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雖然在邯鄲保衛戰中擊退了秦軍,但趙孝成王趙丹對長平的慘敗始終心有餘悸。怎麼就防守也不是,進攻也不是,連投降都能被人坑呢?在戰爭這事上,趙丹因此對自己的認識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對身邊那些所謂的名將一時也失去了信心,但找到答案的慾望卻前所未有的強烈。

這一天,趙國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荀況,另一位是從楚國遠道而來的臨武君。趙丹和我們一樣,老覺得外來的和尚更會念經,於是迫不及待的丟擲了他的疑問:“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麼?”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趙丹

“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根據敵人的動向,後發先至,此為戰爭的關鍵!”曾帶兵打仗的臨武君覺得專業對口,當仁不讓的搶答。

“不不不,我聽說古之用兵之道,在於爭取民心。如果弓箭不好使,后羿也會失了準頭;馬匹不聽話,造父(周穆王時期的著名老司機)也去不了遠方。民心不附,即使是商湯、周武也難有必勝的把握。因此,善於爭取民心的人,就是善於用兵的人。”荀況說到。

荀況又稱荀卿、荀子,相傳乃邲之戰中晉國中軍主帥荀林父的後裔,本是趙人,年少去國,遊學四方,對儒家、道家、墨家及諸子百家學說都頗有心得,其中尤以儒家見長,曾三次被推為戰國時代最高學府稷下學宮之祭酒(相當於校長),還首創了“賦”這種文體,並以問答的形式寫賦,和楚辭宗師屈原一起並稱為“辭賦之祖”,是戰國末年當之無愧的學術大拿。因此他並沒有因為祖先打仗水平稀鬆,以及自己沒有帶兵的經驗而畏首畏尾,直截了當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非也,非也。用兵最重要的是因勢利導,詭詐多變。善於用兵的人行動隱蔽迅速,敵人永遠想不到他會從那裡冒出來;孫武、吳起做到了這幾點,因此無敵於天下,何必一定要等到民心歸附。”在專業領域被文人搶白,臨武君一萬個不服,搬出兩位兵家大神為自己撐腰。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荀況

“咱倆說的不是一回事,我所說的是心懷天下的王者所率領的仁義之師。而你所說的是一時的利害和權謀。仁義之師是忽悠不了的,會被忽悠的是那些輕敵懈怠,疲憊不堪,君臣之間離心離德的軍隊。因此,如果用夏桀之詐忽悠夏桀,勝負尚且難料;以夏桀之詐忽悠唐堯,則無異於以卵擊石,或投身於水火之中,不是被燒焦,就是被淹沒。

仁者用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下級對上級就像兒子服從他爹,手臂自然會保護眼睛一樣。用詐術襲擊這樣的軍隊,和先驚動它再進攻並無二致。

況且,仁者有十里之國,其耳目足可知百里之事,有百里之國則可知千里之事,有千里之國便可知天下之事,其軍隊訊息靈通,戒備森嚴,渾然一體,聚則成卒(古軍隊編制:百人為卒),散則成列,延展開來若莫邪(寶劍名)之刃,遇之者斷,短兵相接如莫邪之鋒,擋之者潰;一旦安營紮寨則堅如磐石,無人可以撼動。

那些暴虐的君王靠的是誰?還得是他的子民。但他的子民喜歡仁君就像喜歡自己的父母,想到暴君就像身處烈火之中。就算是夏桀、盜蹠(音:直)恐怕也不肯為厭惡的人殘害喜歡的人吧!

如果有人忽悠你去揍你爹,你去嗎?你肯定會叫上你爹一起抽他呀。因此,仁者用兵,國家日益強盛,諸侯望風而降,抵抗者逐漸被削弱,反對者灰飛煙滅。要不詩經怎麼說:‘商湯危坐戰旗下,手握斧鉞心虔誠,其勢如火烈烈燃,擋我路者皆焚滅。’仁義之師,就是這麼霸氣側漏。”

荀卿說的信誓旦旦,跟他親眼見過仁者用兵似的。但實際上,在他生活的戰國末年,橫行天下的是被大家稱為虎狼的秦軍,從來沒有仁義之師取得勝利的記錄。更奇怪的是,本來持反對意見的臨武君和不久前在上黨勉強當了一回仁義之師,接著便在長平被白起用詐術坑殺了四十多萬子民的趙丹居然輕易就信了他的鬼話,異口同聲的叫好。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筆者無心討論這倆人的腦袋怎麼突然就被門夾了,但很想就著臨武君與荀子的爭論,聊一聊這“兵者”,到底是“詭道”還是“仁道”。

