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自秦始皇之後,中國便有了這專屬於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皇帝”,而中國也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曆經了多個王朝的顛覆和更替,統治者、國號、文化、風俗一直在變換,唯有君主權力集中的趨勢沒有發生轉變。

而這也要依託中國統治者對於制度的創新和設定。

比如明朝時期皇帝便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定內閣將國家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又能便捷快速地處理朝廷內務。

哪怕後世明朝皇帝子孫不爭氣,每天不理政務,國家也能照常運轉。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明朝內閣制度是怎麼回事,它又是怎麼運轉的?

一、內閣制度的由來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自從中國古代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皇帝便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一個國家只有皇帝是無法完成繁重的朝廷內務的,於是就有了朝中各式各樣的大小官職,朝中大臣各司其職惟皇帝是命。

為了更好的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宰相這一職務也就隨之出現。

早期商周時期的宰相還是個主管皇帝后宮事務的小官,但是漸漸地宰相的職務和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朝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但人總是貪婪,在很多朝代中就有不少宰相被權力慾望矇蔽了雙眼選擇謀權篡位,也有不少皇帝識人不清而丟掉了江山、王位。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比如王莽、楊堅等人就是作為宰相而成功篡位並建立王朝。

為了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一些皇帝也是絞盡腦汁,想要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宋朝時期皇帝設立三權分立,制約了宰相的權力。

而明朝皇帝更“狠”,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廢除了困擾無數皇帝的宰相制度。

但是沒了宰相的幫助,繁重的朝廷事務就累積在了皇帝身上,原以為當了皇帝就可以肆意瀟灑,沒成想還過得如此憋屈,明成祖氣不過,於是靈光乍現,決定招來一個商討班子。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明太祖召集了一眾殿試大學士作為他的專屬侍從顧問,負責幫助他處理各種朝廷內務,但是決策大權仍然在皇帝手中,大學士並沒有實權。

但是後期明成祖登基後,他選拔了一批翰林院官員,給予他們職位,讓他們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從此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一套完整的政治事務決策系統也正式啟動。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內閣制度是如何幫助明朝皇帝度過危機的。

二、沒有皇帝,明朝照樣轉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熟知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有著不少奇奇怪怪的皇帝,有的皇帝偏愛當什麼“威武大將軍”,有的皇帝執著於修仙問道,而有的皇帝卻善於木工,這放在哪個王朝來看都是不務正業的。

可就算有這麼多的奇葩皇帝,明朝依舊挺立了二百七十六年,這就是內閣制度設立的緣故。

從明朝宣德皇帝開始,官員只要向皇帝傳送奏摺,就必須經內閣大臣的手,在奏摺章程上內閣在上面勾畫出初步處理意見,接著承給皇帝,請皇帝做出最後的批改。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但是也有發懶的皇帝直接把自己的活交給太監,讓他們代筆,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自由玩耍了。

所以明朝皇帝朱厚熜能夠保持著三十年不上朝的記錄,被人稱為最懶皇帝。

雖然看來明朝皇帝十分輕鬆,但是仔細對比明朝內閣制度的權力還是需要收歸皇帝,這與英國的內閣是完全不同的。

三、明朝與英國的內閣制度

古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國家還能照常運轉,只有這個朝代能做到

明朝內閣制度的設定就是為了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完全聽從皇帝的命令,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但是英國內閣制度是依託於英國資本主義“法治”社會,被資產階級用來限制君主權力,控制行政權力而形成的。

在本質上兩者就完全不同。

一個是封建君主集權的工具一個則是國家權力的掌控部門,它們有著天壤之別。

以上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主要內容,在封建社會中內閣制度的確立究竟是好還是壞還要當時人來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