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洪武二十八年,蕭敬閹割入宮,因為他比較機靈,在入宮後成了司禮監內書堂的第一批宦官。

根據史料的記載,朱元璋選拔宦官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禁止內侍識文斷字,防止其干涉政務。不過,從蕭敬的傳記來看,顯然他的經歷與史料中的禁令有矛盾。蕭敬之所以能進入內書堂,完全是因為他有一定文采,並非文盲。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那麼,有沒有可能蕭敬等服務於內書堂的宦官是特例呢?史料中並未明言。

天順年間,蕭敬被提拔為長隨,當時的他負責替英宗盤點賞銀,並將賞銀髮放給功臣們。英宗每年都要打賞給臣子許多金銀錢串,蕭敬頗有會計之才,能將這些錢兩點算得絲毫不差。英宗覺得這小夥子是個人才,決定委以重任。

天順二年,蕭敬被提拔為御用監。那麼,什麼是“御用監”呢?就是專門負責皇宮掌造的太監,有點像是“採辦專員”,權力不小。

天順五年,蕭敬又晉升為右少監。此時的他,地位已等同於外廷四品大員。英宗對其極其賞識,還送給他一件蟒袍。要知道,只有手握實權的外廷官員,才有資格穿戴這種官服。能獲得這種殊榮,足見英宗對其的信任。

這年端午節,英宗帶著蕭敬來到校場,檢閱軍隊。英宗問道:“我知道你文章寫得不錯,不知道你射箭的功夫如何。”見皇帝要考驗自己,蕭敬立即抓住機會,連射三箭正中靶心。英宗對這個文武雙全的小夥子愈發賞識,將他任命為太監。

從這以後,蕭敬經常被英宗派往地方辦差。根據地方官的彙報,蕭敬來到地方辦事時十分注意影響,從不侵擾百姓,且為人端正清廉不受賄。英宗駕崩後,蕭敬的地位有所下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並未將蕭敬視作親信,只是將他調任為神宮監,負責祭祀事宜。

成化三年,憲宗發覺了蕭敬的潛力,將他任命為內宮監,讓他打理皇帝的“小金庫”,也就是倉儲糧餉。說起來,這是蕭敬的老本行,他早年正是靠著一手精細的會計工作深得先帝賞識。擔任內宮監期間,蕭敬將過去的一些壞賬爛賬做得明明白白。

因蕭敬理賬有功,被憲宗提拔為司禮監僉書。隨後,蕭敬受朝廷指派,前往武岡等地協助地方官調查命案,在此期間他秉公執法,辦案公平,將案件理清後能及時將結果呈報給憲宗,此舉深得憲宗嘉許。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人在宮中,勢必要結交幾個朋友。

蕭敬與當時的東廠太監尚銘的關係不錯。尚銘是個典型的貪贓枉法之徒,“賣官鬻爵無所不至”。成化末年,尚銘的醜行敗露,終於被法律制裁了。由於蕭敬頗識時務,自知尚銘垮臺勢必會牽連己身,於是他甘願請奏皇帝前往裕陵司香,也就是替先帝守靈。

不過,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憲宗駕崩後,孝宗繼位,雖然此時的蕭敬未在京中,但孝宗對其早年功勞頗有耳聞,對其頗為賞識。當時有政敵在孝宗面前彈劾蕭敬,可孝宗卻一直在幫蕭敬說好話,還對文武百官表示:“雖然朕一直沒給蕭敬實權,但他始終是朕的顧問。”

弘治三年,上任司禮監離職,孝宗覺得是時候重新啟用蕭敬了,於是便將他調回京城,擔任司禮監。當時的蕭敬,已有權與皇帝協商軍國大政。因為蕭敬這麼多年讀了不少書,熟悉古今典故,所以不論孝宗提出什麼問題,他都能隨時引用典故給予回答。

從這以後,朝中的一切大型典禮,均由蕭敬安排。

在張延齡一案中,孝宗派蕭敬會同督察院、大理寺審案。張延齡犯了什麼案子呢?這就要從張皇后開始講起了。

皇后張氏嚴守婦道,深得成祖及徐皇后嘉許。不過,其族弟張延齡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靠著姐姐的皇后身份,張延齡縱容家奴行兇傷人,魚肉鄉里。地方官將張延齡的惡行上報朝廷後,孝宗看在張皇后的面子上,並未嚴查此事,只是派蕭敬酌情處理。

按理說,皇帝將案子交給蕭敬,就是想讓他從寬處理。不過,蕭敬向來執法嚴明,並未因為張延齡是皇后族弟而從輕發落。按照大明例律,蕭敬給了張延齡應得的制裁。從這以後,朝廷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了蕭敬這個響噹噹的人物。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弘治十八年,孝宗駕崩。孝宗臨終之際,將太子託孤於蕭敬。這位太子,即是後來的明武宗。正德年間,深受皇室重新的蕭敬再次出任司禮監。雖然此時的蕭敬已七十四歲高齡了,但每次武宗向他請教問題時,他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鑑於蕭敬年事已高,武宗特許他可以在宮裡乘坐轎子。在當時,除皇帝和帝后之外,鮮有宮人能享受此特權。自正德十二年開始,武宗經常以巡查各地為由,出宮遊玩,尋歡作樂。當時的文武大臣均不敢諫言,唯有蕭敬站出來指正皇帝的缺點。

