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他們離開

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他們離開

1219年秋天,蒙古大軍抵達訛答剌城下。

這個訛答剌城在今天的哈薩克奇姆肯特市西北,阿雷思河和錫爾河交匯處,北部是欽察草原,南邊是吉爾庫姆沙漠,是連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志費尼在他的《世界征服者史》中寫道:當蒙古軍到達訛答剌城下時,連閃電也不敢向前邁步,霹靂也不敢高聲。

這是一座罪惡之城,蒙古使者和商人就是在這座城內被害的,城主亦納勒術海兒汗是殺害蒙古使者與商人的罪魁禍首,該城又處於花剌子模東北部邊界上,所以首當其衝成了西征的第一個目標。

海兒汗深知罪責難逃,沒有任何被寬恕的機會,所以耗費心思做了一番準備。在蒙古軍到來之前整修了城堡,加固了城牆,並掘深了塹壕,還在城內囤積了不少糧草,準備打持久戰。

與中原的城池不同,訛答剌城和花剌子模其他城市,城池構造很奇特,在城市內部,還有一座小城,或者說小型的堡壘,相當於城中城。即使外城被攻破了,少數人還可以龜縮到內城進行抵抗或者等待救援,而鎮守內城的,都是花剌子模最忠誠的軍隊,這與金朝中都的都城和皇城有點類似。

摩訶末為了加強訛答剌城的防禦,還派喀喇察汗率一萬人馬前來協助鎮守。

但喀喇察汗對此極為不滿,他本來就非常瞧不起海兒汗,從駐守的第一天起就心懷抱怨:

這個竊賊搶奪了蒙古商隊的財寶也沒分給我一個第納爾,憑什麼讓我替他分擔責任?

當初吃肉的時候,你沒想到我,現在要捱揍了,你倒想起我了?

他對此心生怨氣,隨時準備突圍或者投降。

蒙古西征軍到了訛答剌城下,成吉思汗卻並不急於攻城,二十萬大軍擠到一座城下有些“窩工”,並不利於充分發揮蒙古騎兵和工程兵的優勢。他兵分四路:

第一路,二兒子察合臺和三兒子窩闊臺在回鶻部亦都護巴爾術的配合下攻打訛答剌城;

第二路,成吉思汗和幼子拖雷率中路軍(主力軍)揮師南下,渡過錫爾河,越過訛答剌城向河中地區的不花剌進軍;

第三路,長子朮赤率軍沿錫爾河進發,攻擊昔格納黑、氈的城等城市;

第四路是一支偏師,由阿剌黑和塔孩將軍率領,沿著錫爾河向東南攻打忽炭城。

先說第一路,察合臺和窩闊臺經過激戰,發現海兒汗抵抗得比較頑強,並非一朝一夕能拿下的,於是就改變了策略,將整個訛答剌城團團圍住,蒙古軍在城外原野上就地宿營,邊放牧邊採伐樹木製作攻城雲梯等器械。

圍困期間,蒙古軍快餐式給養的優勢體現出來了:大軍耗費比較少,不需要龐大的後勤,隨軍的乾肉和馬奶就可以讓他們堅持很長時間。這樣圍而不攻,僵持了一段時間,訛答剌城內糧草越來越少,軍心越來越不穩,而蒙古軍士氣則越來越旺。

令人奇怪的是,這段時間,訛答剌城守軍從沒有出城主動迎擊或者騷擾蒙古軍,只是一味消極地堅守,這就讓守軍日益被動。

蒙古軍時不時地用威力強大的床弩往城上射箭,射殺了不少花剌子模士兵。並在城下用巨大的投石機和火藥發射機將石頭和燃燒彈拋到城牆上,一時間,花剌子模守軍血肉橫飛,城內火光四射,響聲震天,濃煙滾滾。尤其是床弩射出的箭一下就能將花剌子模士兵的身體射穿,火藥包裡的鐵蒺藜將士兵炸得四分五裂,血肉模糊,這種攻擊給守軍和城內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懾。

