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編者按:

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但實際上,古代的營養條件當然是比不上現在的。所以,並不是古代漢人多麼強壯,而是外族的強壯程度被高估了。譬如蒙古人,並不是像電視上油光滿面,衣著光鮮,八塊腹肌,豪爽粗獷,武德充沛,知恩必報的樣子。

字數:2834,閱讀時間:約5分鐘

不說古代了,哪怕是現代,蒙古族一樣沒漢人高。有些人認為【蒙古族、滿族在古代身高是遠東最高,北方漢人個子高的都有胡人血統】,這種錯謬觀點是典型的想象力治史,非常不可取。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趙珙《蒙韃備録》——

所謂生韃靼者,甚貧且拙,且無能為,但知乘馬隨眾而已。今成吉思皇帝及將相大臣,皆黑韃靼也。大抵韃人身不甚長,最長者不過五尺二三。亦無肥厚者。其面橫闊,而上下有顴骨,眼無上紋,髪須絕少,行狀頗醜

講個實在話,如果人均身高真的有優勢,在古代戰爭中壓迫力還是不小的,往往能抵消組織度和裝備的劣勢。像日耳曼人對羅馬人的壓迫感一直很強,而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時,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了,但沙俄士兵的刺刀衝鋒仍然對歐陸軍隊有很強的壓迫力。

問題就是,遠東的北方蠻族並沒有任何身高優勢,古代沒有,今天也沒有。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日耳曼人對戰羅馬人

更不必說,封建時代由於草原地區低下的生產力能提供的物資的缺乏,遊牧民族的營養條件其實往往是非常差的,絕非《狼圖騰》之流吹噓的天天美酒烤肉的生活,甚至連蒙古士兵都經常吃不飽。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狼圖騰》

趙翼的《簷曝雜記》記載(他和木蘭圍場的蒙古人交流過,可信度較高,這還是負責照看皇家圍場的蒙古部落)——

蒙古曰:食酪,蒙古之俗,膳肉酪漿,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臺吉能之,我等窮夷,但逢節殺一羊而已。

據方濟各會修士卡皮尼所述,

“他們吃所有能吃的東西,他們吃狗、狼、狐狸和馬,迫不得已時,他們還會吃人肉以及馬的胎衣 我甚至看見過他們吃蝨子,他們說, 既然它叮咬我的兒子,吸我兒子的血,我為什麼不能吃它們? 我還看見他們吃老鼠。”

吃老鼠是遊牧民族幾千年的傳統。蒙古大草原有一種以草籽為食的草原田鼠,蒙古人經常射殺田鼠以練習騎射功夫,如遇食物短缺的時候,往往拿田鼠充飢,因此,蒙古高原常常爆發鼠疫,引發極大的傷亡。蒙古人還把這種吃老鼠的習慣帶到了歐洲,著名的歐洲14-15世紀黑死病的爆發,據稱就是源於圍攻卡法城的金帳汗國軍隊因糧食匱乏而捕捉老鼠食用導致的。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草原田鼠

除了狩獵,捕魚也是蒙古民族的食物來源之一。蒙古人說“我們相信魚兒是馬兒的靈魂,而馬兒是牧民最忠實的朋友”。成吉思汗少年時曾經為了爭奪一條魚殺害了自己的弟弟別克帖兒。直到今天,內蒙古東部的呼倫湖冬捕依然很有名。明朝成化年間蒙古朵顏三衛曾要求明朝賞賜他們漁網,方便捕魚食用。

公元12世紀及以前,大多數蒙古人基本上一天只吃兩頓飯。蒙古人也會種植並食用糧食製品,由於惡劣的農業環境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糧食產量很低。

遊牧民族由於遷徙的特性,他們的農業往往十分粗放,採取廣種薄收的模式,並非勞動密集型的精耕細作,適合蒙古高原貧瘠的土壤。匈奴人佔據蒙古高原時,他們就經常在自己遊牧之路上撒上種子,希望在秋天能有收穫,匈奴人還在自己避冬的山區用陶罐儲存小米等糧食。蒙古軍在遠征時經常遇到包圍敵人城市的情況,如果戰事並不緊急,他們的戰士會一邊放牧一邊撒下種子種地進行長時間的圍困。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朵顏三衛

