禹派博蓋將稻種分發給多雨、高溫地區的人們,讓他們種稻。 禹還派出善於種莊稼的后稷,將各種糧食分發給各地的人們,以安頓口糧和種子。 並教人耕作,他的一系列措施使當時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

由於禹治水、發展農業的功勞,各族人民都非常擁護他,以表揚他不怕困難、造福於民的大功。 後人稱他為大禹。 大禹年間,社會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夏族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地區沂河、洛河盆地的黃土平原。

黃河上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