訛答剌城被圍困了三個月以後,城內人心惶惶,軍民士氣低落,開始變得絕望起來。喀喇察汗終於扛不住了,他本來就不情願給海兒汗陪葬,於是他開始勸說海兒汗投降蒙古人。

“我聽說成吉思汗從來不殺主動歸降的人,而對敢於抵抗的,抵抗者及其子孫都將被殺死,我看我們還是投降吧。”

“什麼!我們受太后和蘇丹的命令鎮守訛答剌城,而且我們已經收了百姓三年的賦稅,為的就是保護這裡的老百姓免受異教徒的侵害和殺戮,我們怎麼能夠為了貪圖活命而投降,把訛答剌城拱手讓給蒙古人呢?”

話說得很動人,但實際上海兒汗比誰都更明白,任何人都可以投降,以此獲得赦免,唯獨他海兒汗不行!

投降,他得死,不降,他也得死,兩頭都是死,他還不如抵抗到底。

但喀喇察汗堅持不住了,他的手下甚至提議發動兵變綁架海兒汗將其獻給成吉思汗,以換取諒解。但因為海兒汗戒備森嚴未能得逞。一天晚上,喀喇察汗開啟城門,率領本部一萬人馬想要逃出蒙古人的包圍圈,這讓察合臺和窩闊臺喜出望外,蒙古人利用這個機會,一下子攻進了城內,經過一番廝殺,控制了整個外城。

由於在城外煎熬了三個月,蒙古人將憤懣全部發洩出來,將城中所有男子選出一部分工匠後,其餘全部殺死,女人和孩子全部驅逐至城外,後來淪為蒙古人的奴隸和妻妾。

至於喀喇察汗,他跑出去沒多久也被蒙古人俘獲,押到了察合臺和窩闊臺面前。喀喇察汗請求投降,但未被允許,依然被斬首示眾。

蒙古軍順利佔領了訛答剌城的外城,海兒汗帶著部分人馬躲進了內城,做垂死抵抗。海兒汗在內城中竟然又支撐了一個月,最後蒙古人用投石機將內城砸開四個大洞,從四面八方蜂擁入城,海兒汗帶領兩個隨從居然拿著磚頭瓦塊扔向蒙古人,發瘋一樣地抵抗,最後被蒙古人生擒,被捆綁了個結實,押至察合臺和窩闊臺面前。

窩闊臺認為最好讓成吉思汗親自處置這個殺害蒙古使者及商人的罪魁禍首,於是海兒汗被押送到已經攻破不花剌、正在進攻撒馬爾罕的成吉思汗那裡。

在成吉思汗面前,海兒汗完全沒有了平日裡的傲慢和不可一世,跪在地上祈求成吉思汗將他交給蘇丹處置。成吉思汗吩咐道:“他大概知道蒙古人恩仇必報的傳統,既然他見錢眼開,誣良為盜,那就把銀水灌進他的眼睛裡。”說完,命令將海兒汗綁到一個臺子上,將熔化的銀水灌進他的眼睛和耳朵。而後將海兒汗暴屍三天,以儆效尤。

這個貪婪殘暴的海兒汗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再說說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領的第二路大軍的情況。這一路是蒙古軍的主力,他們繞過訛答剌城,往南渡過錫爾河,穿越吉爾庫姆沙漠,先到了一個叫訥兒黑的小城市。由於這次是長途奔襲,訥兒黑軍民並未意識到來到城下的是蒙古軍,還以為是來往的商人,於是打開了城門,蒙古人魚貫入城,將城中居民全部趕到城外,然後進行洗劫。洗劫結束,成吉思汗召集當地的教長和富商,詢問他們蘇丹摩訶末向他們徵收多少稅收,這些人戰戰兢兢地回答說每年一千五百個第納爾,於是成吉思汗告訴他們,蒙古國也徵收不高於一千五百個第納爾的稅收,讓他們放心。這些人感激地表示願意做成吉思汗的臣民。

