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動輒殺頭的禁酒令,為啥還是禁不住喝酒?

動輒殺頭的禁酒令,為啥還是禁不住喝酒?

近些年來,中國白酒行業發展迅速,資本紛紛湧入這一賽道。但是,一百多年前白酒的處境與今天是截然不同的。

楚晉交戰,楚國大將子反戰敗後借酒消愁,被楚恭王怒斬;關羽大意失荊州,猛將張飛為給二哥報仇,酒後喝令範強、張達造三千白盔白甲,二人因怕誤了工期反將酒後睡著的張飛殺害;清朝的慈禧太后,得了第一輛汽車,其司機孫富齡酒後駕車,軋死路人,成中國酒駕第一人……

酒後誤事甚至亡國的事蹟不勝列舉,所以伴隨著酒文化的不斷豐富,禁酒令也成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不斷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最早的禁酒令:大禹禁酒

在我國酒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少統治者都發布過禁酒令。而最早實施禁酒令的朝代就是夏朝。

《戰國策》中寫道: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大禹時期,有一位名叫儀狄的人,精於釀酒。大禹的女兒就讓儀狄釀出美酒,送給大禹品嚐。大禹飲後,覺得這酒清香撲鼻,連聲稱讚。連飲數杯,大禹便覺得天旋地轉,睡了過去。醒來後發現自己竟睡了兩天兩夜,大禹大怒,遂令儀狄不準再造酒,並說道:“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結果大禹一語成讖,他開創的夏朝就亡在了他的不肖子孫夏桀的手上。桀造酒池肉林,寵幸妹喜,於酒色聲中被商湯擊敗了。

第一部禁酒法律:《酒誥》

禁酒令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出現是在商朝,名為《酒誥》。

《酒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意思就是說,飲酒誤國的原因就是酒後“喪德”,夏桀就是前車之鑑。

第二,飲酒時要約束自己,不能喝醉。“德將無醉”,有道德的人怎麼會放任自己喝醉呢,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減少喝酒從而減少釀酒,同時做到了愛護糧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就是說,我們要愛護我們的莊稼,不能浪費,糧食用來釀酒的話就是一種極度浪費的行為。

好話都說完了,如果還有人罔顧法律,肆意釀酒、飲酒的話,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這禁酒令可真夠嚴厲的!

《酒誥》在我國曆史上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了之後歷代禁酒遵循的典範。

動輒殺頭的禁酒令,為啥還是禁不住喝酒?

三國時期:曹操禁酒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夏桀亡國後,殷紂王沒有以此為戒,重蹈歷史的覆轍,被周武王伐紂成功;周武王的後代周幽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演繹出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後導致西周滅亡。

所以,從西周以後,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過或輕或重的禁酒令。

漢初,劉邦為穩定社稷,實行了“禁酒飲”的制度,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其目的無非就是防止民間私鬥和節約糧食,這倒是與《酒誥》有幾分相似。

三國時期,那個寫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也釋出了禁酒令。那個年代,戰亂紛飛,男丁都被拉去打仗了,後勤失去了保障,糧食的生產跟不上了。那怎麼辦呢?吃的糧食都不夠了,哪還有多餘的糧食釀酒,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曹操也沒有那閒情逸致“對酒當歌”了,於是釋出了禁酒令。

禁酒令釋出後,引來了眾人的諸多不滿,眾人紛紛抵制禁酒令,其中以讓梨出名的孔融表現最為激烈。孔融就和曹操槓起來了,大概意思就是,你既然說喝酒讓人亂性,耽誤國事,那夏桀和殷紂王還好色呢,怎麼只禁酒不禁色呢?你下令讓大家都別結婚了,結婚也耽誤國事。

曹操被孔融說的啞口無言,自知禁酒的阻力太大了,於是撤銷了禁酒令。

清朝:乾隆禁酒

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即位。新官上任三把火,乾隆的第一把火就燒到了酒上,規定“禁踩曲燒酒”,根本原因依然還是在糧食的問題上。禁酒令剛下,孫嘉淦就上奏摺提出反對意見。

孫嘉淦走訪民間發現,禁酒後高粱價格大跌,人們收入驟減。其實民間燒酒的釀造原料多用高粱、麥麩、穀糠等物,這些粗糧並不是日常食用的糧食,用來釀酒不僅可以變廢為寶,釀酒產生的酒糟還可以用來飼養家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乾隆未經調查,想當然地做出了禁酒的決定,沒想到卻是好心辦了壞事,徒增了民眾的生活負擔。於是採納了孫嘉淦的建議,下詔廢除禁酒令。

中國歷史上的有記載的禁酒令遠不止這幾次,但是原因基本都大同小異,或是因為飲酒“喪德”,或是因為浪費糧食,萬變不離其宗。

歷代禁酒令的實施最終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如孫嘉淦所說,白酒的釀造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還避免了非日常食用的粗糧被浪費,功大於過。

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白酒既滿足了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提高了人們的消費水平,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擴大就業、繁榮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美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酒品酒道

酒業挖掘機,專注深層次。

新浪微博:@酒品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