臨武君打仗水平如何,因缺乏史料,我們已無從考證,但至少《孫子兵法》背的不錯,他所說的話基本都源於“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後人發,先人至”這些《孫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這部全球最早的兵書,到臨武君拿它來和荀子辯論時,已指導諸侯戰爭近三百年,並將在其後的兩千餘年裡影響無數場戰爭。時至今日,幾乎已不會有人懷疑“兵以詐立”這個基本判斷。

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孫武不但對敵人詭詐多變,對自己人也不含糊。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他說: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這段話是說,領兵打仗要善於忽悠自己計程車卒,讓他們處於無知無識的狀態,並想辦法把他們逼入絕境,這樣他們才會任由驅使,甘願犯險。

“詐”嗎?實在是太詐了,說孫武是忽悠們的祖師爺也不為過。但這也不能說明,“詐”便是戰爭的唯一法寶,畢竟,通往羅馬的路不止一條。那麼,荀況所推崇的“仁義之師”在戰爭中到底好不好使呢?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夏桀與商湯

|咱們就從荀況所提到的仁君代表,商湯王子履在崛起路上之所作所為來一窺究竟吧。

子履在“鳴條之戰”中打敗了他的老大——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荒淫之君夏桀,成功建立了商王朝,夏桀名姒癸(音:似鬼),他的黑歷史想必諸位都有所耳聞,此處不再贅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位喜歡喝酒玩女人,名字取的還有點坑的夏王,也曾經“仁”過兩回。

子履在“鳴條之戰”前的誓師大會上發表的著名演講《湯誓》中說,夏朝百姓皆恨不得與姒癸同歸於盡。但實際上在此戰前,為了摸清夏王朝的根底,子履的好幫手,廚師的老祖宗兼著名賢相伊尹主動請纓,帶著收拾好的商丘土特產西行數百公里,到夏都斟鄩(音:真尋,今河南偃師境內)給姒癸進貢,順便當了一回間諜。回來以後對子履說,咱們現在還不能動手,得再準備準備,把擁護姒癸的那些傢伙先幹掉。

可見,至少此時,姒癸所為還遠沒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但子履並沒有因此就覺得他的這位老大還可以再挽救一下,仍然積極投身於反夏運動中,子履此舉,實在是很難和仁義扯上關係。可能是因為心急,動靜鬧的太大,子履的活動終於被姒癸發覺,派人把他召到斟鄩教育了一番,並投進了夏臺(今河南禹州)監獄。謀反之罪居然只是坐牢?姒癸顯然沒有傳說中那麼殘暴。

按荀況的思路,此時伊尹是不是該出面,跟姒癸談一談“仁義”?但伊尹並沒有怎麼做,而是和仲虺(音:悔)一起蒐羅了一批珍寶古玩和絕色美女給姒癸送了過去。如果貪財好色是不對的:

伊尹你這不是助紂為虐嗎?

你是要不教而誅嗎?

這真的仁義嗎?

筆者無從知曉伊尹是否思考過這三個問題,當時尚未出生的商紂王子受對助紂為虐這個詞用在這裡可能也不太滿意。但從未受過儒家“仁義”教育的姒癸看到姑娘們應該很開心,居然很“仁義”的把子履給放了。當然,你硬要說姒癸就是單純的貪財好色,我也無話可說。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姒癸和他的三個死忠分佈圖

畢竟,子履大概就是這麼想的。

蹲了一年班房後,他更急了。一回國就對夏王朝的死忠豕韋國(今河南滑縣)和顧國(今河南範縣)展開進攻,搶光了它們的土地、財產和百姓。見這架勢,姒癸的最後一個死忠昆吾國(今河南許昌)國君夏伯著了慌,一面積極備戰,一面向老大姒癸求救,姒癸得知此事,怒火中燒,下令九夷之師(東夷人部落組成的部隊)準備討伐子履。

子履脖子一梗,就要和姒癸見個高下,合計著先收拾了昆吾,再掃滅九夷,最後把姒癸的淫窩給端了——年近古稀的子老爺子,氣性和志向一樣不小。老朋友伊尹趕緊跳出來滅火,勸子履道:“東夷目前還跟姒癸一條心,咱們這麼衝上去,凶多吉少。老大你就再忍忍,先給那小子賠個不是,把眼前這關給糊弄過去,想辦他,以後有的是機會。”

也許是怕得罪了伊尹吃不上好菜,子屢素來對伊尹言聽計從,這次也不例外,轉頭就寫了一封檢討,讓人隨著大量貢品一起給姒癸送了去。姒癸看了禮物和檢討書,便和身邊的人商量,這事怎麼弄比較好。