但遺憾的是,武宗獨斷專行,根本聽不進老臣的勸阻。武宗頗為重視蕭敬,每次他外出巡遊,都會將宮中的大小事務交付於蕭敬,讓他留守。不論是內宮的宦官,還是外廷的大臣,每個人都很尊敬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監。

由於蕭敬與寧王交好,兩人的關係比較密切。所以,在寧王謀反案事發後,蕭敬受到了牽連。武宗認為蕭敬年事已高,且並未直接參與謀反,所以並未將其逮捕入獄。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武宗讓蕭敬繳納了一大筆罰銀,並免去了他司禮監的職務。

在這段時間裡,年過古稀的蕭敬在宮外過了一段安靜的日子。武宗駕崩後,世宗登基。世宗同樣賞識老太監蕭敬,認為他既有德有才,又熟悉宮中的大小事務。所以,世宗下旨將蕭敬召回宮中,讓他負責機務。

當時,明世宗按照祖制前往郊外祭天,已八十多歲的蕭敬仍能有條不紊地安排一應事務。後來,每次世宗外出巡視,總會將蕭敬帶在身邊,讓這位有經驗的老太監指導自己。不知不覺,蕭敬跟隨世宗已有幾年了。

此時的蕭敬,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八旬老人,剛剛過完了八十五歲生辰的他依舊體格硬朗、頭腦清明。在皇宮中行走時,蕭敬仍能像其他太監一樣,每一步都嚴守分寸。不過,由於蕭敬早年執法嚴明,得罪了不少人,也為自己樹立了許多政敵。

所以,世宗隔三差五便會收到一份彈劾蕭敬的摺子。

當然,這些摺子中陳述的蕭敬罪行,多半是子虛烏有的。例如在《請逐太監蕭敬疏》這道奏摺中,大員張原稱蕭敬“囊橐積資不下一二十萬”。從蕭敬的生平事蹟來看,他從未做過貪贓枉法之事。況且此時的蕭敬已是八旬老人,膝下無子,又怎會貪汙那些黃白之物呢?

不過,朝中流傳的風言風語太多,蕭敬的心中也有數。此時的他,已無餘力與政敵周旋,不如功成身退。

於是,蕭敬向世宗請辭,告老還鄉。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由於蕭敬年事已高,世宗批准了這位老臣的要求。嘉靖感念他曾經為皇室做出的功勞,所以給了蕭敬頗為豐厚的“離休待遇”。

除了每年的俸祿照常之外,每個月朝廷會額外撥給蕭敬十石糧食,每年給他安排十名奴僕供蕭敬使喚,每逢年節還會有宮人送去食物和賞錢。

要知道,明朝皇帝比較摳門,官員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蕭敬所能享受到的離休待遇,是內閣大學士都享受不到的。

在蕭敬去世後,朝廷賜予蕭氏一百兩白金,作為他的喪葬費。皇帝還安排當朝大學士翟鑾為這位老太監撰寫墓表:

“蕭敬天資聰穎,自幼明事理。靠著在宮中讀書的便利條件,學習了大量古籍,有極其豐富的學識。蕭敬的文筆不俗,他的文章清高雅緻,且從不用華麗的辭藻修飾。早年蕭敬曾臨摹歐帖,後來又效仿沈體,尤其精於草書。”

蕭敬先後侍奉過六位皇帝,在仕途中也曾幾度浮沉,曾四度出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四度出任秉筆太監。蕭敬入宮五十年來,其門生多達數百人。

蕭敬待人接物十分寬厚,楊一清擔任內閣學士時,曾因公事對蕭敬有所冒犯,但蕭敬並未掛懷。蕭敬雖然也曾違反常規,做了些出格的事,但他從不以權謀私,勾結朋黨。

中國太監第一人,僅靠一人之力竟獲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堪稱奇蹟

蕭敬雖然伺候了皇帝五十幾年,但他的私宅只有一間,從未置辦產業。

甚至於,在告老還鄉之後,他從不提政事,只與知交好友喝茶下棋。臨終之際,蕭敬仍不忘告誡自己的侄子:“為人臣子,最忌諱欺上瞞下。”

可以說,像蕭敬這樣不貪贓枉法,一心為國的宦官,在明朝中後葉堪稱絕無僅有。正因他的蔭福,蕭敬的從孫、侄孫都在朝中擔任錦衣衛,蕭氏家門興旺。

參考資料:

【《明朝太監蕭敬》、《明史》】