從訥兒黑城出來繼續往西南行進,就到不花剌了。

不花剌現在叫布哈拉,具體位置在今天烏茲別克的布哈拉市,處在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和新都撒馬爾罕之間,這裡已經是花剌子模的腹地。這座城市牆體高大,共有十一個城門,裡面還有一個敘利亞人的清真寺,市內都是石板鋪路,要知道這個時候,連倫敦這種城市還是泥土的街道呢。不花剌是座學術和商業城市,這裡有一些經學院,還有世界著名的學者和教長,經常召開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等等。這裡盛產的地毯等紡織品,遠銷到西亞甚至埃及,相對來說,其軍事和政治氛圍並不是很濃厚。

與訛答剌城不一樣的是,不花剌的內城並不是建在城市的內部,而是建在本城的外面,相當於在城市旁邊又建造了一座耳城,互為掎角之勢,以拱衛不花剌外城。內城和外城有水渠相連,渠水來自阿姆河的一條支流澤拉夫尚河,由於水渠相連,兩座城的居民飲用以及灌溉都擁有充足的水源,甚至在市中心公園內還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置身於這兩座城,讓人恍惚有種身在江南水鄉的感覺,這在乾旱的中亞是非常罕見的。

成吉思汗這樣孤軍深入是冒著一定風險的,不花剌地處玉龍傑赤和撒馬爾罕之間的腹心地帶,一旦被敵方包圍,並切斷成吉思汗與其他蒙古軍的聯絡,成吉思汗的孤軍將面臨三面受敵的艱難處境。

不過,這種情況沒有發生。

守衛不花剌計程車兵由三萬名突厥僱傭軍組成,分別由庫克汗和怯失力汗率領,其中庫克汗鎮守內城,怯失力汗鎮守不花剌城區。前面說過,花剌子模很多士兵都是僱傭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兵源來自康裡部,這些將軍們對部隊有絕對控制權,連摩訶末都駕馭不了。

1220年(南宋理宗嘉定十三年,金哀宗興定四年)春,成吉思汗和拖雷率軍來到不花剌城下,將這座城池團團圍住。志費尼在他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說:蒙古人多如蟻群,一支一支地到達,他們視戰爭為宴席和佳餚,把一口吞食刀劍看成是滿飲一盅美酒。

蒙古軍向城內派出了兩名勸降的使者,向他們宣佈了成吉思汗的政策:抵抗則死,投降則生。

一些人被說動了,畢竟這樣一座彈丸小城怎麼可能抵擋得住如潮水般的蒙古大軍呢?但一些盲目自信的頑固派卻執意抵抗,他們高呼“阿拉萬歲”的口號,煽動群眾殺掉使者,一時間“殺掉蒙古使者,趕走蒙古人”的呼聲此起彼伏。使者也被居民扔出的石塊砸得頭破血流,處境十分危險。

就在局勢幾近失控的時候,使者中一名叫答失蠻哈吉甫的人大喊:“我和你們一樣,也是穆斯林,我敢對著真主發誓,我是來救你們的。我此次來是奉了成吉思汗的委託來見你們,他是因為蒙古使者及商人被殺來找海兒汗和摩訶末報仇的,與你們無關,如果你們抵抗,成吉思汗龐大的軍隊將會像海水一樣淹沒了這座城,如果你們投降,恭順地服從成吉思汗的命令,你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才能得到保證……”不花剌的居民和上流社會的人對此嗤之以鼻。

這時守將怯失力汗計程車兵過來,將圍觀的居民驅散,將兩位使者接進了宮殿裡。

怯失力汗是位光明正大的人。他聽完了使者的話,表示他重命在身,只能抵抗,哪怕以身殉國。並吩咐士兵將兩名使者安全護送出城,防止暴徒的襲擊。

成吉思汗正在為使者遲遲不返大發雷霆,見使者安全歸來,並彙報了勸降的經過,成吉思汗對圍攻使者的暴徒非常憤怒,對怯失力汗讚賞有加。既然不花剌城拒絕投降,那就用血和火將這座城市淹沒吧。