那幾個傢伙大概都收到了伊尹送的土特產,異口同聲的說:“大王威震天下,還沒開打,子履那老小子就慫了,那還打啥呀,讓小的們回來該幹啥幹啥吧。”

姒癸也許貪財、酗酒、好色,但顯然不是窮兵黷武之人,真的就下令罷兵,繼續找妹喜和其他女朋友們喝酒去了。

屁股都沒挪窩的姒癸面子和裡子都有了,忙活了一場卻啥也沒撈著的夏伯憋出了內傷,終於沒忍住,在一年後主動撲向了子履,子履高興的迎了上去,將昆吾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夏伯英勇就義,昆吾就此滅亡,土地和百姓都被子履收入囊中。

翅膀硬了的子履不再給姒癸送禮,姒癸很不高興,又一次下令九夷出兵伐商,可惜的是,這一回,九夷的頭頭腦腦們集體沒了動靜。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你姒癸兩頭收錢,屁事不辦,最忠誠的小弟都讓人收拾完了,還指望大夥給你賣命,你當我們傻啊?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鳴條之戰示意圖

|九夷部族的老大們不傻,廚子們的祖師爺伊尹更聰明,見時機成熟,馬上跑去讓子履出兵伐夏。

這一天,子履已經等了十幾年。十幾年間他大概每天都在想怎麼才能名正言順的把老大幹掉,於是,後世英雄豪傑亦或亂臣賊子們造反前的檄文範本《湯誓》就此誕生,具體內容此處不表,因為,和後來所有類似文案一樣,《湯誓》所說的歸根結底不過十六個字:弔民伐罪,替天行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忽悠、利誘和威脅以及群體效應的多重作用下,子履領導下的聯軍士氣高昂,表示要和暴君姒癸部決一死戰。子履挑出良車七十乘,死士六千人,採取戰略大迂迴,繞到斟鄩西部,出其不意發動進攻,姒癸倉促應戰,一路從蒲州(今山西運城)退守至鳴條。

鳴條決戰的那一天,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商軍跟打了雞血似的,全然不顧,一路衝殺,夏軍節節敗退,姒癸眼看要完,帶著五百殘兵向東逃去,一直逃到三朡(音:宗)。

三朡乃夏朝方國之一,如果按著荀況“仁義之師”無人不愛,暴虐君王人人皆恨的思路,三朡國君此時就該把姒癸綁了,送到子履君前,最起碼也該落荒而逃。但事實並非如此。三朡國君見老大狼狽來投,立即排兵佈陣,保護姒癸,誓與子履死戰,子履也不含糊,馬上揮師東進,在成耳(今山東汶上)大敗三朡軍,將三朡國搶了個精光。

姒癸無奈的嘆了口氣,帶著他的五百殘兵,繼續向南逃竄。後世常被儒家子弟掛在嘴邊的,仁義的代表子履和伊尹此時不知怎地,對姒癸死活生不出惻隱之心,一路窮追不捨。

絕望的姒癸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時終於後悔了。後悔什麼?不仁義嗎?當然不是,他後悔的是當初在夏臺沒將子履剁了。

不久後,姒癸在悔恨中病死,子履領兵西進,佔領了斟鄩。夏王朝滅亡,殷商崛起,史稱“湯武革命”。

贏了,才有機會仁義

商湯崛起

|筆者無心為姒癸翻案,他的暴虐、貪財、酗酒、好色肯定不是空穴來風;更無意否認子履的文治武功,他的知人善任,拓土開疆,以及登基後的“以寬治民”,燭照千秋。但在爭取權力的過稱中,子履多次主動侵犯盟國,奪人財物,言而無信,以下謀上,無論如何也談不上“仁義”。

可以說,但凡主動爭權奪利的鬥爭,就難有仁義可言,兵者詭道,才是戰爭的真相。

數千年以來,在“成王敗寇”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總是習慣於粉飾勝利者的“惡”,忽略失敗者的“仁”,繼而以勝負來定義是非,這無疑讓尋找真理的路上佈滿了荊棘和陷阱。

抱有“仁義”終將戰勝“詭詐”的信心是好的,但這不代表“仁義”總能戰勝“詭詐”。特別需要正視的是,在“仁義”取勝的路上,恐怕也難免要用到“詭詐”的手段,這大概也是心向儒家之仁義的大師荀況,何以最終教出了韓非和李斯兩個法家高徒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中國歷史地圖集》

|《資治通鑑故事會之七十一:兵者詭道 談何仁義 湯武革命 血流遍地》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歡迎關注。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深表歉意,知悉後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