義大利傳教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出使蒙古記》一書中有明白無誤的記載:“他們把小米放在水裡煮……他們每個人在早晨喝一二杯,白天他們就不再吃東西;不過,在晚上,他們每人都吃一點肉,並且喝肉湯”。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普蘭諾·加賓尼的記述,在另一位西方傳教士魯不魯乞寫的《遊記》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一路上,在早晨他們給我們一些喝的東西或小米粥。不過,在傍晚,他們經常給我們羊肉(前腿帶肩膀肉、排骨)吃,而且可以儘量喝肉湯。”

除了小米,黃米也是古代蒙古高原的重要農業作物。黃米,粳性叫稷,糯性叫黍,東北地區的滿洲人和南察哈爾(壩上)地區滿洲人、蒙古人愛吃稷製作而成的粘豆包、黃糕。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黃米

稷/穄,也稱蒙古米,經過蒸、碾、炒可製作成炒米,蒙古先世民族中的奚(庫莫奚,時而被記載為“厙【she】莫奚)、烏桓、室韋等民族,和肅慎、挹婁、勿吉等滿洲先世民族都有種植稷的傳統,小麥由西亞傳入中國前,稷也是漢人是重要的食用穀物,被漢地視為百穀之長(有時候把稷和粟視為一種),“國家”被稱為“社稷”。

青海地區的蒙古人則食用米、面和青稞。《清稗類鈔》記載:

青海之蒙長飲食,或用箸、勺與磁碗,番目則以手取食食。器以木為之。蒙長飲清茶,噉米、麵,番目惟食青稞粉。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青稞

蒙古人公認可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忍飢挨餓,明王朝常常任命蒙古士兵作為斥候,因為他們可以數日不食而繼續執行偵查任務。

成吉思汗時代,命令士兵出征前只准攜帶一半的口糧,在打仗前只能吃半飽。而成吉思汗的這個做法則和遊牧民族的傳統有關,當時蒙古人之間流傳著“狗兒吃飽,出獵不利”的說法,蒙古人認為打仗前吃飽飯會讓人變得萎靡不振,在廝殺時會缺少兇狠勁,所以他們在打仗前都會盡量少吃飯。

古代漢人到底有多勇猛強壯,感覺外族五大三粗可是也打不過漢人?

▲成吉思汗

桑原騭藏《東洋史說苑·元代的蒙古人》中記敘說:

1、蒙古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什麼都吃,可以說是發現什麼吃什麼。2、蒙古人沒有大米,捕獵而來的野獸是蒙古人重要的食物,他們對待食物非常節儉。3、蒙古人用手抓食物,而不用任何如筷子、刀叉之類的工具,吃完後他們會用鞋子來擦手,如果在戶外,他們擦手的工具會是雜草。4、蒙古人只要很少的食物就能吃飽,即使招待一百位客人,也只是屠宰一頭小豬(動物),這麼少的食物其實很難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分食到,然而對於蒙古人而言,這已經足夠。5、蒙古人會將吃剩下的骨頭放在腰間的皮袋中,餓了就把骨頭拿出來舔一舔,直到骨頭索然無味了才扔掉。6、蒙古人自己食量小就以為別人食量也小,從歐洲等地來到蒙古的人們曾留下記載,招待他們的蒙古政府給他們發放了食物,他們在一頓吃完之後,才聽說那是十三頓飯的量,有些人曾因為食物不足而被餓哭。7、食量過小使蒙古人在戰爭中受益良多,他們幾乎可以做到數日不食來窮追敵寇,“此時,他們比酒囊飯袋要好多了”。8、據一位羅馬教皇派往蒙古的使臣紀錄,蒙古人每天早晨喝一杯稗子粥便可以度過一日。9、根據需要,蒙古人可以一兩天不進食也若無其事,而且絕無怨言。10、行軍中,馬匹會為持續奔跑而蹄部極度充血,蒙古人餓的話就下馬對馬蹄部位放血,啜飲馬血之後上馬繼續賓士,在此條件下,蒙古人可以持續作戰十天左右。11、蒙古軍隊單兵裝備中有一種篩子,可以在水質不好的地方舀泥漿水過濾飲用。

由於食物的缺乏,遊牧民族會優先供應年輕人。匈奴時代就有【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的做法。在白災等災荒發生時,他們經常拋棄老人,令其等死,來保證青壯年有足夠的食物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