猛烈的攻城開始了。城上的守軍看見蒙古人如潮水一樣湧來,急忙向城下射箭,衝在最前面攻城的人一片片倒下,但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原來成吉思汗將抓來的俘虜換上蒙古士兵的衣服,讓他們衝到最前面充當炮灰,蒙古人把這些俘虜稱為“籤軍”。

就這樣不分晝夜猛烈進攻了三天,守城的一個突厥將領失去固守的信心,他率領一部分人馬趁著夜色突圍,竟然突破了蒙古人的包圍圈,向阿姆河方向逃跑。成吉思汗指揮軍隊緊追掩殺,最後在阿姆河河畔追上了這些逃軍,將他們全部消滅。

這樣一來,城中守軍徹底喪失了繼續抵抗的信心。其實從戰爭一開始,這座學術中心的一些伊斯蘭教長、伊瑪目和士紳們就不停地勸說怯失力汗,要求開城迎降,以保護這裡的人民和宗教設施。

怯失力汗心裡非常矛盾,他深知不是蒙古人的對手,破城是遲早的事,他也想保護這裡的人民和文化設施。但他作為這座城市的統帥之一,受摩訶末的委託,負有固守城池、抗擊蒙古人的重任。躊躇了半天,他想出一個折中方案,他同意教長和士紳們向成吉思汗投降,但他自己會抵抗到底,履行一名軍人的職責。

第二天,城裡的五十多名頭面人物前往成吉思汗大營乞降,表示願意投降,並繳納二十萬第納爾以換取城市免遭洗劫和屠戮,成吉思汗高興地答應了。於是成吉思汗在這些人的帶領下順利佔領了外城,並清點了街道和宮室。當大軍進入宮殿時,發現怯失力汗已經自刎身亡,他果然以實際行動維護了軍人的尊嚴。成吉思汗非常敬重英勇戰死的人,哪怕對方是敵方的人,他吩咐按照當地的宗教風俗安葬了這位將軍。

這時庫克汗依然帶領著四百人的武裝佔據內城負隅頑抗,成吉思汗下令在內城四周架起投石機和火藥發射器,瞬間萬石齊發,火光沖天,投出的巨石將內城砸開了幾個缺口,蒙古軍奮勇殺入,將裡面的四百名康里人僱傭軍和庫克汗全部殺死,這樣整座不花剌城都被蒙古人佔領了。

成吉思汗和拖雷率軍魚貫而入,當他們經過不花剌的標誌性建築——禮拜五清真寺時,不禁被這些異域風格的建築和精美雕飾所吸引。他問陪同入城計程車紳和教長:“這是蘇丹摩訶末的宮殿嗎?”陪同的人慌忙答覆道:“不,這是真主阿拉的殿堂,是神的住所。”成吉思汗和拖雷下馬走上寺前的祭壇,對眾人說:“現在田野中沒有足夠的糧草了,把城裡的糧庫全部開啟,搬出來給我餵馬。”

蒙古騎兵將糧庫開啟,七手八腳地把糧食搬出來,然後將裝經文的箱子搬出來,將箱子裡的經書扔到地上,把箱子當馬槽餵馬。教徒心中的聖書被扔棄於地,任馬踐踏,一片狼藉。但這並不是成吉思汗故意踐踏當地信仰,他根本不瞭解宗教在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實際上成吉思汗對宗教是相當開放的,他的《大扎撒令》中就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令,雖然成吉思汗本人信奉原始的薩滿教長生天,但他並不強行禁絕其他宗教。在大蒙古帝國內,有薩滿教、佛教、聶思脫利教(原始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祆教等多種宗教並存,臣子中也有多種信仰的人。志費尼對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做過一番評價:“他(成吉思汗)對宗教沒有偏見,不捨一種而取另一種,也不厚此薄彼。他尊敬的是各教中有學問的虔誠的人。他一面以禮相待穆斯林,一面極其敬重基督教徒和偶像教徒。他的子孫中,好些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宗教,有皈依伊斯蘭教的,有信奉基督教的,有崇拜偶像教的,也有仍然恪守祖先的舊法的,但大多不流露任何宗教狂熱,不違背成吉思汗的《大扎撒令》。”

這段評價相當中肯,成吉思汗一生信仰長生天,而他義父克烈部王汗,以及兒媳唆魯禾帖尼和汪古部的鎮國則信仰基督教,長子朮赤後來留在了欽察草原,其子孫中有的改信了東正教,有的皈依了伊斯蘭教,察合臺汗國後來也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由孫子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一開始信仰基督教,後來也皈依了伊斯蘭教。而忽必烈及其子孫則完全以孔孟儒學為治國思想,將儒教作為國教。在整個蒙古帝國境內,宗教呈現出並存和繁榮的景象。

接著,蒙古人將城裡的歌姬找來為他們唱歌跳舞,士兵們拿出酒囊置於寺中,在這裡歌唱狂歡,縱情娛樂。而城中的教長和士紳們則被命令去伺候蒙古大軍的馬匹,為大軍做後勤。

接連數週後,成吉思汗率軍離開不花剌城,扔在地上的書籍在人們腳下和蒙古馬蹄下被踏成爛泥,一名學識淵博的教長哀嘆並低聲表達了憤怒之情,但很快被另一名教長低聲制止了,“別出聲,這是真主吹動的萬能之風,而你我這些被風吹動的稻草都無權發言!”

就這樣,在當地人的恐懼和戰慄中,成吉思汗來到了城外一個廣場的講壇上。居民們奉命前往廣場聽成吉思汗訓話。成吉思汗向聽眾們歷數了摩訶末的罪行,正是這些挑釁行為使得他開始了征討,他對當地人說道:“你們的君主犯了大罪,你們都是有罪之人,如果你們問我有什麼權力這樣說,那我告訴你們,我就是上帝之鞭,是長生天派我來懲罰你們的。如果你們不曾犯下大罪,長生天就不會派我來降下這些懲罰給你們!”

從此,“上帝之鞭”這個名詞開始屢屢出現在各種文獻之中。法國學者格魯塞曾經將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等遊牧民族的領袖形容為“上帝之鞭”,好比這些原始野蠻的部落是上帝派到人間來鞭打和懲罰文明社會的人。

成吉思汗這一鞭子無疑將蘇丹摩訶末狠狠抽了一頓。

而後,成吉思汗又命居民選出了當地的二百八十名富人,包括九十名外國富商。每名富商都由一隊蒙古騎兵護衛著(也可以說押送著)回家取出金銀珠寶。就這樣持續了整整七天,蒙古人收取了大量的財富,但讓這些人欣慰的是這裡沒有發生大屠殺,除了幾個之前圍攻和毆打蒙古使者的暴民被斬首外,其他所有人都保住了性命。

結束了不花剌的戰鬥,成吉思汗移師撒馬爾罕。為了防止不花剌人再次利用城堡對抗蒙古軍,成吉思汗下令將這座城市的城牆和建築統統拆毀,木製結構的建築則放火焚燒,塹壕被填平。居民被迫住在城外搭起的帳篷內,而且不準隨身攜帶任何財物,違者立斬不赦。蒙古人還從這些居民中挑選了兩萬名男性組成了“籤軍”,作為攻打下一個目標的協助部隊。

曾有人問一個從不花剌逃出來的人,那裡怎麼樣了?逃出來的人回答道:“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他們離開。”短短的六句話,揭示了蒙古大軍對不花剌城的摧殘。

選自耶律承安《蒙古帝國二百年·帝國興起》現代出版社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